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写作教学中的传承与渗透
2018-05-14曹铭珍
曹铭珍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重要工
程,而本文将从对学生考测的作文题材料进行剖析,引发思考,进而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渗透;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导致目前高中学生写作更功利化、速成化,这种不良的趋向严重影响到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也是趋于急功近利,重简单便捷的技巧传授、轻视学生作文素养的养成,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作文教学的模式套路化、肤浅化,这直接影响到学生习作,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也有学生能以行云流水般的文笔谈屈原、司马迁的境遇,说嵇康、苏轼的命运,但细品则会发现这类“文化历史大散文”,只是简单演绎和拼装,缺乏对传统文化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只知其事,不知其史,少了一份文化底蕴和真情实感。
一、从学生考测的作文题材料引发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8年9月11日,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4岁。单田芳先生生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而“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他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人们也以再无“且听下回分解”来哀叹先生的离去,这一方面传递的是对先生的无限敬意,一定意义上也有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隐忧 。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从材料出发,单田芳先生的去世,让人们哀叹再无“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一份敬意,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份隐忧。我们不难发现,材料隐含着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
古往今来,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阶段,它是无形的,亦是有形的。但如何理解这份传统文化呢?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就对传统文化作了很好的说明,它的内涵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而它抽象的外延是指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而实体的,却包括了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传统历法等。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广泛,传承是个急需思考的问题。像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其实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可以从儿时听到老时,它是精彩的,它是丰富的,在我们的精神方向上,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所以人们在单田芳先生离开时,才会有着那一份敬意,那一份感激。
但,在今天,传统文化也许被很多人所遗忘。试问,如今听说评书的人有多少?学习传统戏曲的又有多少?随着一代又一代大师的离去,真正懂这些的人还有多少?是的,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有着再无“且听下回分解”的遗憾。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任重而道远的。它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才能流传于今;它是古老的,是神秘的,是要继续发扬下去的。但,对如今而言,也许让很多现代人觉得陌生,觉得无聊枯燥。没有网络上的世界的神通广大,没有游戏的刺激,没有电影的丰富精彩,它像是一种负担。传承,有些沉重。学一些传统诗词,也许,只是为了考试。像传统戏曲、传统乐器,越来越少的人学习,因为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工资。谈传统文化的传承,谈何容易?要留住“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情景,是任重而道远的。
对传承的隐忧,要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去缓解,创造出“且听下回分解”的机会。众所周知的《中国诗词大会》,正是用其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吸引着人们,用人们喜爱的方式传播。而精美绝伦、细致典雅的苏州刺绣之所以能够以千年历史稳步走出,坚定地立于东方彰显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因为有着一批默默守护的“绣人”;素净雅致、巧夺天工的景德青花瓷之所以能够以元苏醒,傲然立于民族之林,呈现中华民族的睿智与才心,是因为有着一批无私奉献传承的匠人……没有丝丝缕缕的引线,没有轻涂慢捏的打造,没有传承者,就没有苏绣青瓷。由此可知,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刺绣抑或青瓷,又或是绘画戏曲,都需要更多的传承者!
传承传统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要“上下而求索”。这份担忧,这份希冀,寄托于我之中华儿女,明日之中华辉煌,必有之传统文化之传承。
二、指导学生在写作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
面对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和高考大纲的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如何在写作上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
(一)积累指导,厚积薄发
首先,阅读积累。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中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离不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积累,并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撷取写作的源泉,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可以指导学生从广泛阅读传统文化开始,不断积累。一是不定期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如《论语》《孔子》《中华诗词全集》等,从唐诗宋词到古代诸子散文,乃至名家名言等。二是倡导学生多读经典原著, 因为原著就是经过历史沉淀留存下来的具有文化传承和研究价值的典籍。当前,社会节奏加快,阅读领域比较风靡数字阅读,这种数字阅读呈现出随意性、娱乐性、快餐化、浅表化等特点,不能从实质上把握原著的精髓,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任意解 读。我们支持在高中阶段大力推行原著阅读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感受原著的精髓和无穷魅力。三是在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详细地做好指导:从书的目录开始,到章节引领,读什么,怎样读。如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导读与自读相结合,选读与译读相结合,固定阅读与随时阅读相结合,等等。四是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时间。如从高一年级入学开始,就利用语文科组的力量,统一指令,制定出高中三年阅读时间,做好详细的阅读计划,坚持每周安排一到两节正课时间供学生阅读,每月确定一本原著作为阅读内容,每班分成小组阅读的形式,每月让小组学生进行一次阅读积累分享,或读书交流,或演讲比赛,或情景剧表演,或撰写读书笔记等。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为学生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了写作渗透传统文化的能力,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
其次,语文课堂积累。语文课堂是傳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积累有法。如开展课前三分钟的传统文化演讲;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征文比赛;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爱国主义的教育,进而为写作积累传统文化素材作了奠基。同时,在学习课文中遇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时,立刻调动学生积累的兴趣,用联想法、熏陶法,指导学生动笔积累,并有感而发,写三两句感言,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体会。比如学习粤教版必修二《赤壁赋》、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调动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精美的诗词,为写作而用。
(二)写作指导,传承传统文化
首先,对写作话题、材料或题目彰显传统文化的做详细审题指导。比如,像2017全国I卷作文题目: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这则作文材料里面 “中华美食、长城、京剧”等关键词就直接彰显了传统文化,而且写作要求还明确规定,“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正是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表现,也是要求学生懂得在文章中渗透传统文化,倘若学生有素材积累,并且读懂作文材料,悟出出题者的意图,那么写起习作来就得心应手。
其次,教会学生将新近的新闻周刊、报纸、杂志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热门素材自编成作文题。比如,像这则新闻——“上海16岁女生武亦妹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就可以指导学生自编题目写作。
最后,引导学生化用传统文化内容,让文章文采飞扬。比如在文章中能恰到好处地应用诗词、典故、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既可丰富文章内容,又可让文章文采飞扬。
一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由课内迁移到写作上。先将传统文化融入写作题目开始。古代不同文体对写作教学大有裨益。其中,课文题目就是一个启发,对高考作文训练有较大影响。如课文题目含有这些文字,可体现一种文体,也代表一种传统文化:(1)“志”,“志者,记也”,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常采撷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叙事、绘景、抒情、言志。(2)“表”, 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主要用于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如《出师表》。 (3)“记”,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绘景,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如《游褒禅山记》。(4)“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5)“说”,如《爱莲说》。(6)“论”,作为一种文体,它特别讲究分析评价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有很强的针对性,旗帜鲜明,鞭辟入里,辗转腾挪,气势恢宏,如《六国论》《过秦论》等等。二是化用优美语句,打造文章亮丽多彩的语言。如文章中引用庄子所说的“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像苏轼那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这类诗句。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反过来滋养自己的写作内涵,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018年9月16日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新闻周刊》报道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
[3]杨文彬.高中语文教材·考试知识 资源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必修三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