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地整治布局研究
2018-05-14刘元帅邓杨琼代荫
刘元帅 邓杨琼 代荫
[摘要]在最新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其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布局规划的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经济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选取包括自然质量、产能、交通条件、经济效益、生态、占补平衡需求和景观格局七个方面的共计13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川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评价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三个级别,可以为区域内未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开发项目工程布局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适宜程度评价;土地开发;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14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3号),要求各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稳定耕地”调查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工作,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此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已基本完成有关调查评价工作,形成了一系列集影像、文字及数据库于一体的成果数据,然而后续的数据管理应用还缺乏相应制度与应用框架,可能出现数据无法合理使用,与国土日常管理脱节,逐渐丧失现势性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从土地整治的角度,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本研究通过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体系,用来评价宜耕后备资源用于开发的适宜程度大小。本研究选取重庆市合川区为研究区进行实证,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为区域内一定时期內的土地开发项目工程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合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5°58′37″至106°40′37″,北纬29°51′02″至30°22′42″。幅员面积2344.08km2,辖2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区共58.98万户,总人口156.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34万人,占总人口的32.26%。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7.54亿元,人均年内地区生产总值为22274元。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2012年全区土地总面积为234407.5hm2。其中耕地面积120801.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54%;园地面积7793.4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2%;林地面积34108.2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55%;草地面积9382.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
国家下发的合川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图斑面积为10738.28hm2。以其它草地为主,面积为9232.65hm2,占国家下发图斑总面积的85.98%。经评价,有9555.86hm2为非耕地后备资源,有552.14hm2的工矿用地正在生产。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630.27hm2,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有590.02h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93.61%,可复垦土地面积为40.25h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6.39%。
3 研究思路
在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中评价为宜耕的图斑都是有条件开发为耕地的图斑。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标准只是对评价对象的可耕性进行评价,而实际应用中仅仅知道图斑的可耕性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图斑的开发适宜程度到底如何,这样才能给以后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研究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体系用来评价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程度大小。
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思路如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经济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因素进行分级及分值计算,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根据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本研究中拟使用自然间断点法将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适宜性等级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
在评价结果应用中,建议将高度适宜区作为近期开发重点区域,将中度适宜区作为中期开发重点区域,将低度适宜区作为远期开发重点区域。
4 合川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
4.1 评价对象
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只是针对宜耕的后备资源,所以本研究中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对象定为最新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库中评价结果为“HB”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
4.2 评价过程
4.2.1 构建评价层次模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的指标选取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中选定包括自然质量、产能、交通条件、经济效益、生态、占补平衡需求和景观格局七个方面的共计13个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共分为三层,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详见表1。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研究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了专家群决策系统。首先制作指标权重调查问卷,经过挑选,选择了八位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逐个统计每个专家的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加权几何平均的方法进行判断矩阵的集结,由集结后的判断矩阵得出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结果。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结果见表2。
4.2.3 个别指标内涵说明。(1)新增耕地系数:是指新增耕地面积所占项目建设规模的比率。按照规模经营原理,补充耕地项目应优先安排在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地区,因此新增耕地率成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的重要指标。由于地形部位、地块形状、环境条件、土壤条件、土地类型等原因,不同区位开发的难度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不可能完全开发为耕地。同时,由于道路、灌排设施以及其他农田基础设施占用部分面积,因此,在测算新增耕地时,要将这部分面积扣除。
(2)投入产出率:是指投入资金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经济效益也是衡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经济效益比较差,投入大产出小,那么农民就会丧失耕作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经济效益比较好,农作物产量大,那么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耕地年均减少率:是指历年耕地较少数量占原耕地面积的比例的平均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后最大的用途是用于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不仅数量上要平衡,质量上更要达到平衡。本研究中采用耕地年均减少率来表达区域内占补平衡需求的大小。
(4)单因子分值及综合分值的计算。本研究中的单因子分值采用百分制。对于指标标准化方法,如果已有行业规范或标准,就沿用已有规范标准,除此之外,对于定量的指标,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定性的指标,采用因素分级分值标准化处理。
极差变换法标准化的公式如下:
式中:xmin为指标x的最小值;xmax为指标x的最大值。
综合分值则是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为单因子指数值,SQI为综合指数值,Wi为各指标因子总权重值。
合川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原始值的提取方法及标准化方法见表3。
4.3 评价结果
4.3.1 评价总体情况。经评价,合川区适宜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共591.37hm2,其中低度适宜开发的面积186.29hm2,占总面积的31.50%,中度适宜开发的面积263.46hm2,占总面积的44.55%,高度适宜开发的面积141.62hm2,占总面积的23.95%。
适宜开发的后备资源中,可开发土地主要为其他草地,面积为404.02hm2,占总面积的68.32%;其次为裸地,面积为107.89hm2,占总面积的18.24%;内陆滩涂和采矿用地较少,面积分别为65.17hm2和14.29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1.02%和2.42%。适宜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土地利用构成图详见图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乡镇分布情况见表4。
4.3.2 评价结果空间分布情况。由表4可以看出,在空间分布上,合川区可开发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零散,遍布各个乡镇,开发难度较大。
在数量分布上,太和镇、双凤镇、云门镇、盐井镇和铜溪镇可开发后备资源数量较多,占可开发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3%。
其中,高度适宜开发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铜溪镇和云门镇。一方面,二者自然条件优越,其中铜溪镇紧邻涪江,云门镇则位于嘉陵江和渠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地貌均以浅丘平坝为主,土壤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二者社会经济条件優越,二者距离城区约1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可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因此开发后备资源难度系数较小,开发后耕地质量较好。此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近期土地开发项目优先选择区域。
中度适宜开发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太和镇。一是,太和镇作为合川区幅员面积最大的镇,后备资源基数大,可开发后备资源总量居全区之首。其次,镇内虽有涪江流过,但是地形相对比较陡峭,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再次,太和镇距离城区32km,交通条件有所限制,可利用社会资源不充分。因此,开发后备资源难度较大。此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中期土地开发项目备选区域。
低度适宜开发的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双凤镇和盐井镇。双凤镇属于深浅丘混合型地形地貌,地势起伏且伴有高山,土壤条件差,并且可开发后备资源距离相邻的渠江较远,灌溉受限制,自然条件差,开发后备资源难度大。盐井镇作为合川区未来工业发展主战场,农业发展投入相对较少,不太适宜进行耕地开发。此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远期土地开发项目备选区域。
5 结论
(1)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整治已是国土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为研究区域,以全
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库中评价结果为“HB”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了自然生态经济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构建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确定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
(2)经评价,合川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3个级别。其中,高度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铜溪镇和云门镇,中度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太和镇,低度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双凤镇和盐井镇,评价结果符合实际状况。高度适宜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以优先纳入近期土地整治项目范围,中度适宜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以纳入中期安排的土地整治项目范围,低度适宜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以纳入远期安排的土地整治项目范围。评价成果可以应用到土地整治工作的可行性分析、规划布局等工作中,为区域土地整治规划制定、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于婧,聂艳,周勇,等.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6,43(3):190-196.
[2] 李春越,谢永生.黄士高原土地资源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53-56.
[3] 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2):304-310.
[4] 瞿华蓥.基于GIS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调查评价与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
[5] 谢雨航,段建南,谭雪兰,等.永州涔天河灌溉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3):564-566.
[6] 王筱明,闫弘文,卞正富.基于适宜性的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2):3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