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创新运用

2018-05-10鞠斌

新一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鞠斌

摘 要:对分课堂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创新运用,是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需要;是基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需要;是基于大学改革的需要;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对分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创新运用进行论证,说明对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校公选课;创新运用;教学改革

高校公选课是由高校教务处挂在学校网站上供大学生选择选修的学分课程,它与专业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的选择权交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公选课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创新对分课堂的教学后,发现对分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并在学生群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对分课堂引入大学公选课的优越性与实效性。本文针对对分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创新运用进行论证,说明对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

一、对分课堂的基本内涵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一书,正式提出“对分课堂”的教学创新概念,它与传统的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对分课堂运用到大学公选课后效果明显,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

对分课堂的教学目的是改变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学目的。对分课堂要求教师、学生各自承担一半教学任务,以达到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为目的。其教学目的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情感、思维创新和能力提升。

对分课堂的基本模式一是教与学在时间上的对分;二是教学环节的细分,即教学分为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五个环节。教师讲授主要为精讲、框架教学、引导教学等,具体来讲,就是教材上的内容教师不讲或少讲,改为引导式教学,网络上能方便查到的知识不讲或少讲,改为框架式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增加新的讲授内容,以新知识、新方法为基本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环节强调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分组讨论和全班学习交流。

二、传统教学与对分课堂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怎么在我国形成的?传统课堂的教学又是什么状况呢?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来源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前苏联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标志是夸美纽斯于1632年建立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模式是讲授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提出了经典的五步教学法: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者、主導者,学生是被动者、接受者。这种模式在中国至今处于支配地位。”[1]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的教育被称为现代教育体系,但今天这样的教育理论体系则被确定为传统的教育体系,在知识匮乏的年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普及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特征是:“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间接知识,实行以书本为中心的分科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着重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提倡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这种传统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以‘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教师、学生、教材和课时表,对各学科有周密的安排。”[2]这样的教育模式没有违反学校的管理规定,且被大多数师生所接受,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还被老师用作经典案例。但问题是很多大学生不满意这样单调而重复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大学公选课,学生现在有了选择权,再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完全有理由不选择,反正又不是专业课,即使是专业课,学生人在教室心在外,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长期的被动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思维固定、创造性能力消失、害怕改变。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对分课堂的名称,意思是教师与学生对半分割课堂时间。”是张学新提出的创新教学法思维,是改变目前传统教学的又一创新尝试。其基本内涵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课堂时间由一统改为对分,教师、学生各占一半课堂时间,共同学习。

“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师培训最终都需要与课堂相结合。只有课堂真正改变了,课程、教材和教师方面的变革才能整合起来、落实下去。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这是当前世界教育界达成的共识。过去20年最流行的教学改革,如自主课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慕课,都没有给传统课堂带来实质性的变化。”[3]尝试一种新的创新教学方式迫在眉睫,而对分课堂教学顺应人性,释放人的潜力,张扬个性,孕育创造,为探索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剩下的就是大学教师尝试创新实践,通过教学实践说明对分课堂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成果性。

对分课堂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被全部调动起来,学生全部参与其中,教学活动由教师主导变为由师生共同主导,因为教师要求分组学习,每个人都要完成属于自己的课堂任务,而为了完成课堂作业,教师会设定很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学生自身也会为了完成任务主动去查阅教材、上手机网查询资料、询问小组同学和老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分课堂的好处是“不改变课程体系或教材内容,教师只需要调整自己个人的教学行为,就可以顺利运用对分课堂。”[4]教师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减少了,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选择重点来讲,另一半时间虽然交给学生完成,但要由教师设计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此时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计、引导、解疑、监督和评估。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后,一些不认真学习或上课做其它事情的学生完全被吸引到小组学习中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那么,怎样设计对分课堂教学的方法呢?

三、对分课堂的创新运用

对分课堂的创新运用首先是教学思路的改变,即重新定位教育的目标。改变传统教育重“教”轻“学”,重讲授轻思考的教学模式。“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5]教育的目的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正如传统的教育最大瑕疵就是,它未能在学生学习目的的构建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6]这在传统教育中是普遍现象。“教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7]大师不是教出来的。所以,对分课堂的教学思路是要重“学”,要给学生留出课堂思考、讨论的时间,以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目的。

大学人文社科公选课每学期为32课时,每周2节课,对分课堂采取教师学生各承担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时间由传统的二节课压缩到一节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有所取舍。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一是教材上有的内容,教师不讲或精讲,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完成,教师只需提出要求,设计多媒体框架学习模式,采取课前、课中、课后分段式学习方式,重点是课中的对分学习时间,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是教师能够把控和管理的。二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需要选择讲授,新内容是在教材基础上的拓展,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新内容有系统理论的补充;有本学科领域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特点;有众多学者的理论支撑和其它参考资料的补充。教学内容较传统教学不是减少而是增加,新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避免了传统教学背一学期课教一辈子课的情况。

对分课堂教师的教学时间减少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习的内容不减反增。

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精讲一节课,学生自主学习一节课。教师讲授部分要求教师采取多媒体重点提示,框架式讲授、精讲、少讲、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部分采取提问,分组查阅资料与讨论,小组总结提交结论,课堂试讲练习等学习环节。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其教学规律是:科学设计、积极引导、适当提示、监督执行、评估调整。科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把另一半时间交给学生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设计环节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设计的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的创新设计,方法多样。积极引导,是指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入到发现问题的情景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当提示,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知如何执行或无法理解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回到设计轨道上来。监督执行,是指教师在巡视课堂时,会发现个别学生不参与小组讨论,被边缘化的问题。评估调整,是指教师在检查学生学习状况时发现的问题,比如,在分组时,一些小组人数过多,就会出现个别学生不参与其中的情况,在重新分组时,每小组人数安排在3—5人时最合适讨论学习。评估是对对分课堂学生学习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着重从学生学习效果和参与积极性进行评估。每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对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总结包括学生提交的反馈信息调查表,教师自主反思问题,收集二级学院的意见三个环节,以利于改进不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

四、对分课堂的优越性与创新成果

对分课堂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要在大学公选课推荐使用对分课堂呢?

优越性之一是明确了教学思路,即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这一教学思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目的。由于强调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就发生了转换,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8]是教师在对分课堂上要达成的主要目标。

优越性之二是调整了教学流程和方法,采用对分课堂后,教师的讲授时间被压缩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必须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控制讲授的时间,突出精讲留白,省略多余的、啰嗦的、不够精炼的内容和语言,强化了教学效果。其流程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加强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优越性之三是增补了教学内容,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可少讲,甚至不讲,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教师需增补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作为拓展补充,其好处是满足了大学生在公选课上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心理需求。增补的内容有助于区别公选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事实证明,新增补的内容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优越性之四是教学效果与创新成果,大学公选课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后,教学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改变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第二、改变了传统教育方法,转变了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改变了教育流程,提高了师生的共同学习效果,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第四、对分课堂的创新教学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公选课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的教学是当下国内大学正在进行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它对改变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改革大学课堂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学校教育需要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2015—03—14].

[2]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35页.

[3]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丛书序viii.

[4]张学新.《对分课堂 中国教育的新智慧》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186页.

[5]刘新科,栗洪武.《中国教育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19页.

[6]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翻转式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15页.

[7]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翻转式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19页.

[8][美]加里D芬斯特馬赫.《教学的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创新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SNS班级管理创新措施研究
小班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材料的创新运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