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校结合师承教育的中医药人才成长模式探索

2018-05-14韩兴发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院校教育

韩兴发

[摘要]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当前,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传统中医的特色优势逐渐衰减、学术争鸣缺乏等不足。因此,该研究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从当前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教学创新方法等方面着手,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这一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中医药人才;院校教育;师承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4(b)-0139-02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教育任务,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这些年,随着高等中医院校的创建以及教学的模式的不断改变,延续了千百年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逐渐被院校教育所代替,使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更具规模、更加标准。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以院校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具有中医理论无突破、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传统中医的特色优势逐渐衰减、学术争鸣缺乏等不足之处,导致教育质量未达到理想化,社会上出现明显的名中医群体萎缩现象[1]。鉴于此,该文总结当前我国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并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理念,尝试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1 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

古往今来,我国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世家传承、师徒授教、院校教育、岗位培训、自学5种。其中,在古代主要以世家传承、师徒授教为主,世家传承主要是指在有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将中医技术发展传承下去,但其极易受智力、人丁兴衰等因素影响。而师徒教育的受众面比世家传承稍广,其主要是指没有中医家庭背景的学员通过名师指导与自身领悟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渐创新。在现代,院校教育是最常见的、也是受众群体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模式,但该模式极易导致中医人才良莠不齐,且当前的主流教学方式大多是填鸭式、满堂灌等,使大部分学生偏于理论学习,临床实操能力不强,创新性欠佳。有数据显示[2],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每年毕业生约有14万多人,其中本专科生约占13万,研究生1万左右,博士生仅有1 200人;在全国高等西医院校中医专业中毕业生有1.5万人左右,其中本专科接近1.5万人,研究生约550人,博士70多人。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地上升,但其高层次人才却相对较少,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待提高[3]。

2 目前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困境

2.1 课程设置偏倚造成基础薄弱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和疾病诊治的基础,其内容较为抽象,主要依靠学生自身体会和感悟。但当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主要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现代理论轻经典,再加上学生的人文底蕴相对缺乏,学术视野较窄,致使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在临床诊治病人时无从下手。

2.2 传统文化知识缺失阻碍了中医人才培养

中医思维的形成是中医基础理论实践与传统文化信念相结合、升华的过程。近年,随着现代科技、新理论知识对年轻人的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衰减。且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等中医院校之前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待其进入学校后,面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著以及与古代哲学密切相关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抽象的中医理论,在困惑的同时极易对中医学产生怀疑的态度,造成其学习积极性不高。

2.3 西化教育过于严重

近几十年,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培养了大量了中医学生,但其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并不多,名中医更是少见。有研究指出[4]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医教育被严重西化。现行的中医教育模式主要沿用了西医的教学模式,且为了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多高等院校均以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理念,导致中医文化、中医技能常常被忽视,学生也无法将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正确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进而出现中医继承脱节现象[5]。

3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有学者认为[6],中医文化素质是需要一种环境氛围来熏陶的,且中医临床能力可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来实现,故为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可通过院校教育与师承培养。也有研究报道[7],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主要是完成普遍教育,并以高端理论研究为目的,而师承模式则是侧重于实践,以“深耕细作”“经典传承与发展”为重点,上述2种模式可互补不足,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打造出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由此,该文结合当前的中医教育现状,立足于中医本身固有的特性,结合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点探究中医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

3.1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笔者对90位国医大师的大医精诚之路进行探寻发现,当前部分国医大师是院校教育、自学等出身的,但更多的是通过世医家传、师徒授受的方式而成才。其中,有师承经历的48位(占53.3%),有家传经历的29位(占32.2%),经过院校教育的有63位(占70.0%)。如果把家传模式也纳入广义的师承教育模式中,共有77位(85.6%)国医大师由此踏上岐黄之路。由此可见,家传和师承(或者成为广义的师承)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式,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名医的有效途径。

国醫大师邓铁涛认为[8],师带徒是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而现代的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一个好方法。因此,在该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可以采用2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点,将中医的理论知识与精髓通过现代的教育途径传授给广大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实操课、课余时间或假期充分发挥学校名中医专家的优势,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以及个人智慧通过言传身教、跟师临诊等方法来传承,使中医人才培养既可达到共性的要求,又可最大限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鼓励其追求个人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探究
对加强部队院校维修保障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教集团在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体系中的作用
推动军队院校教育发展的“时之重器”
加强和改进军队院校教育的几点思考
装备类任职教育学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士官长的院校教育培训
军事院校教育应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于士官学员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