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分析与管控机制探讨

2018-05-14陈汇川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管控马克思主义意识

陈汇川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开拓了新空间,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环境、管控方式和防御能力等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此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应尊重和利用互联网环境、创新理念、转变思维方式,在遵循一元主导与兼容并包、观念创新与思想整合以及“四个意识”相结合的理念下构建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与管控的防范机制、应急机制和保障机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4-0001-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在不断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1]由此,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是思想争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也是引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风险与管控研究,是建设互联网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分析

高校不僅是互联网建设和发展的前沿,也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巩固的前沿,高校中的师生是网络影响的重要群体。网络成为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增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更高的技术支撑,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便捷的路径。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与挑战。

(一)网络开放性、多元化、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环境构成了风险

与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不同的是,互联网呈现的是一种开放性传播、多元化传播以及碎片化传播,由此营造出来的意识形态传播环境较传统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存在的风险更对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构成压力。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容易给西方敌对势力可乘之机,对中国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已经成为西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新手段,他们通过网络渠道,在青年学生中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威胁着我国高校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构建和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从而威胁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其次,网络的多元化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形成压力。多元化传播是互联网重要特点,尤其体现在网络传播的内容多元化方面,既有马克思主义文化、也有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既有高雅文化,也有庸俗文化;既有中国文化,也有西方文化。网络的多元化还体现在传播的主体和传播的方式上,不同的主体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价值宣传,这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很大风险,网络随时都有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潜在可能。再次,网络碎片化传播影响着学生认同感的构建。网络知识的传播多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人在网络中成为孤独的个体,加剧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从而不利于社会认同感的形成,这在青年群体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二)网络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高校意识形态管控方式构成了挑战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意识形态传播多依赖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以系统化、权威化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为主,系统性体现在传统媒体时期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系统化知识传输,意识形态的知识传播多集中于思政课教学;权威化体现在传播中非常有效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传统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管控是较为简单且有效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改变了现代意识形态传播环境,给高校意识形态管控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对网络中的话语管控是很大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媒体是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自由、民主、互动是其主要特色,学生群体在这一环境中既是信息的输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复杂的互联网沟通平台增加了其管控的难度。另一方面,如何在管与不管、管的力度上把握,也是个考验。尽管随着互联网治理问题的提出,网络管控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具体到高校层面,管控学生群体的哪些网络行为以及管理弹性上、力度上的把握,也是考验高校相关部门的重要内容。

(三)网络中的意识形态冲突更为直接,对高校意识形态防御能力构成了挑战

网络时期的价值冲突、文化冲突更为直接和明显,已经由传统媒体时期的相对稳定缓和状态演变为“争议活跃状”“问题多发状”,这对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影响高校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阵地意识的能力。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场所,青年学生是互联网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群体,互联网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各种思想、价值观直接相互碰撞,再加上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互联网重点渗透高校学生群体,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上升为道路问题、旗帜问题,混淆视听,对社会主义进行抹黑。这一系列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其次,高校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引力场”能力受到挑战。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力场”的建设是关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根据现实环境在宣传形式和路径上进行多方面变化,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高校需要创新思维,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力场”。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防御与管控的基本原则

网络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校教育特色。面对风险与挑战,高校需要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并尊重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和高校教育发展的规律,明确高校意识形态防御和管控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兼容并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思想领域保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是现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一”与“多”在哲学范畴上是一组对应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世界的认识总结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意识形态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凡是能遵循意识形态发展中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便能有效建设意识形态巩固国家政权,反之则容易断送国家政权。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开放性的增加,意识形态建设中更要注重两者的结合。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建设中,党和国家尤为重视一元主导与兼容并包的结合,具体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一元主导意味着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学生群体中着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样性意味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建设,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其它各意识形态兼容并蓄发展。

(二)坚持观念创新和思想整合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生动地证明,只有做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与时俱进,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现代互联网时代,创新不仅仅是生产领域的任务,更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跟进上。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要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理念,做到观念创新和思想整合的相统一。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也有了新的时代特色,现阶段尤其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宣传。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还要注重形式或方式上的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尊重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思想的整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其重要的功能就是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阶段目标更需要全社会聚集力量,形成共识,更需要重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三)坚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指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社会日趋开放多元和不断变化的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防御和管控的最根本理念是坚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政治意识突出体现在高校教育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并且要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责任意识要求高校自觉承担起塑造人的功能,明确和强化各级领导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宣传与防控的职责,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阵地意识意味着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摇篮,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宣传和发展的主阵地,是各种思想斗争的主战场,高校需要强化阵地意识,坚守阵地,以确保思想安全;底线意识意味着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有基本的遵循,要有是非的界限,要有评价的标准,不能在关键问题上模凌两可、模糊不清,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三、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与管控体系

(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机制

对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网络语境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忧患意识。高校管理者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意识形态管理思维,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多样性、隐蔽性与对思想影响的深刻性,强化忧患意识,时刻注重坚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尤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各种思潮的鉴别力。其次,要加强高校的舆情监测力度。互联网时代,高校做好意识形态日常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具备舆情监测的能力和技术,以跟进和把握学生在互联网中的思想倾向。高校可以组建专业化的技术团队,自建网络监控平台,开发運用舆情监测软件及时有效地对青年学生信息传播状态进行检测和反馈,以更好地预防意识形态风险事件的发生。再次,需要创新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高校需要统筹好社会新媒体和校园网络之间的关系,构建网络育人的新阵地,同时弘扬网络的积极主流文化旋律,培养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构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应急机制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4]信息传播多变性的同时,受众群体也是多元化。任何一件简单的事件经过网络的无限放大后,都能引发一场群体事件,造成各方面的舆论压力,因此,高校应根据互联网的新特点,积极构建较为完备的意识形态风险应急机制。高校在发现意识形态风险时,要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舆论信息动态;要制定舆论引导机制,保证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可以借助校内媒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舆论信息动态;要制定舆论引导机制,保证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可以借助校内媒体和社会媒体及时准确地更新信息,营造透明、宽松的舆论环境;还要建立应急沟通机制,互联网意识形态风险的应对不仅仅是高校某一部门或是校园媒体的责任,更是全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构建全校各部门之间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沟通,才能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

(三)构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保障机制

高校可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来加强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机制。思想上,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风险问题,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通过理论的系统学习

和网络的微传播学习,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想领域坚定不移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奠定坚实的思想保障。在制度上,

高校应根据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学生特点以及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制定明确的责任主体制度、意识形态教育与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营造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保障环境。在实践上,需要强化高校对意识形态的监管力度,通过开发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良思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2-3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4]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87.

猜你喜欢

管控马克思主义意识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浅析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管控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