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话语体系
2018-05-14吴传毅金庭碧
吴传毅 金庭碧
[摘要]“四个自信”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话语体系。发展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起点和主线。不同文明各具特色,东西方文明各美其美,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西方文明发展与中国文明发展都努力追求人类美好家园,但对“美好”的内涵却吝有不同理解。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用“四个自信”阐释“美好”的内涵,不是着眼于挑战西方文明发展模式,而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入类共同发展。
[关键词]“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发展演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5-0030-08
长期以来,西方普遍认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可以将其归结为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中国对发展道路的探索、捍卫、坚持和发展,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条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这条路径不仅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的路径”“全新选择”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就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
无论是西方文明发展演進逻辑,还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都是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路径选择。研究两大文明演进的起点、逻辑展开和逻辑归依,有助于厘清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有助于世界各国探索和选择发展路径,也有助于构建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话语体系。
一、文明演进起点: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什么是发展?列宁曾认为,有两种基本的(或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就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也有学者从哲学视角分析,认为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还有人认为发展指变化的趋势。一般说来,发展的内涵包括自然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指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空间相互作用和时间序列的永恒历史运动。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逻辑起点。
(一)如何理解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意义上的发展
在古希腊,人们一方面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终极目标,而事物的运动就是朝着这个终极目标进化的过程。另一方面认为生物体逐渐走向生物成熟是进化的过程。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物质世界的运动解释为接近“最高善”的渐进过程。亚里士多德理解宇宙的发展是一个从最低到最高的漫长进化过程。古希腊哲学家对发展的理解集中表现为目的论的哲学意蕴和决定论的生态意蕴,二者对后世影响重大。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发展被理解为精神自我运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代表性观点有:客观世界形成起来的精神王国构成一个前后相继系列,在这个系列里,一个精神为另一个精神所代替,每一个精神都从先行的精神那里接管(精神)世界的王国。黑格尔把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绝对精神”的展开和实现过程。这个时期哲学家的哲学思维超脱现实,因而对发展的认识表现出非现实性特征。
到18世纪底和19世纪初,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突破纯粹哲学的语境,逐步回归现实,其观点也开始表现出现实特征。例如,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开创了发展经验研究的先例,西方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首次把发展定义为国民财富的增长,这种以西方经济学和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发展理论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1]P3人们对发展命题的探究,逐步从哲学思辨还原为现实问题,从抽象概括转移到具体分析。认识论视阈的拓展和层次的深化,使得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突出了现实性特征。
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各异。比如: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心智、政治和文化变迁的过程。英国社会学家布兰特认为,发展是社会有意识地逐渐向科学化和成熟变化的过程。发展经济学家帕特里克·纪芬蒙认为,发展就是人的基本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素质和才能不断增长,生活也臻于完美。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斯特里顿认为,发展就是对今天世界主要问题的进攻,这些主要问题包括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法国的弗朗索瓦·雷韦尔认为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战利品的转移,而是新的财富的创造……[2]P18
不同专业学者对发展外延的认识也不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达德里·西尔斯认为应从贫困、失业、不平等三方面衡量发展,如果这三者都从原有高度降下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国家处于发展时期,反之,即使人均收入增加一倍,也不能称之为发展。印度经济学家苏·贾塔克对发展的理解强调国民收人的社会分配,认为必须考虑国民收人的分配,然后才能谈到关于发展的一般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没有带来大部分人生活水平的改善,这只是增长,而不是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提出,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外,还包括收人增加和产品的丰富,也包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习惯和信仰的基本变化。[3]P50
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意义上的发展,经历了非现实性向现实性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具备现实性特征后,人们对发展的认识越来越趋向经济增长、财富增加、社会进步以及管理制度结构和信仰的变化。
(二)如何理解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意义上的发展
1.发展初心定格于实现“人类解放”。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历史担当就在于它是致力于集体(共同体)的幸福的理想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中国与西方均产生过关于“共同体”的思想火花。比如中国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宗教共同体主义”等。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4]P40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人们追求“至善形态”和“完美形式”的社会。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侧重于“实业发展”的“和谐村”等“思想实验”。此外,社会上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道主义流派的思想,这些“朴素的真理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人类共同幸福”的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明确把追求“人类解放”当成无产阶级的使命与担当,不是囿于各种狭隘的群体利益、地方利益,而是致力于“人类文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分别在不同时机和场合提出或强调,中国要“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特别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人类解放”反映了历史必然趋势和人们广泛期待的愿景。
2.发展动力来源于“西方文明”并超越“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发展逻辑通过法制权威保证、催发和推动资本文明化。中国文明发展邏辑源于对社会主义内在动力机制的重新确立和建构。文明自信的力量不仅依赖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而且还在于笃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复研读政治经济学著作、对资本主义运行模式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原因。更何况,中国文明发展逻辑使得中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要知道,没有实力,自信从何而来?相反,如果执拗于西方文明发展逻辑,将“人类理想”等同于静止的、孤立的个体自由与幸福,或者试图将其扩大到民族和国家富强,而忽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那将无法进一步挖掘发展的新动力。只有超越西方文明发展逻辑,才能挖掘和释放发展新动力,才能建立、完善、巩固中国文明自信演进话语体系,不断丰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选择。
3.发展目标在于建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的发展孕育和发展了无产阶级,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形成了文明自信逻辑。这意味着,从西方“现代文明”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西方文明抽象“自由、平等、民主”之类的论证,着眼于现实自由和平等条件的革命。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发展目标显然超越了西方文明发展逻辑,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发展目标致力于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自由而全面”的个体构成的美好社会中,个体和共同体具有互生性和共通性。
4.发展内容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和收人的增长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升。政治发展既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又指所有人类政治共同体从传统政治到现代政治、从现代政治到未来政治的不断演进过程。文化发展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对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方式的选择本身,从本质上讲,完全属于文化的范畴。社会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大系统,它是整个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生态发展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必然包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内容。
5.发展途径遵循于“实事求是”实践原则。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实现,并非一味地高歌猛进、浪漫抒怀,而必须具有理性、实干和智慧。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个人发财致富是推动现代经济和社会取得惊人成就的重要力量,但是,追求财富的欲望会使人们看不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舒马赫的观点揭示了经济理性、经济欲望参与“现代文明”的内在悖论特征。鉴于此,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不被各种抽象、纯粹的思想原则所左右。正如邓小平曾对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所言,“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5]P292显然,实事求是既是列宁思想的实践原则,更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文明演进机理:不同文明各具特色
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历史过程。在东西方相互隔绝的时代,各自沿着自己的历史轨迹演进。在东西方交流畅通的时代,相互之间在有选择的交流中演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因为东西方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依然还是受到无法抗拒的惯性的影响,沿着各自的逻辑,依次展开。前景是摆脱惯性的束缚,统一于人类美好未来。
(一)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展开的主要内涵
第一,依据是“改写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既创造了历史,又改写了历史。《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全面、彻底地反省资本主义对于人类历史所具有的“超出之前全部历史总和”的伟大革命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改写世界历史。[6]P106
前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着亚述帝国、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极其庞大的“帝国文明”形态,但这是一种基于狭隘的“观念和体制”构建出来的“自我复制”的文明形态,这些文明形态深受历史条件和地缘条件影响。《共产党宣言》指出,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4]P30前资本主义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保持旧有的生产方式,进而保持帝国等级制和帝国权威,这是帝国文明最鲜明的特征。在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阶段,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必然导致社会状况的不停动荡。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发现,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因此,资产阶级在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和神学思想的过程中,把“资本主义文明”作为粉碎“旧世界”的强大“斗争武器”。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正是基于对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考察,人们发现,过去与之相适应的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逐渐消除了,新的关系没等到形成就变得陈旧了。在这个斗争中,一切等级的、固定的、神圣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在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样一来,在制造业上取得优势,就有可能彻底打破旧有狭隘、封闭的生产和生存状态,成为现实文明的“主人”。也正因为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和世界市场机制,让整个世界按照“资本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新文明。在此过程中,资产阶级完成了“创始者”的神话,成为“世界历史”的改写者。
第二,缘由是“演绎财富梦想”。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阶级斗争后认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他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过去一切阶级取得政权,目的在于发财致富,以巩固已有的生活地位。西方文明发展逻辑的世俗根据就是获得财富、摆脱贫困、追求本阶级的幸福。西方文明发展逻辑力量和魅力,不仅在于宏观和抽象的逻辑论证,更在于财富梦想的实现。大众化、资本化的“致富欲”是推动国民财富能力迅速提升的根本动力,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最重要因素。于是,致力于“发财致富”已经成为个人和国家最重要、最持久的根据。甚至可以说,财富如何生成?财富被理解、被熟知和被广泛认可的过程,本身就是西方文明发展逻辑演进的世俗化过程。
西方文明发展现实状况也证明了财富梦想是其发展之缘由。比如:美国社会的高消费,西欧社会的高福利,就是建立在拥有财富基礎之上的病态现象,而且这样的社会还容易形成惯性思维,一旦财富无法满足既成事实的“高消费”“高福利”,社会就会出问题。一旦社会发展的新气息威胁到“高消费”“高福利”的现状,他们就会高度一致地群殴对手,将其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当成一块遮羞布而已。再如,西方社会关于“高利贷”的相关讨论以及最终合法化,美国金融危机后对于金融系统的“放任”政策,其内在根据也是创造财富。又如,美国梦的重要特征是追逐财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现象”,财富欲望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符号”。以上事实证明,在整个社会都在追逐“财富梦想”的时候,“财富革命”“财富神话”“财富故事”被一再演绎和扩展开来,成为一种惯常的“大众心理”。西方文明发展逻辑所倡导的世界经济秩序都是致力于扩大他们的财富资本,维护和延续他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即使在遇到严重的生态灾难或人道危机时,精明的“财富梦想家们”也会将其转变为一种投资和竞争的“创新”领域,进而着力实现财富梦想。
第三,口号是“捍卫自由平等”。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的道义基础是他们所宣扬的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普世价值”。一般而言,启蒙主义运动高扬的“天赋人权”大旗是西方文明发展逻辑的“学术化”的论证,他们往往通过类似于“神学”的超验性词汇,来论证“人”的存在意义。殊不知,作为历史产物的“天赋人权”是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斗争时扛起的大旗,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天赋人权”强调必须把“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视为一种无须给予任何前提的存在理由时,“人”的位置被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尊重人的内在价值超越任何国家的绝对概念,这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逻辑缺陷,极其脆弱、充满变数的“个人价值”竟然超越“国家”这个庞然大物,这在世俗世界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如何弥补这个缺陷呢?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借鉴或模仿颇具神学色彩或“形而上学”特征的各种形式,将“天赋人权”简称为“人权”,视为一种“天然道义”,始终占据“人类道义”和“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任何人都不敢也不能质疑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将“天赋人权”视为普世价值,并将自身视为人权、国际法等方面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原因。而实际上,却从未真正实现自由平等。
第四,追求是“致力科学进步”。现代进步观念的创始者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的进步观念。孔多塞将“六个观念”融合为一个“进步文明观念”,即:进步发生于一切领域,进步伸展于未来。[7]P176-205现实力量和抽象演绎均表明,人类的“进步观念”的最终确立,必须由强大的“理性和科学”来支撑。
从理性的视角分析,日本之所以脱亚入欧,就在于最终选择了欧洲的进步主义历史观,坚持以“西洋文明为标准”,并将其视为“世界通论”。[8]P9实际上,进步主义为世界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结构”,而且该时空并非抽象的,而是通过强大的理性分析来加固、维持、创新和持续的。从科学的视角分析,可以用一个典型的知识案例予以说明。西方经济学通过科学主义学术范式,构建起一个与西方“现代文明”紧密关联、彼此匹配的学科体系,这是从科学的视角证明人类进步观念的确立。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本身是一个有机体系,它依赖于资本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同时又继承了其传统的“神学成分”和“优秀传统”,从而使人越来越从属于物质。
邓小平曾预言,如果中国的改革成功,它将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成功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另一个是用成功宣告了“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发展,而且在于文化复兴,更在于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展开的主要内涵
第一,文化自信是力量源泉。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力量源于文化本身的特性。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绵延性,决定了“文化自信”具有更加丰富、全面、持久和广泛的内涵,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体现了特定主体对自身文化活力的坚定信心。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都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着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逐步完善、内生进化的结果。只有从文化入手才可能得到更为宏大、更为深刻、更接地气、更具学术生命力的成果,才可能让这种文明演进逻辑彰显更深层次的文化厚重感和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力量源于持续不断的文明形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继承和发展的根基所在。如果把这个根基丢失了,那将会切断民族的精神生命线。世界古代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自有文字以来从未断流过,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其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血脉源流。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力量源于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优势。当代西方文明发展已经造成社会资本与自然、资本与人自身之间的巨大对抗,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已经越发显示出其范围和时代的局限性,绝非永恒、绝对和普遍之物。只有当全球社会普遍意识到现代西方文明本身所具有的“财富局限”时,基于资本神话的“文明发展”才可能有所消减和退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背后涵盖着鲜明的“文明自信”内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运行的具体实现领域和展开方式,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这也是中国人民经过多种对比之后作出的历史选择。
第二,理论自信是灵魂所在。灵魂在于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一切成就的取得归因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科学指南,因而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之灵魂所在。
灵魂在于坚守初心和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之所以能够立得住,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运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就会在“理论纷飞”的世界中陷人单纯的资本逻辑、市场逻辑,而遗忘了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目标,遗忘了人民性的普遍诉求,遗忘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必须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灵魂在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时代主题。新时代的时代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回答这一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无畏的理论勇气,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这些异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创新,可以肯定地判定,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当然,党的十九大只是破了题,这一开放的理论体系还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第三,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根本保障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制度实际运行合理与否,并不能简单地将“个体生活”的好坏作为评判标准。西方现代文明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简单地将“社会制度”还原为“个体制度”,而彻底地遗忘了社会属性。当代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实现自己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目标,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越来越复杂,肩负的繁重历史使命远超出现代西方选举类型政党。可以说,这个制度是对西方制度的超越。
根本保障在于对这个制度的坚持是人民的选择。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心里是踏实的”。[5]P188为什么心里踏实?就是因为心里有底,这个底就是“人民的选择”。既然是人民的选择,党在执政过程中,就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是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执政目标,只在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增强这个制度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
根本保障在于對社会主义制度驰而不息的完善与改革。尽管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的空间,在与资本主义“制度话语权”的斗争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善于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破除阻力,这个制度将越来越完善。
第四,道路自信是必然结果。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完全致力于当下的幸福生活而遗忘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和未来使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意;遗忘现实生活而致力于抽象的理想生活和美好观念,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真意。理想趋向于现实的同时,现实也要趋向于理想,这是中国文明自信逻辑鲜明特征和突出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9]P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鲜明的代表,是实现社会主义“人类文明使命”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力量”。
坚持这条道路是汲取了他人教训后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和前苏联的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致的失败。列宁早就告诫过,“忙于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和微小的政治变动”[10]P7遗忘了改变资本主义时代的整体特点和时代诉求,终究是要失败的。欧洲一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国家、党派组织的失败就在于忙于短期和局部利益的取舍。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篇章。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具有自我革命的主动性,而不是被逼无奈的被动选择。
这条道路的坚持彰显了卓越的世界意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形式得以实现,但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或者完成,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如果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世界性、文明性,仅仅偏安于一隅之地,那么,所谓的社会主义也仅仅徒有虚名而已。因此,“道路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实践写照,承担着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成果、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引领世界,并将自身“成为世界”的文明使命和文明担当意义。
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受到西方历史条件、地缘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缘条件的影响。二者不是天然对立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逻辑展开。
三、文明演进归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最终将归宿何处?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总是螺旋式向前的。姑且认为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的归宿是人类走向现代化,姑且认为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也是构建人类美好家园。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对人类美好家园的前景预期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倡导和引领新型国际关系的一面鲜艳旗帜,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世界发展大势,顺应历史变革潮流,借鉴国际关系发展创造的理论成果。
“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和政治术语。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经论述过“共同体”的问题。马克思在憧憬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时,也使用过“共同体”的概念。世界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后,“共同体”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被广泛使用。例如欧洲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虽然存在多种发展路径,尽管各个国家往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整体。人类文明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矛盾,常常出现对立和冲突,但本质上是彼此牵连、无法分离和互通互鉴的。各国人民早已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起相互影响和彼此倚重的密切联系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养分和精华。从古代先哲孔子的“天下大同”,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到“环球同此凉热”的伟大抱负,中华民族“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美好理念是一脉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上述所有思想主张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无论是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所展示的人类走向现代化前景,还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统一于建设人类社会美好家园,作为两种最宏大的文明演进逻辑,绝非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一个涉及“人类文明大道”的科学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完成现代化,只有选择搞市场经济,复制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并且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大多按照西方文明發展演进逻辑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两大难题:一是发展理念创新问题。即: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避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的问题。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并非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也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现化化。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无意于挑战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也应该给人们选择路径的权利和机会。两条逻辑展开线索最终归依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发展的前景是什么?前景是人类美好家园。至于“美好”的内涵,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与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各有期待。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文明对比的角度看,就是在“四个自信”的逻辑展开中期望构建文明演进的话语体系,以促进入类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解读[J].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3).
[2][印)苏·贾塔克.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李振.论“四个自信”的“文明逻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
[7][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98.
[8][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