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探析

2018-05-14袁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辩证关系基本内涵

袁睿

[摘要]“四个自信”源于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和发展,“四个自信”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内在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构建起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四个自信”各有侧重:道路自信是保证、理论自信是基础、制度自信是关键、文化自信是根本。“四个自信”在内容上内在统一,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并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紧密联系的严整逻辑。树立和坚定“四个自信”,客观上要求我们应着力于始终立足实践、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具备国际化视野和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四个自信”;历史渊源;基本内涵;辩证关系;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5-0038-09

自信源于对实践的感知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源于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以全国各族人民为基础力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构建起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实质转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顺应时代潮流、切合中国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形成的历史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以来不同历史主体探索中国前途历程的省思,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并带领全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所获取的成败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90多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地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新中国长治久安奠定了稳固基础;在经济制度上,成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956年8月21日,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所谓特殊的规律,就是各国的差别点,……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这种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思想,也成为直至今天推进改革发展仍然坚持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在经历近30年对如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曲折探索之后,直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才开始逐步确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82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在长期艰辛的探索中,邓小平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接续邓小平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东欧模式,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与探索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在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并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沿着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接力奋斗而开辟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习近平明确指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实现形态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個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明确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外加上了“文化自信”,这在我们党的论述中还是首次。2014年10月巧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深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再次对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和重大意义做了说明:“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万众一心向前进”。

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灵魂、精神动力,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三者统一”到“四个自信”的拓展,由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原创性的重大突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内涵

当前,立足于新时代,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加以剖析和梳理,以助于我们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精神和实质,进一步增强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与自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集聚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何为“道路自信”?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于苏联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相对于拉美模式是稳定发展的,相对于东亚模式是自主发展的,相对于欧美模式是快速发展的。一是对道路自觉的自信。道路自觉是对道路指向的科学判断,是对在发展过程中所遇间题的正确应对,主要包括:在努力增进入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中国道路在与世界其他各类发展道路的比较中赢得了“合法性自信”;确保我国政府能自主制定公共政策而不像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会受到利益集团掣肘,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国人民意志、协调复杂利益关系”;在对外开放中,使我国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政治和经济主权,确保我国具备应对异质制度因素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冲击的免疫力中所体现出的“领导力自信”。二是对道路创新的自信。主要指包括基于改革开放之前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及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的“历史自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不断创新拓展的过程建立的“目标自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自于经济领域,逐步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通过不断重塑体制机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和发展而形成的“实践自信”。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指对于道路自觉和道路创新的自信,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不动摇并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的自信心。正确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特征,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动力之源。自觉坚持科学道路,就要坚决反对走上“老路”与“邪路”。

第二,何为“理论自信”?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系统化的理解和论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理论自信,顾名思义就是对理论发自内心的充分肯定与相信。“理论自信表现为个体或者群体对自身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的坚信不移的态度以及对理论发展充满信心的积极体验,是对理论由衷的信任和认可。”一是主体的理论自信。这一主体指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全体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的“中国梦”的社会成员。主体的理论自信具体体现在首先是对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认可并能正确宣传该理论,对其怀有矢志不渝的信仰上;其次是对理论体系未来发展的信念上,坚信理论体系的未来发展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和主观认识的变化而随之转变方向。再次是在与国内外其他相关理论体系的交流、交融與交锋过程中富有信心,敢于在与其争鸣和竞争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理论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二是看对何种理论具有自信。据此可以将理论自信概括为以下四个层面:对一般意义的社会理论或自然理论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从整体上对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的自信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指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全体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的“中国梦”的社会成员在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中,对构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分信任与坚定信心。

第三,何为“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既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又能够抵御各类风险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忠实继承和创新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实践与创新的理解与认同。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性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同时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实践上被证明也是成功的。首先是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结果;其次是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合法有效的保障人民利益。二是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不断的自我革新,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实践证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当前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比,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得到了广泛而真切的实现,经济社会也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促进而得以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制度规定的发展和完善充满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制度自信集中体现为对其科学性和优越性的肯定与信心上。

第四,何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很难对其有一个严格而精确的界定。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收集考察的对文化的定义达166种之多。从最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思想观念的呈现,是一定区域内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当前来看,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各种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以一种稳定、成熟的心态来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种奢望以外来文化为主体来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的做法,定会因其脱离中国的现实国情基础而必然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一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一部中华文明史其间虽多经曲折但从未中断,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系”所在。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中华民族应该以一种既不盲目自负也不轻视自卑的成熟心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实现创新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包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对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自信就是坚信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而与本色不移、历久弥新。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既包含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成就的自信,也包含对与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互鉴的自信。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价值和先进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执着信念。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激发中国社会不断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但又各有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一致,在内容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形成紧密联系的严谨逻辑和一体结构,构成内在统一的科学整体。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相互独立。道路自信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理论自信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制度自信确立于社会主义这一既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又能够抵御各类风险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渗透于三者之中并为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是道路自信是保证,道路关乎前途、命运,是“实现途径”,能够“定标”。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保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从而防止我国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在发展中不断通过改革加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防止我国走回“封闭僵化的老路”。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社会舆论中出现的一些鼓吹和宣扬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言论,刻意贬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歪曲历史事实、否定人民革命,如果不能加以客观分析即予以接受,就势必会导致一部分人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使其完全背离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二是理论自信是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是“行动指南”,能够“定向”。习近平指出:“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種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首先,马列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基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揭示以及该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创新的精神品质早就公开宣布这一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具有跨国别、跨民族特征的普遍性理论。正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即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不断促进和完善,最终实现了两次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社会各领域改革和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发挥了奠基指向的支撑作用。

三是制度自信是关键,制度是“根本保障”,能够“定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同时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实践上被证明也是成功的。首先,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构建制度自信的前提和保证。其次,制度自信体现出的制度优越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习近平指出:“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这种幸福感又反作用于人民群众的道路选择、理论塑造和文化传播上,并进一步增进其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及文化自信。

四是文化自信是根本,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精神动力”,能够“定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意在唤起全民族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信,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又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是“各美其美”,即应坚持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于传承,否则就会割断根脉,走向虚无。华夏悠久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伟大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近几十年来团结奋斗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应当充分挖掘、世代相传,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张力中永葆其生命力。其次是“美美与共”,即应坚持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中吸纳融合一切外来先进文化。在相信和尊重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以兼纳百川之精华的气魄去吸收、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的成果,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借鉴,使之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为我国的发展而服务。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都是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相结合的产物,都是新时代和新实践的要求,都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重大创新。

一是指导思想和实践基础一致。首先,“四个自信”都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及根本价值取向,这也是“四个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整体的基本依据所在。其次,实践是“四个自信”的源泉,“四个自信”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四个自信”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创新完善,形成和发展了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也使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自信得以确立和不断增强,并由此形成了“两个一百年”这一具有共同指向的奋斗目标。

二是内容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首先,“四个自信”之间相互依存。道路自信贯穿于其他三个自信并体现着其各自的基本性质,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增强的基础,最近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据良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论自信指明了道路自信的合理性,阐释了制度自信的合法性,论证了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包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所涵盖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理论等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系列新的认识和新的判断。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本,贯穿渗透于其他三个自信之中,是不断增强其他三个自信的源泉和动力。其次,“四个自信”之间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和发展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完善和文化的繁荣;制度自信的不断强化能有效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系列具体实践问题,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实践基础;理论自信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制度的完善、文化的繁荣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文化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永续动力,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开拓和持续推进。

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提出并非偶然,汇聚为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在应对时代挑战、解决现实难题中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主要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经受检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从国家建设的现实状况出发,建立在尊重实践、坚持实践的基础上。首先,道路自信形成于实践。近现代的国内外历史发展充分说明,“走老路必穷,走邪路必乱”。从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等都没有让中国发展起来,唯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使中国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仅用三十多年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条具有优越性的新路、正路。其次,理论自信来源于实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紧密结合的结晶。再次,制度自信确立于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还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有序发展,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多种分配手段并存的收入调节制度,以使每个公民都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事实证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更好的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文化自信发端于实践。由于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的强大开放性和包容力,故而能勇于借鉴和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最终明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并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第二,应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应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四个自信”的主体,也是其客体对象。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应是据此制定出的科学规划。首先,坚定道路自信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应矢志不渝坚持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出发,凝聚起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着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进而进一步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肯定。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房价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又偏高,解决住房问题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同时通过有效管控使房价稳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亟需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坚定理论自信的关键在于理论本身首先要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掌握,进而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现实的行动。应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期刊杂志、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等各类传媒优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各类先进入物等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加强“四个自信”理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人民群众对理论真正做到入眼、入脑、人心,从而进一步坚定其“四个自信”。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更加强烈的理论自觉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不斷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再次,坚定制度自信的核心在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致力于最广泛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维护和实现。此外,坚定文化自信应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文化发展的评判者,以为人民服务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

第三,应立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沃土,天然内含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基因。例如,目前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试作弊、偷税漏税、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盗版泛滥等现象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形成了“老实人吃亏”的社会心理。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抱诚守信”、“言行一致”等优良价值观,因此应积极重视对“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宣扬,重建人际信任,健全个人信用体系,以营造和谐互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继承与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心声。首先,“四个自信”是不同民族中对于社会主义普遍性的自信。社会主义无论在何处生根发芽,只要注重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的问题,就必然能够体现出较之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其次,“四个自信”体现为对中华民族独特性的自信。“四个自信”集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意志,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而奋斗;体现在符合中国的制度特点、民风习俗、话语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体现在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自强不息、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气魄。再次,“四个自信”体现着具有能够解决当代世界性难题的智慧和自信。道路自信体现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理论自信体现在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融,应“传播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制度自信体现在与他国交流中,我国能够为之提供可供借鉴的社会综合发展模式和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文化自信体现在包括儒学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可以拓展全球性的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中华文化的辐射力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第四,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时代性,是指“四个自信”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就世情而言,资本主义目前还有着发展的生命力,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从国情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也应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私有制的本质不会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它最终必定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首先,体现在道路自信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的联系起来,有效地化解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独辟蹊径的开创了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模式。如西方世界在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巨大,几乎使整个世界都卷入到经济危机的浪潮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受到巨大冲击,发展缓慢。而我们党和我国政府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很快使整个社会朝着稳定繁荣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其次,体现在理论自信上,当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一伟大的事业就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再次,体现在制度自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发挥的保障作用无可替代。立足于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最后,体现在文化自信上,应致力于使人民群众充分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创新成果,构建当代国人的精神家园,并注重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辩证关系基本内涵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东海吕剧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