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写作中的情与采

2018-05-14张晨溪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全诗文学创作

张晨溪

摘 要:《文心雕龙》作为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方面首部具备严谨体例的文学理论作品,《情采》篇更是特意从内容与形式、情与采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详细地阐述,为后世文学创作打下了牢固的根基。本文通过辩证的研究方法,主要从质待于文,文附于质两方面着手,以《文心雕龙·情采》篇为依据,深入剖析文学创作中内容与形式、情与采两方面关系的问题,阐明内容必然确定形式,形式势必效劳于内容,只有文质并重才能造就一篇好文章。

关键词:内容;形式;情;采

伴随着国家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应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当中,力争创造出高质量、深内涵的作品。而《文心雕龙》 中的《情采》篇从内容与形式以及情采两方面总结出写好一篇文章的技巧,通过对《文心雕龙·情采》篇的分析,使这种健康的文学创作之风以及创作原则指导人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一、质待于文

从古至今,前人留下了数不尽的宏伟篇章,那“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那“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那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水浒传》……面对这些佳作,我们不仅深思,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就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以上所说的“五色”“五音”“五性”,用闻一多先生的“三美”来解释就是“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这一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刚好也可用来解释如何成为一篇好文章。接下来笔者将用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再别康桥》进行说明。

1.五色——绘画美

五色包括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形成了绘画美。所谓绘画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辞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出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会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当你沉浸于《再别康桥》时,你就会发现,你不单单可以欣赏到河畔夕阳中的“金柳”,而且还能捕捉到波光里荡漾的“艳影”,领略到软泥上“青荇”的妖娆,这些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完全是因为诗人在语言操作上重视诗歌的色彩感,使用了大量色彩艳丽的词语。还有那些直接描写的“云彩”、“夕阳”、“星辉斑斓”等带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把作者对康桥的那一片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留恋的感觉。

2.五音——音乐美

五音包括宫、商、角、徵、羽,五种音乐形成了音乐美。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1]《再别康桥》特有的节奏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音乐美,诗人把全诗的节奏掌握得十分完美。其中三个音组大体上就构成了一个诗行,然后再由两个到三个音节组成了一个音组,音节一扬一顿,配合得十分巧妙,回环重复的音调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感触,诗歌需要体现的动态节奏感仍旧存在,全诗在抑扬顿挫的诗行变化中演奏出了一场完美的听觉盛宴。

3.五性——情感美(建筑美)

五性包括喜、怒、哀、乐、惧 ,五种感情形成了情感美。先说一下建筑美,建筑的美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匀”,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1]

本诗在节式、句式上虽然整齐但也有改变,全诗一共分为七个小节,每一个小节都分为四行诗,几乎每一行诗都有六到七个字,全诗有一种参差变化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背后又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整齐之美。全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特色,最大原因就是在排列方式上遵照了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的原则,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呆板的缺陷,又可以添加一种首尾呼应的美感。

二、文附于质

水性虚,涟漪结;木体实,花萼振。一篇好文章,不仅体现在它的文采上,同时表现在它本身的内容上。一部浓情的人类历史——《活着》;一本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白鹿原》……它们都在用简单质朴的文字讲述着一段段人情世故。

1.述志为本

在文学创作中,如果说一种情况是“为情而造文”,那么对立的就是“为文而造情”。“为情而造文”是一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家在创作中有一种非表达不可的自我感受;“为文而造情”则是一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作家在创作中“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朱自清的《背影》,我觉得是最能说明为情而造文的例子。文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位年事已高、步履蹒跚,但一心为儿的普通老父亲的形象,瞬间让读者产生了共鸣,把作品中的形象拉近到现实生活中,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让这种父与子的亲情得到共鸣。而汉赋则是“为文而造情”的典型代表,汉赋常常把对汉朝大国所谓的歌颂大肆宣扬,许多文人雅士都曾批评过汉赋文字“淫丽而泛滥”,“铺采摛文”,丰辞缛藻的缺点。比如司马相如的作品《上林赋》,其中有一段极力描绘天子上林苑的巨丽之美和天子游猎的空前盛况,极尽铺张扬厉之所能,就会显得过于夸张。

《背影》在文学界的地位足以证明情感才是作品的生命,因此我们在创作中,必须遵循情感的规律,依托情感歌颂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做到真正的为情造文,才会写出一篇好文章。

2.文不灭质,博不溺心

罗丹曾说过“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所以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作为表达情感和形象内容的材料、手段以及技巧等,必须严格从内容的需要出发,需要什么,就采用什么,需要多少,就采用多少。”[2]只有内容与文采做到融合,才会出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3]的结果。正如前苏联诗人维诺库罗夫所说的那样“艺术技巧要来得不多不少,正好符合需要”。适当的追求形式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一味过分地追求形式,就会“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只有真正把握好内容与形式,情与采的尺度,文学创作才可以达到“雕琢其章”。

三、结论

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以深厚的情感“打地基”,倘若还拥有画龙点睛之笔的文采做辅助,那就算得上锦上添花之作。因此,面对良莠不齐的作品,我们必须做到慧眼识珠,认真仔细地甄别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佳品。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的理论为指导,以文附于质、质待于文两方面为切入点,论证了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在创作之路上所应具备的共同之处,即使是身在新时代的作家也应该以健康的创作风气为准则,良好的审美规范为法则,不断在创作道路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竭尽全力创作出属于当今新时代的佳品。

注释:

[1]百度:《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85289426.html

[2]张孝评:《文学概论新编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3]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文赋》陆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参考文献:

[1]章学诚、仓修良编.文史通议新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69

[2]闻一多.诗的格律[J].晨报·诗镌,1926,(07):5

[3]鲍文蔚译.雨果夫人见证录[M].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27):216

[4]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J].观察,1948,(02):20

[5]冈察洛夫.古典文艺理论译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01):189

[6]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5

[7]徐开垒.巴金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523

[8]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9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全诗文学创作
劝学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柳树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本期主题:梅花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