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逻辑理路

2018-05-14张迪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时代

张迪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其内在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思想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其现实地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其历史积淀;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主体要件。四个方面构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生逻辑理路,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以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4-0004-0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提出要着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力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系统分析和总结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逻辑理路对深化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且跟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以及劳动生产资料。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从自身需求出发,通过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人和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并加以改造,一旦离开自然,人类也必将消亡。正如马克思说到的“当人类还在为改造自然沾沾自喜时,自然已经展开了对人类疯狂的报复。”[1]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希腊再到意大利都无不证明了单纯地迷恋社会生产力,无限索取自然界,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伤害自然必然会伤害人类自己,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规律。

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单纯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早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去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阻碍生态文明的根本原因。正如恩格斯强调的,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的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终归是人类社会生产所带来的结果。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必然会带来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已经变为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不再是一国、一民族、一制度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世界历史发展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生态文明是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向的新阶段,也是人类对文明认识的新高度。

我们从最初的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諧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途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4]

二、现实地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现实客观情势的必然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在尊重和承认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指明了环境和发展相统一的路径和原则。

从我国自身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5]。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不可复制的“奇迹”,但是这种高速度的背后也付出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巨大代价。粗放型生产发式,高资源耗能产业结构,高投资驱动战略格局,高增长发展指标等观念、实践、制度在造就中国“GDP”神话的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噩耗。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出科学发展观,探寻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其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十九大报告中又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列出,明确指出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原则和方略。

从国际现实环境来看,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共性问题。各国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重自然生态问题。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一味追求高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财富还要多得多的财富,然而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的严重灾难[6]。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海洋污染、全球变暖以及核辐射等这些全球性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世界各国开始对工业文明发展理念、方式和道路进行检讨和反思,如何改变现状,遏制生态恶化,建立新文明理念,采取新发展方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了全球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潮流[7]

中国从过去“绿水青山不如金山银山”到现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我们从国内出发,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坚守生态保护责任,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建设清洁美丽新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历史积淀: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绵延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不断去探索和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人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季羡林先生曾解释说,天是指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相互理解,和谐共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思想也被蕴含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例如儒家倡导的“仁”就包含“天人合一”的内涵。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思想说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8]。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光芒,离不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成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当今中国,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在不断提高,意味着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从追求物质到追求精神、追求舒适,人民群众在生态上的理性精神逐渐觉醒。对于那些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企业都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强烈谴责;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民众开始奉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包括绿色出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行动。当代人民群众生态意识觉醒和对生态的大众化诉求是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0]生态文明建设要深植历史底蕴,立足当代发展需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本,要始终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世界人民展示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它是人民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人民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和幸福观,在全社会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

四、主体要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终于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历史飞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民不在只是追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还有生态环境需求,我们要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金山银山虽然重要,但是绿水青山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金山银山不能代替的存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着力解决最损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环境的期盼,始终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准确把握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位置,推动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人民所盼、所想、所需的优美生态环境产品,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始终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生存和发展出发,把人的全面解放、社会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三者统一起来。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政治问题,也是关系人民生

存和发展的重大社会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满足人民需要,解决问题和矛盾,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国兴,魏成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维向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3):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52.

[4]张云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EB/OL].

(2018-05-21)[2018-08-22].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521/c1003-30003701.html.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79.

[7]翟坤周.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多维理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9.

[8]刘金龙.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N].解放军报,2018-5-28.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时代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e时代
e时代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e时代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