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善于决策用权
2018-05-14晓山
晓山
[摘要]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领导干部作决策,既要遵循决策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决策的方法。具体来说,决策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一要把政治过硬与本领高强有机结合;二要把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贯穿决策始终;三要在战略上保持主动,战术上做到精准;四要以充足的信息量保证决策的质量;五要坚持把充分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有机结合。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用之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官用权,要秉承公心,慎用公器,把握好以下方面:一要善于科学把握用权的时机;二要善于抓机放权,创新出彩;三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四要坚持高标准,保证高质量;五要坚持以改革掌握主动权,把握时机果断变革;六要坚持“用权如衡,唯公唯平”;七要增强规矩意识,有权不任性。
[关键词]领导干部;决策方法;权力运用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5-0093-0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川决策是领导者的责任,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在一个地方和单位,决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领导干部级别越高,其决策的影响面往往越大。只有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的目标和举措,才能使工作真正得到长远发展。
一、领导干部要善于决策
(一)高素质的核心是政治过硬,专业化的关键是本领高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调“高素质”,第一位的是政治素质要高,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强调“专业化”,就是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统一,努力打造又博又专、推陈出新的素养结构。我们党是领导十三亿多人的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通俗来讲,就是既要靠得住,也要有本事。政治上靠不住的人,是无德之人,用了会坏事;工作上没本事的人,是无才之人,用了会误事。要提高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随着党龄增加或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锻造过硬政治素质,塑造优秀政治品格,勇于经受大风大浪考验,敢于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驾驭复杂局面、化解矛盾风险的政治实践中千锤百炼,更好更快地提高政治能力。要练就几把“刷子”。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要把学习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要增强“八种执政本领”,持续提升专业化能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尽快补齐能力、素质和方法短板;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加强实践锻炼,主动投身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急难险重一线、脱贫攻坚一线去摸爬滚打、石氏砺品质,去检验自我、增长才干。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说,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转化成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反复,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是我们党的初心和本源,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我们的力量和智慧来自群众,要经常走进群众的门坎,奔着问题去倾听群众声音,在群众中汲取营养,提炼经验,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善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获取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群众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善于宣传引导、动员激励群众。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方向,发动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最关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联系,讲清楚经济社会发展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间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把贯彻落实的经验做法和困难问题搞明白。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然而,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调研、不善于调研,喜欢走“经典路线”、看样板典型,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有的以简单的收集、查看书面材料代替实地调研。这些“浅调研”“伪调研”“被调研”非但不能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反而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调研、主动调研、深入调研,不断强化“先调研后决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调查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实际调研中既要身入,也要心至;既要多走自选线路、多看“后院”和“死角”、多看背街小巷,全面把握真实情况,又要善于發现问题、分析矛盾、“解剖麻雀”,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规律性的东西,切实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搞准确,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各项工作实起来。要转化成果服务大局。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省略不得、马虎不得。要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和执行全过程,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工作机制和重大项目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积极促进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重要依据,转化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政策建议,让各项方针政策落地见效。
(四)战略上要力求保持主动,战术上要力求做到精准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术,是战略的过程,是执行战略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才能赢得先机,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当然,成功的战略,契合实际是基础,易于实施是关键,也就是说,还必须掌握切实可行的战术,能够把战略细化分解成可执行、可操作的若干环节和具体任务,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精准分析其主次矛盾与利害关系,抓住重点,提前谋划,精心进行战略布局,主导事物的发展方向。知形识势,把握战略主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知之、顺之,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化迂为直,而脱离了“知”的运筹,就像瞎子走路、盲人摸象,必然抓不住关键,找不到方向。要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深刻分析和准确掌握,知晓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对全局作出准确研判,做到有备无患、处变不惊,牢牢把握主动权。分类施策,确保战术精准。在明确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把握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对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组织方式、措施方法提出具体清晰的要求,形成可操作、能落实的办法,增强措施的针对性,让战略精准落地、取得实效。
(五)充分的民主,高度的集中
民主是指真正把问题敞开,让大家平等地、自由地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允许进行争论和辩驳,是形成共识的过程;但大家的意见有时会相对分散,没有统一的认识,什么也干不成,这就必须集中正确的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行动,是变为共为的过程。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就领导工作而言,就是要坚持和贯彻好民主集中制,使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努力营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要“让人讲话”,反对“一言堂”。一言堂、家长制,以个人领导、个人专断取代集体领导,以个人决策代替集体决策,不仅严重破坏党的民主生活秩序,也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要充分发言民主,严格按程序决策、按规矩办事,“凡属重大问题,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作出决定”,正确对待少数人意见,坚决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各自为政。要集中统一,不能议而不决。我们党所要实行的民主,本身就蕴含着对集中的要求。如果为了民主而民主,缺乏必要的集中,一盘散沙,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组织就没有权威,民主也就变成空谈。要严明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懂规矩、守纪律,集体讨论时可以畅所欲言,但决定一旦作出,就必须无条件执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会上不说会后乱说,更不能公开发表不同意见。
(六)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质量关乎成败,而标准的高低直接决定质量的好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标准高、要求严,各项工作自然会有实效;反之,工作就会虚空偏,就容易走过场。因此,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若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总是在底线上方一点徘徊,习惯于自己与自己比,工作就拿不出实招硬招,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只有强化标准意识,按标准来工作,我们的工作质量、干部素质才会有大的提高。当然,实际工作中,既不能降低标准、降格以求,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要高标准谋划。坚持从实际出发,从高标准、严要求和可行性出发,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统筹谋划和程序设计等综合性手段,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制定出高标准、严要求和接地气的时间表、路线图与责任清单,不断提高谋划工作的质量。要高标准推进。在行动上从严从细从实,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下得真功夫、下得苦功夫、下得严功夫,力求把工作做到精致、细致、极致,做成样板,争创一流,就算“脱掉一层皮”,也要坚持到底,不断提高推进工作的质量。要高标准评估。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以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推进科学、严格、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考核评估,实现外部高标准评估与内部自我加压相互作用,不断提高考核评估的质量,确保工作有高标准、落实有高质量。
二、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权
(一)抓大放小,抓人放事,抓机放权
领导干部工作多、任务重、压力大,必须学会“弹钢琴”,并且善于集中精力和时间,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做到举重若轻、纲举目张,如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往往就会“丢了西瓜拾了芝麻”,分不清轻重,抓不住要害,结果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忙而无效、忙而无果。重要的事要牢牢抓在手上口重大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决定事业发展的性质和最终的成败。领导干部就是要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发挥关键作用,确保不走岔、不走偏,不南辕北辙。要抓大事,对一些事关全局的事情,如重大政策的出台、重大项目的实施、重大人事的调整、重大资金的使用等等,都必须拿在手上,亲自定夺、亲自部署、亲自督办;要抓干部,既要正确地识别和选拔干部,也要善于使用干部,干部选好了,班子配强了,工作自然就能出色;要抓机遇,不断增强捕捉机遇的敏銳性,提高把握机遇的自觉性,主动出击,敢于担当,真正将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学会恰如其分地放。适当放手,可以彰显领导艺术和领导的魅力。领导干部对下属放权,让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单位才能良性运转,才能改变一人赶众人闲、上忙下闲的局面。要合理分权,做到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运筹帷幄,在实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监督的前提下,把事情交给下属分头办理,让下属有职有责有权,充分履行权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变“对下属的要求”转化为“下属的需要”,达到“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效果。
(二)改革可以掌握主动权
改革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中国掌握命运主动权的关键抉择。改革是社会发展所趋、民心所向。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改革死路一条。在改革面前若是一味观望、被动、畏惧,甚至出现弊端,还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等到别人来改革之时,改革就不是改革,而是淘汰与革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趋利避害,化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有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勇气。改革是阵痛,不改革就是长痛。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坚决破除封闭、保守、陈旧、僵化的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主动探盲区、辨误区、闯难区。但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一劳永逸之事,有勇更要有谋,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真正做到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要有创新超越、下先手棋的改革行动。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能在改革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培养和运用创新思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身基层群众的创造创新上、放眼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上,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使改革创新先行一步、先发制人、主动作为。
变者,天下之公理。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变革讲究时机,如果该变不变,会错失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机遇,不该变的盲目变,则违背事物发展规律,适得其反。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没有抓住时机,推动社会全面变革。无论是何种阶段什么时期采取变革,怎样把握时机,显得尤为重要。变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一定要朝着自身的问题去,力求“变”在点子上、“变”在关键处,决不能盲目地“变”、为变而变。变得好百废俱兴,变不好则百兴俱废。领导干部要有改革的敏锐性,把握好变革力度和社会承受度的关系,当机立断,该变则变,该停则止。要因势利导、顺势而变。从全局看“形”,从长远看“势”,抓住形势规律,紧跟时代节奏,敏于“知变”,找准关键点,抓住最好时机,因势利导、主动求变,提前进行有战略的变革;做到善于“应变”,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抓住最好时机,顺势而变。要保持定力、蓄势待变。变革,不能头脑发热、急功近利,更不能随波逐流、生似蜉蝣,面对大量的思潮、诱惑和困难,不论何时、受于何种压力,都要先适应、做准备、再求改变。要把准航向、保持定力,冷静理智、养精蓄锐,等待最好时机,蓄势待变。
(三)用权如衡,唯公唯平
权的本义是黄花木,因其坚硬、难以变形,常被用于秤之杆、锤之柄和拄之杖,故权又被引申为衡器。也就是说,“权”从诞生之日起,其本源要义就是“公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十分推崇“公”,认为“公生明”“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权力有公共属性,用权不公,造成的破坏更大。对领导干部来说,公平体现出一种思想作风、人格力量和政治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用权公平公正,说话、做事才会有底气,做人才会有正气,才能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就会失去公信力。领导干部行使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唯公唯平才能用权如衡、不失公允。要让权力回归公器本质。权力是国之公器,公器绝不能私用。要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秉持公心,事事出于公心,时时怀着公心,处处依照公心,胸怀坦荡,敢于动真碰硬,公平公正公开办事,公道正派、克己奉公,让权力回归公器本质,永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色。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牢固树立公平理念,摒弃特权思想,把自己个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不打“小九九”、不搞小名堂,一切按制度来、按程序走、按规矩办,自觉做到“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不看亲疏远近,不搞内外有别,不拿原则做交易,不给投机钻营者有可乘之机,站稳立场、守住原则。
有权永远不可任性。任性就是由着性子,毫无约束,像小孩子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公器,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用得规矩、用得好,则开创事业,利国利民。如果想怎么用权就怎么用权,那就乱套了,就会是非不清、公私不分,胆大妄为、违法乱纪,欲望爆棚、追蝇逐臭,给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损害。领导干部的身份和职责决定了自己不同于普通人,必须用权遵规、言行有度,有权永远不可任性。要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谨记“法无授权不可为”,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强化法治实践,做依法治国的引领者,知法、守法、懂法,让手中的权力沿着法律的轨道运行,依法用权、按法行事,才能不踩“红线”、不触“高压”、不越“雷池”。要在阳光下行使权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养成在党纪国法约束下、社会舆论监督下的工作习惯,推行阳光政務、公开透明,时时接受群众的检验,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真正让接受监督成为自觉。要心存敬畏谨慎用权。官有所畏,业有所成。权力是把双刃剑,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要保持敬畏,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的意识,对权力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觉,谨慎用权、廉洁用权,切不可任性妄为。
(四)大权集中,小权分散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领导干部也一样,倘若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则会疲于应付琐事,难以集中精力攻大事、难事、要事,顾此失彼、难出效率。“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是授权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有的领导干部不懂授权放权,大权独揽,疲于奔命,要么出于对下属能力的不信任不敢放,要么是极度权力欲望,大权把着,小权搂着;有的走另一个极端,该放的放了,不该放的也放了,当甩手掌柜,完全大撒手,放任自流。二者都是领导授权过程中的大忌,严重影响领导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领导干部要学会合理授权,授之有度,授之有方,努力攻克“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历史顽症。要有收有授,灵活适度。把握好授权的度,重要的人事权、核心的决策权、带有全局性的指挥权、总的审批权等要抓牢并用好。其他一些小的权力,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完成、依据个人能力等灵活下放,并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生偏差时,及时纠正并予以指导,如果出现严重失误,要及时将权力收回、调整。要带责授权,跟踪管控。授之以权,负之以责。有多大权力就该负多大的责任。要让被授权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虽然有着权力,但是对应的要负有一定的责任。把控过程,监督管理,确保授权后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防止出现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脱节现象。
善于用权,但不当甩手掌柜。甩手掌柜就是光指挥别人,自己什么事也不干,或是只挂名、不负责、不做事。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权,就是要学会合理分配权力,把身边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最大效益。但是,善于用权不是当“甩手掌柜”,把所有工作、权力都甩出去,假他人之手來完成,转移工作压力,要事、琐事一并“甩手”,自己躲在一边享受,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干部队伍涣散,使命意识缺失、领导干部“缺位”。然而现实中,仍旧有一些领导干部打着善于用权的幌子,或是委任“钦差大臣”,全权处理大事要务;或是依靠甚至依赖下属,“事事扭头问”,把职责、义务抛之脑后,把职位当享受、当休息场所,这样的干部根本不配拥有权力。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权,合理用权,万不可当“甩手掌柜”。掌权更要担责。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待本职工作不推不让、不躲不避,对全局工作总揽不包揽、领唱不独唱、分工不分家,善于统筹协调,学会“弹钢琴”,决不能有了问题就一推二六五,自己躲到一边。要用好问责的板子,让干部切实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在履职尽责中用好权力、发挥作用。放权但不放任。对信任者放权,但不是不闻不问。要放手放权让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工作,创造业绩。又要管人管事管思想,关心关爱激励约束并重,始终把人和事保持在可控范围,确保既抓出工作成绩又培育锻炼人。
(五)危险的事现场办,敏感的事亲自办,重大的事带头办,基层的事认真办
俗话说,做官先做人,做人看做事。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思想品质、才华能力,最终都要通过做事体现出来。一个人的历史是靠做事来书写的,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靠做事来体现的。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对领导干部来说,敢办危险的事、善抓敏感的事、带头处理重大的事、认真办理基层的事,无疑是基本的处“事”之道。认真践行这些处“事”之道,扎实工作,就能不断地完善自我、砥砺品格,就能真正成为一个敢担当、有办法的人,真正成为一个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干部。要区分情况办。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要挺身而出,主动到急难险重第一线,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迅速行动、果断处置,决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或是躲在安全的场所发号施令;对比较敏感、不宜太多人知道的事,要亲力亲为,始终抓在自己手上,避免人多嘴杂,泄露消息;对事关重大、影响面广的事,要以上率下,带着大家一块苦、一块干,形成合力;对基层的事、群众的事,无论大小,都要马上办、认真干,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要有能力本领干。无论是危险的事、敏感的事、重大的事,还是基层的事,都要有一腔担当的热血和干事创业的“十八般武艺”,主动接受新事物,善于掌握新知识,能够出思路、想办法,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使自己的能力素质跟上时代节拍、与岗位职责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