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

2018-05-14李继恒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摘 要:校本课程体系该如何构建?关键要突出校本特色,着力培养核心素养。西安育英小学根据学校红色校史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提出“知行教育”理论,将其“心知行”概念与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进行对照,修订出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方案,并细化成课表。视角独特,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知行教育

所谓校本课程体系,是讲建立基于学校历史传统和现有创新实际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学校完成的课程体系,而绝不是“泊来品”或臆造的东西。西安育英小学是延安保育小学内迁省政府的红色小学,具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我们在“格物致知,知行致远”办学理念基础上,提出了“知行教育”思想。“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办事不糊涂。“知行致远”源于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武器。“格物致知,知行致远”意即倡导实事求是,厚德博学,知行合一,成就未来。

一、西安育英小学“知行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

知行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人是一个“心知行”相互依存、动态统一的个体;人的成长,就是一个“心知行”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心是本,是一个正常的人本身,具有自主性,能适应环境,管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知是指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类一切优秀智慧成果和内在精神。行是人的社会性,即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敢于担当的作为。其关系是心知肚明,心知行动,知以润心,知以导行,行动心阔,行实知顺。

“心”与知和行的关系,“心知肚明,心知行动”。知如人肚里一盏灯,有了知的照耀,人才能做个明白人、畅亮起來。也正由于人的自主性和知的指引,才有了社会性的行。行调动了人与知,让人开始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发生关系,让知发挥作用,让人的适应机制开始工作,人自身管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功能也开始发挥作用。

“知”与心和行的关系,“知以润心,知以导行”。知是人类社会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称,所谓智慧成果和精神遗产。它与人的关系是让人更加灵动,更加玉润,更接近当代人。它是行的指引者,有了知的指引,人的行才有了底气,更具理性。

“行”与心、知的关系,“行动心阔,行实知顺”。行动让人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展,让人环境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让人的社会活动范围不断延伸,让人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行动也让人的知识建构不断完整、不断检验而科学合理,最终建构起个体不断完善科学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品质修养。

二、知行教育“心知行”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根据《核心素养》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解释,我们可以建立“知行教育”“心知行”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形成“‘行走的脚印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即“心”对“自主发展”,“知”对“文化基础”,“行”对“社会参与”。

《核心素养》认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这与“心是本,是一个正常的人本身,具有自主性,能适应环境,管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概念基本一致。“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也与“知是指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类一切优秀智慧成果和内在精神”相一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与“行是人的社会性,即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敢于担当的作为”也完全相同。

三、构建基于“知行教育”理论的校本课程体系

根据知行教育“心知行”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我们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西安育英小学特色课程体系——‘行走的脚印课程”,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过我们在相关基础上根据自有体系和实际做了一些调整(如图1)。我们将“心”即“自主发展”分为“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和“学会学习”三部分,而不是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两层六部分。因为我们认为人本体“健全人格”就体现了“珍爱生命”,“自我管理”是“健全人格”的延续,“学会学习”又是与“知”“行”发生作用的纽带,它里面当然包含了“乐学善学、勤于“知”的分类也是三部分,分别是“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理性思维”,它代表了真(科学)善(文学)美(艺术)三个方面。不同于《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两层六部分。

行的内容是“社会责任”、“劳动意识”和“实践创新”。不同于《核心素养》“社会参与”的“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之所以这样分,我们认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应包含“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它具有国家社会认同和国际视野、社会参与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而劳动意识之所以独立出来,因为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劳动决定论、劳动最光荣和尊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等劳动意识,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一定要提早培养,“问题解决、技术运用”是“实践创新”的应有内容。

四、“行走的脚印”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想

从“知行教育”基本原理出发,西安育英小学建立了“‘行走的脚印系列课程”。“行走的脚印”,寓意是“学习、行动、思考,学习、行动、思考,走出坚实人生路,成就幸福人生,成就美好未来”。体现的就是“心知行”的教育理念。由此,我们建立了学校初步的“‘行走的脚印系列课程”(如图所示)。

“心”板块课程

“巨人的脚印——‘周恩来班创建课程”主要体现“健全人格”。周恩来总理各个时期的典型事例被我们概括为“胸怀家国,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勇毅不拔;求同存异,务实灵活;博闻强记,见解独立;纪律严明,工作缜密;面净仪整,健康儒雅;生活俭朴,不求奢华;诤诚待人,友朋天下”等8项品质,编写成校本教材《翔宇中华》。我们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精神示范和榜样力量,通过创建“周恩来班”和争当“学习周恩来精神标兵”,让学生沿着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脚印,做新时代的中华少年。

“礼爱大讲堂——文明礼仪、队列训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素养。这里我們有一个“行在知先,知在行中”的小学德育理论,就是减少说教,养成为主。通过集体意识、规则意识的建立,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在习惯的坚持中掌握礼仪,明白社会交往常识。

“小小外交家——英语口语训练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是激发对异域文化的兴趣,中外文化的比较,重口语训练轻写认等,母语环境一样学习英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加强信息意识,从而学会学习。

“知”板块课程

“与经典同行——诵读、课外阅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学校编制各年段读书书目,编写校本诵读教材,开设专门的辅导课,请名家进校园交流,举办经典书籍推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百家讲坛等形式,加强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花开的声音——合唱、舞蹈、古筝、书法、绘画等社团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小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针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教师业务特长,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团,参与面广,成效显著。

“牛顿的梦想——趣味数学、棋类课程”,针对学生理性思维训练。

“行”板块课程

“舞动的线条——线描、剪纸类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线描是一种简单易学的绘画技法,一旦掌握,学生可以自由涂画,自由表达个性思想,其中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创新的机会。当然实践创新决不限于这一、两种课程。

“手掌之美韵——十字绣、陶艺、泡泡泥课程”,主是学生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在手绢、鞋垫等物品上刺绣,通过泡泡泥做面条、包饺子等练习,让学生见习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

雏鹰少年梦——“小报童义卖、我给市长写封信”等社会调研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周恩来班”自主实践等,动员家长、社会力量,给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的机会,学校相关社团教给学生调研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

参考文献:

[1]《西安育英小学校志》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颁布

[3]《中国教师》杂志

作者简介:

李继恒(1971--)男,陕西礼泉人,西安育英小学校长,陕西省学科带头人,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