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18-05-14葛晶晶

山西农经 2018年18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

葛晶晶

摘 要:以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为研究背景,选取2002—2017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政府的财政投入、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5个相关指标数据,通过构建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利用OLS最小二乘法分析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在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最后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多元回归模型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8-0021-04 中國图书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劳动者为了追求高收入开始大批涌向城镇,推进了城镇化进程。2017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总数达到2.9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高达2.45亿人。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迁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乡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弊端,自1978—2017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原来的2.57上升到如今的2.95,两者之间的数额由原来相差209.8元涨至21 018.3元。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阻碍了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

本研究基于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控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目标,从而推动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劳动力流动到底对城乡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学术界存在两种争论。一种观点与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一致,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刘易斯(1954)提出“刘易斯模型”和二元经济理论,运用实证分析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积极意义。姚枝仲、周素芳(2003)在对1900年以前我国劳动力流动数据的整体分析基础之上,理论上论证了劳动力合理的规模流动对缩小地区差距有决定性作用。应瑞瑶、马少晔(2011)以控制分组不变为分析工具,测算了1993—2007年的横截面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再检验,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能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黄国华(2010)基于我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得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陈帅帅(2011)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得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为经济政策向城市偏移[1-4]。

国内外关于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影响问题仍然有分歧。许多文献中往往混淆地区、城乡劳动力,显然不同地区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本研究将利用安徽省微观数据,针对安徽省的具体情况,构建适合安徽实际的计量模型,更准确地探索出安徽省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5]。

2 现状分析

2.1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

由于安徽省经济近年来稳中向好,安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持续扩大,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水平稳定提高。十八大以来,安徽外出农民工总数由2012年1 201万人,增加到2017年1 415.4万人,增长17.8%。其中,省外就业由894.8万人增加到992.5万人,增长10.9%。省内就业由306.2万人增加到442.9万人,增长44.6%。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不断提高,省内外出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比例由2012年25.5%上升到2016年29.9%(见表1)。

由表1总结可知,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农村家庭举家迁往城镇与安徽省新型城市化同步发展;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从城镇回流农村。

2.2 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根据表2中2000—2017年城乡收入差距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城乡居民收入成倍速增长,城镇居民收入由2000年5 293.55元增加到2017年31 640元,提高了近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1 934.57元增加到2017年12 758元,提高了近7倍。本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即城乡名义收入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标准,自2000—2010年城乡名义收入逐渐上升,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但2010年以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趋于缩小。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数据来自于《2002—2017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数据、国家统计局安徽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报告等,其中部分数据是通过计算整理而得。

3.2 变量选取及指标说明

因变量方面选取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值来表示;自变量方面,选取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城镇化水平、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政府的财政投入、工业化进程等方面的变量。

(1)城乡收入差距(GAP)。本文在上文中表述过,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表示。

(2)农村劳动力流动(RLM)。用农民工数量表示,即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数量之和。

(3)城镇化水平(UL)。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该省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即城镇化率来衡量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4)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APC)。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其程度的指标,根据前人研究结论推测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

(5)省政府的财政投入(GFI)。用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投入总额与当年的安徽生产总值比值来表示。

(6)工业化进程(IP)。用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当年的安徽生产总值比重表示。

具体见表3。

3.3 模型构建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模型建立如下:

GAP=β0+β1RLM+β2UL+β3APC+β4GFI+β5IP+Ui

其中Ui为随机误差项。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使拟合结果更趋于线性,将相关数据取自然对数,即分别用lnGAP、lnRLM、lnUL、lnAPC、lnGFI、lnIP表示城鄉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水平、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政府的财政投入、工业化进程的自然对数序列。将lnGAP作为被解释变量,lnRLM、lnUL、lnAPC、lnGFI、lnIP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再利用ARMA模型进行残差修正,改善自相关问题以达到增加模型拟合优度的效果。具体结果见表4。

由表4中的回归结果可知,R^2为0.880 7,模型整体拟合度良好。DW值为1.990 9,十分接近2,表明该回归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即最终所得到的模型为:

lnGAP=-14.808 6-0.178 3lnRLM+0.487 5lnUL-0.0194lnAPC-0.771 5lnGFI+3.996 9lnIP+Ut

其中,Ut=t+1.676Ut-1-0.780 1Ut-2。

4 实证结果分析

由上面的实证结果可知,回归模型中各解释变量lnRLM、lnUL、lnAPC、lnGFI、lnI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8 3、0.487 5、-0.019 4、-0.771 5、3.996 9。因此RLM、APC、GFI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而UL和IP则为正相关。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178 3,这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487 5,这说明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乡差距继续扩大,这就要求安徽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以达到改善城乡差距的效果。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的回归系数为-0.019 4,即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有益于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弱化。政府的财政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771 5,这表示随着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的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减缓。

工业化进程的回归系数为3.996 9,说明工业化进程的提高将促进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且影响程度比较大。一个地区的工业化首先会影响的肯定是该地区的非农业部门,短时间内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发展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中坚力量。

5 政策建议

5.1 深化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客观上来说,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城乡分割的作用,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果简单的将农民工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弊大于利,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大城乡差距。这就要求安徽省政府要妥善处理好转移劳动力的户籍问题,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做出全新的制度安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转移农民的权益保障制度,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消除农村流动劳动力的隔阂感[6]。

5.2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乡一体化

随着劳动力市场日益完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有积极意义。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制度以及失业保险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合理化,消除进城农民工的身份歧视,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限制性门槛。安徽各级政府需积极出台政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信息网络。

5.3 提高政府财政投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劳动力流动中的无谓成本。安徽省各地区、各部门应坚持以民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公共投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保障标准,增加对农村居民的医疗、社保等支出,使其在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趋同。同时,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水平[7]。

5.4 妥善处理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使得安徽省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吸收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增加,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提高,但是农民工创造的大部分经济成果都留在了城市,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将会逐渐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只有先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才会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4):35-44.

[2]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71-77.

[3]陈帅帅.劳动力流动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9):27-28.

[4]应瑞瑶,马少晔.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3—2007年重新估算的面板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63-71.

[5]刘娟娟.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

[6]吴寿平.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15年广西的数据[J].学术论坛,2016,39(8):41-47.

[7]刘慧,汝刚,张俊.产业结构升级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3):14-22.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辽宁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