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了“还有吗”还有吗

2018-05-14张薇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解释质疑辩论

张薇

【摘要】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汇报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就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让交流汇报真正自主起来的有效做法,以期引发大家思考。

【关键词】补充 解释 质疑 辩论 自主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笔者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教师会问:“还有吗?”另一个学生站起来继续回答,教师还是问:“还有吗?”一节课结束,学生和听课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还有吗”,以至于成了这位教师标志性的口头禅。我不禁要问,课堂上,除了“还有吗”还有吗?教师的追问让整节课看似热闹,却折射出教师对学生在交流汇报过程的引导和调控束手无策,导致学生自主交流汇报能力缺失。如何讓学生的交流汇报真正自主起来,促使学生在交流汇报中补充、解释、质疑、辩论、评价,是当前课堂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学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补充、解释、质疑、辩论和评价,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层次、多回合的交往互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促使学生学会补充、解释、质疑、辩论和评价,让学生的交流汇报真正自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

一、在友善、融合、完整表达中补充

“补充”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增加一部分。在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汇报时,我们把补充理解为其他学生认为发言学生表达不够充分、完整时,主动对发言学生的表达进行增加、融合后进行完整表达。学生的补充能够促进学生群体对数学事实的全面认识,进而引发思维的深度碰撞,使学习过程走向深入。在进行补充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判别自己的基本观点是否与发言者相同。学生往往分不清表达不完整和表达错误之间的界限。因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发言后,有的学生大声说“错”,而他自己站起来跟发言者表达的相类似,只是相对较完整一点。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辨别,加强引导,促使其友善地对待其他发言者。首先表示同意发言者的观点和想法,但是自己还有补充;然后在补充的时候重点说出发言者表达有所欠缺的地方,再和发言者的发言进行整体融合,再完整表达。这样的补充不仅丰富了师生对数学事实的全面认识,也有效保护了发言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被发言者和其他同学接受,构筑了和谐、文明、友善的课堂文化。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时,学生列式0.8×3。教师问:“这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生1:“我是这样想的,0.8元是8角,3乘0.8元就是24角,24角就是2.4元,所以答案是2.4元。”生2接着汇报:“我同意他的算法,我需要补充,我们还可以这样想,0.8+0.8+0.8=2.4。”生3:“我也有补充,0.8是8个0.1,0.8×3是24个0.1,24个0.1就是2.4,所以答案是2.4。”

在这里,学生的补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0.8×3的计算方法的认知,从中找到三种方法的共同之处,从而归纳出算理。在这样一个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在分析、说明、阐述中解释

在发言者汇报后,其他学生对发言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明其含义和原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现象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在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只注重数学事实的表达呈现,而缺乏对导致数学事实的原因作出分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表达“是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和“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发言者的发言进行解释,帮助大家弄清数学事实的原因和结果,甚至作出预测。从而促进学习群体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在疑问、追问、“明知故问”中质疑

质疑,顾名思义,提出疑问。在交流汇报中,学生的质疑可以有效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促使大家全面思考问题或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为大家打开思路,让认识更加深入。

在质疑时通常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不理解发言者所表达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发言者发言后针对发言者疏漏的地方进一步追问;自己知道答案,但想考考发言者能不能把问题讲清楚,明知故问。

这三类问法都能有效地引发生生之间的对话,都需要发言者进行补充解释和说明,以便帮助提问者理解数学现象,帮助大家释疑;发言者规范自己的语言,让发言更加严谨,思考更加周密;通过对提问者的回答,取得共识,帮助大家加深对数学现象的认识。如果发言者自己不能解释清楚,说明发言者对学习的过程理解还不够深入,就需要其他同学来进行解释和补充。这样的生生互动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深入,促使学习真实而自然地发生。

四、在尊重、辩驳、趋同中辩论

辩论,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示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通过辩论,在双方或者多方学生来回多“回合”、深层次的交流辩驳中促使生生之间发生直接的思维碰撞,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当发言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后,询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或想法的时候。有时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并阐明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辩论可能是在两个学生之间进行,也有可能是在多个学生之间进行。在辩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态度友善。最后通过辩论和教师的点拨形成共同的认识。

面对交流汇报,只知道补充、解释、质疑和辩论是不够的,必须要让他们真正具备这些能力。而学生补充、解释、质疑和辩论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示范和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确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补充,什么情况下该解释、质疑或辩论。教师还要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形成课堂规范,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培养学生自信。当学生能够自主、自觉、自治地进行补充、解释、质疑和辩论的时候,学生在自主交流汇报环节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悄然形成了。

猜你喜欢

解释质疑辩论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的思考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同影子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