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专题研究
2018-05-14
李君如:(1947-),男,浙江勤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已出版《观念更新论》等数十部著作,其中由《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组成的“毛泽东研究三部曲”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发表了《邓小平的“治国论”》等数百篇论文,其中《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邓小平的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党性修养问题。对于担负着领导责任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
“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是十八大后。至于这“四个自信”中的每一个“自信”,在概念上,十八大报告中都已经提出。有人说,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是“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增加了“文化自信”,由此形成了“四个自信”。其实,只要认真读一读十八大报告,就可以发现,“文化自信”也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只不过在十八大报告中,“文化自信”是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部分中提出的。十八大后,主要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提出来,使得“四个自信”成为一个整体。
提出“三个自信”,强调的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加上“文化自信”,是为了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有一个十分深刻的思想,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来自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不仅来自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的持续探索,也不仅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7年的长期奋斗,而且来自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来自于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因此,从文化渊源上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以文化自信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更好地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科学的自信。“四个自信”,不是没有科学内涵的空洞口号,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盲目自信,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充分依据的科学的自信。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批判资本主义特别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的自信。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理想信念的实践论者,我们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要实践“四个自信”。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四个自信”,不能搞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历史的教训要切记,唱高调,搞形式主义,只会脱离群众,甚至引起群众的反感,而不能有效地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定“四个自信”,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我们要群众做到“四个自信”,自己更要带头坚定“四个自信”。我们不能要求群众做这做那,而自己无动于衷,甚至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这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我们的事业,要求的是实干,实干,再实干;坚定“四个自信”,也是为了动员大家实干,实干,再实干;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实干,实干,再实干。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有信仰有理想的奋斗论者,我们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高奏凯歌的顺境中,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严峻挑战和风险的时候,更要坚定“四个自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是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心骨,我们就能够“稳坐钓鱼船,任凭风浪起”。坚定“四个自信”,不仅会给我们增强破浪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而且会给我们增添战胜挑战和风险的智慧和能力。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