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的广州市流动摊贩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2018-05-05李素素冷年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摊贩摊主流动

李素素,周 焓,冷年友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重要思想。习总书记在阐述中强调了这个梦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中国梦的最高价值尺度就是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梦,让中国人有更多的福祉,百姓享受到幸福的生活。这意味着“中国梦”应在关心当下各阶层社会群体生存的实然状况基础上,以务实的态度实现改善和提升百姓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应然向度。因此,充分调查和研究社会阶层的生存状况就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种必要方式。基于此,调研组选择了流动摊贩这一社会群体,重点探究流动摊贩的生存现状如何及他们的需求有哪些。

流动摊贩尚属于不受制度认可的非正规经济,构成了非正规经济的主要部分,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且会长期存在。在发展中国家,流动摊贩占到非农就业的比重达1%-9%,为缓解城市失业、就业和贫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社会底层人士的一种主要生存方式。同时,流动摊贩融入在各个街头小巷为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廉价便捷的服务,是便民的存在。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治理成为了政府的当下要务。现代的城市治理难免与一些传统发生碰撞,比如市井之间存在的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突出的矛盾之一,影响了流动摊贩这一社会群体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对流动摊贩这一群体存在的特征、主观需求的实证调查,能为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现实资料,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流动摊贩群体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实现幸福梦,并将夯实建设“幸福广东”和“中国梦”的基础。

一、文献研究

国外学者对流动摊贩的直接研究比较少,主要是通过非正规经济来研究这一群体的。通过梳理外国文献可以发现,发达国家非正规经济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并不像国内情况那么突出,这得益于外国政府采取的良好的措施。如向非正规部门提供足够的城市空间,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非正规就业的产权保障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从幸福视角解决流动摊贩的需求有较大的帮助。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流动摊贩的研究多集中在形成原因、城市功能、管理讨论等方面。第一,一般来讲,导致流动摊贩等非正规经济大量存在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利益驱动、市场供求、劳动力市场和政府监管。第二,流动摊贩等非正式就业对城市有双向功能。正向功能表现在:流动摊贩行业缓解了就业压力,解决了我国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问题;非正式就业成本低;非正规就业劳动效率高,而成本却比正式就业低得多;方便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城市流动摊贩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影响了市场交易的公平性,破坏了市容市貌,造成了道路拥挤,产生了安全隐患,增加了环卫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些也正是政府部门急于对其整治的原因所在。第三,近年来我国各地对流动摊贩多持有不承认的态度,将城市流动摊贩定位于不合法的位置,他们也是各地政府希望取缔或合理管理的群体。有学者则将弱势群体利益放在首位考虑,支持城市流动摊贩的存在,认为流动摊贩的难题在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保障机制软弱,装备落后和群众素质低下等,并据此提出一些加强执法部门管制能力、疏堵结合等对策。也有部分研究从一些具体城市出发,分享治理经验。具体到对广州市流动摊贩群体的研究上来说,以广州地理研究中心的黄耿志博士的研究最为深入。他在《非正规经济的正规化:广州城市摊贩空间治理模式与效应》《城市流动摊贩的微区位选择机制——基于广州市200个摊贩访谈的实证研究》《广州流动摊贩治理的进展、挑战及完善广州摊贩空间疏导模式及其成功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沥村疏导区的实证研究》等文章中,以实证为基础,着力从地理空间区位的角度研究流动摊贩的治理和疏导模式。杨芳在《1990年以来广州市摊贩空间政治的规训机制流动商贩疏导区建设:问题与对策——基于广州市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则重点探讨了广州市流动摊贩疏导区的建设问题。以上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动摊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广州市流动摊贩的研究中,多以更好管理和促进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调研与思考,而从关注摊贩整体的生存现状、需求和幸福感角度去调查研究的较少,有待深入探讨。

二、调查方法与情况说明

调研组以广州市八个区域(包括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增城区、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和番禺区)的流动商贩和市民为调查对象,选择了高校周边、商业区、城中村街道等人流量较大且与普通市民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摊贩集聚空间分布点进行调研。

调研使用了《流动摊贩基本情况调查表》与《市民对流动摊贩的反映》两份不同的问卷,在综合考虑摊贩性别、产品类型等属性基础上选取调研对象。《流动摊贩基本情况调查表》针对广州市8个区的流动摊贩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10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无效问卷3份,回收有效率达到98.6%。该问卷包括2道多选题、29道单选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共计33道题。调查对象中有效问卷的情况是,天河区36份,海珠区40份,白云区22份,越秀区25份,荔湾区20份,增城区19份,番禺区26份,花都区19份。有效问卷总人数中男生107人,女生100人。《市民对流动摊贩的反映》总共发放110份,收回106份,有效问卷为100份,无效问卷6份,回收有效率达94.3%。该问卷包括2道多选题及3道单选题,共5道题。

调研根据需要还以随机访谈的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工作记录,形成访谈记录30份,在问卷调研、访谈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全面反映出广州市流动摊贩的生存现状。

三、调查与访谈情况分析

(一)样本情况

1.流动摊贩群体以青壮年为主,流动快

图1 广州市流动摊贩摊主的年龄分布

图2 广州市流动摊贩摊主的原职业

调研数据显示,广州市从事流动摊贩工作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其中男士占比53%,女士占比47%。从图1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青壮年人(61%的为18-40周岁)是摊贩群体中的主体部分,占据到一半以上的人数。其次是中年人,最少的为老年人。由此年龄段分布可以看出,有些尚在接受高等教育年龄段的青少年就已放弃学业,早早进入社会从事摊贩这种非正规的工作。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青年大多是处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不得不早早放弃学业,加之没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资金的支撑,只能选择这类上手快、操作简单、投资较少的非正规经济渠道。此外,少部分的老年人因为生活压力,也不得不拖着已不灵活的身体走上街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摊贩工作。在调查样本中,有53%的摊主来自于省内的外来流动人员(广州市除外),25%来自于省外流动人员。结合图2可以看出,这部分流动人员以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务农群体和农民工为主体。刚毕业的一些学生也成为摊贩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以上这些人来说,摆摊是实现再就业以及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城市建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岗人员增多和农民等大量涌入城市就业,流动摊贩正是这类群体最简单、最直接的首选谋利方式。

2.流动摊贩的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将摆摊作为唯一职业,其摆摊收入是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

流动摊贩的摊主基本都是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比近七成(3.7%未曾上学,22.4%小学,43%初中),且初中文化程度的摊主为最多。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若干被调查者所认识的字的数量不多,看不懂调查表,需要调查员协助填表。由此可见,从事流动摊贩的人普遍为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劳动力。对于这些摊贩来说,由于自身掌握的技能不多,无特殊的一技之长并且学历不高,很难从事知识含量较高的职业,影响了其就业选择的广度。对于近七成的被调查者来说,摆摊是唯一的职业。另有三成多的人同时从事其他一些特别基层的岗位,比如保安、清洁工、厨师等。身兼多职的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双手过更好的生活。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中年男子在从事摆摊的同时还是一名保安,其选择摆摊的原因是摆摊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获利也比较大。关于个人的职业选择,很多摊主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多提供就业机会,让文化程度低且家庭窘迫的人们也能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调研数据显示,有71%的家庭将摊贩工作的收入作为家庭唯一或者主要收入来源。有一位从事水果生意的摊贩,其全家一共5口人,家庭唯一收入来源便是他手中的水果摊。那些有多份收入的家庭有些是农民,除摆摊外还有一份种地收入。有的摊主的父母或是子女拥有工作,从而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家庭开支。

3.流动摊贩大多家庭成员人数多,负担重,居所紧张

在调查中,有39.3%的摊贩家庭规模在3-5人,有18.7%的摊贩家庭甚至在5人以上。由于不少摊贩来自农村,在第一胎为女孩的情况下过了一定时期可以养育第二个子女,因此这种家庭规模要普遍大于普通市民的家庭规模。但人多负担也重,家庭规模的大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摊贩的家庭负担的程度。前面的年龄结构也说明,多数摊贩正好处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是一生当中负担最重的时期。因此,除日常糊口(46.73%)外,子女教育(18.69%)和赡养老人(16.82%)是摊贩最为集中的家庭负担项目(见图3)。

家庭规模大,使得原本居住条件就差的摊贩群体生活更为困难。由于广州市流动摊贩群体中大部分为市外来人员,在广州市内大多都没有自己的房子,因而如图4所示,73.8%的摊贩家庭都居住在租赁房中。据部分人反应,因收入微薄,他们通常都是住在一些用薄薄的木板隔开的小单间出租屋里,地方很小,治安卫生环境都很差。甚至还有0.9%的摊主为节约开支,自行搭建一些简易的住所。情况稍微好些的摊贩家庭,住在父母留下来的房子或者原单位的房子里,建有自己房子的仅占9.3%。在仅有9.3%的摊贩有自有住房的情况下,购买住房这一项支出也仅占家庭负担项目的2.81%。调查发现,购房之所以在负担支出中比例很低,是由于摊贩们认为房价太高,购买住房干脆没有列入他们的置业计划。摊贩们每天起早贪黑奔波于城市的角落,内心当然也渴望安稳和幸福的生活,但相对的高房价使得买房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奢望、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很多摊主都表示:“住房问题才是我们生活最大的困扰,广州房价实在是太高了,我们也想有自己的房子啊!有些上班族在广州都买不起房,何况我们这些没有固定收入的摊贩,买房子是不敢想的事。”

图3 摊贩家庭主要负担

图4 摊贩家庭住房状况

(二)流动摊贩经营状况

1.流动摊贩经营品类多,多分布在人流密集地,与居民生活联系密切

图5显示,流动摊贩经营产品的品种多、门类齐全,至少涉及到13个大类,且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29.9%)、水果(23.4%)、衣物(9.3%)、手机贴膜(9%)最为多见。这些经营类目的技术含量低,简单易操作,对运输工具的要求也不高,手推车或人力三轮车足以满足平日的运输需要,因此对于经济水平有限的家庭来说,从事这类行业可行度高。为了提高摊位的交易量,流动摊贩根据自身经营的品类,择地而设。从调查可以看出,摊贩主要分布于居民区、人流密集的道路和车站、学校、医院的周围,有些直接在公共道路两旁占地经营。这些与人们日常在街头所见情形的相符度较高,也侧面佐证了本调查是比较广泛、有代表性的。

图5 流动摊贩经营品类

2.流动摊贩从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日工作时间长,但收入低

调查显示,近75%的摊贩从业期限超过了1年,其中从业2年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只有5%的摊贩从业期限不足1个月。这表明,摊贩这一职业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这一稳定性并不代表流动摊贩总是守着固定一个摊位或者固定经营一个品类。因摊贩行业技术门槛要求低,使得流动摊贩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迅速,能及时调整经营内容,抢占经营位置,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以保证工作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这是摊贩这一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这种稳定性后面,潜藏着的是摊贩们对生活的无奈。作为都市里的边缘群体,摊贩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在看不到上升希望的时候,就容易潜伏愤懑,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图6 流动摊贩工作时间段

图6显示,摊贩经营时间分为四个大类,有40%的人每天经营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整个白天),另有接近一半的摊贩经营时间为6小时以上。受网购、校园饭堂及实体店的特价打折促销等影响,摊贩处境越来越困难,只好通过降价、薄利多销、延长经营时间的方式来获得更多利润。比如卖蔬菜的摊贩,经常是凌晨三四点下地摘菜,然后从早上五六点一直到中午持续摆摊。遇上坏天气,迫于生计,也不得不一如既往地出来摆摊。周末才出来摆摊的多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小部分公司的小文员,出来摆摊的多数原因是为了攒零用钱丰富自己荷包。

摊贩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可谓是遍地开花。那么多人从事摊贩行业,是否是因为摊贩收入的吸引力呢?调研数据显示,每位摊主的平均日收入在50至100元这个区间的人数占据多数,为43%,100至200元占26.2%,30至50元占了19.6%,大于200元日收入的仅占了9.3%,低于30元的亦占到1.9%。结合访谈调研,可以看出虽然摊贩们努力经营,但多数人月收入大概是2500元左右,这远低于广州市2016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对广州市的消费水平来说,69.2%的摊主收入勉强能维持一个三至五口之家(如前面的数据显示,这样家庭占到约一半)的日常糊口以及房租水电费用,再要承担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其他支出就会变得相对困难,18.7%的家庭能满足日常开支并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3.7%的家庭还可以满足医疗等其他费用开支,8.4%的摊主家庭能有结余。

3.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和收费等问题上,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地方

流动摊贩从事经营活动,且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必然会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收费和管理问题。作为经营活动,68.2%流动摊贩从来没有到有关部门注册登记过,22.4%的摊贩以前登记过但现在没有,仅有9.4%的摊主现在仍然登记。可见,流动摊主的注册意识并不高。在流动摊贩需要交纳的费用中,市场管理与卫生费用占42.1%,工商费用占7.5%,税费占9.3%。费用数额的征收区间集中在90元/月至200元/月(66.4%)。工商、税务、城管、市场物业及所在街道居委会都是收取流动商贩管理费的部门。被收费的商贩有一半以上认为收费是不合理的,但是因为生计不敢与征收部门发生冲突,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矩。当然,也有40.1%的摊主表示没有交费困扰。在期待政府提供的帮助中,很多摊主提出“希望政府能提供固定的摊位,多建一些门槛较低、收费较低的摊位,让流动摊贩有机会进入,这样工作就更加稳定,政府管理起来也会方便很多”。

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中,城市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大致相似,70.1%的商贩只是受到劝说跟驱赶,其他摊贩则受到罚款(9.3%)、没收货物及工具(14%)或者其他更严重的处置(6.5%)。许多摊主在城市管理建议中,提出了类似“希望能加强城管文明执法,不要动不动就扔我们的东西”等期望。但无论处罚是否合理或处罚方式是否得当,有近一半的被处罚商贩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有10%学历较高、年纪较轻的摊贩群体会找政府部门投诉或者找媒体曝光。面对处罚,偶尔会有一些过激行为出现。数据显示,26.2%的摊主与城管发生过冲突。他们表示,自己并不想跟城管作对,只是有时候城管执法确实过于暴力,他们在跟城管交涉的时候产生摩擦才引起冲突。

(三)广州市民对流动摊贩存在的反馈

1.大部门市民在流动摊位上购买商品,认为流动摊贩存在有合理性

统计数据显示,11%的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高收入人群是从来不买流动商贩的产品的;89%的人群是经常或者偶尔在流动摊位上买东西,这部分的人群为流动摊贩提供了很大的市场,也是为什么广州流动摊贩的数量会这么多的原因之一。在与市民访谈中了解到,广州的物价水平越来越高,而大部分人的工资未涨或涨的不多,为了节省及方便,相比去大型的超市商场,他们更愿意在离家近的流动摊位上选购物美价廉的产品。在购买偏好上,男性多光顾电子产品方面,而女性多光顾日用品(家庭主妇较多)。

对于流动摊贩是否有存在必要性上,66.2%的市民觉得流动摊贩沿路摆摊可以缓解摊贩的就业压力,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满足城市中一部分低端人口的需求,这进一步反应了流动摊贩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3.1%的市民认为流动摊贩虽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需要加强管理。3.8%的市民认为,只要管理得当的话,还能够推动展现城市风俗文化的特色。当然,也有部分市民认为流动摊贩会引发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身体健康等问题,应该禁止。无论怎样,绝大部分市民对流动摊贩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

2.市民认为流动摊贩存在有一些负面影响,应加强管理

市民认为,流动摊贩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影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48%)、占道经营妨碍了正常的交通和秩序问题(28%)、摊贩人员复杂,可能会影响附近治安(14%)。而剩下的10%的市民认为“摊贩所销售产品质量差,造成消费者的损失”或“逃税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损失”。在对流动商贩的处理方法建议调查中,允许流动摊贩在规定街道经营,同时加强管理占30%,建设专门的市场,降低市场费用,引导流动摊贩主动进入市场经营占26%,减轻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城管执法素质,减少暴力事件发生占26%,扩宽其他就业渠道,为流动商贩提供不同的就要选择机会占18%。在城市管理者执法过程中,70%市民认为要加强城管执法文明,避免暴力冲突。

四、研究结论

在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能力各有不同,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服务。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流动摊贩作为一种非正规经济,无论是对摊贩群体还是对于广大市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大部分的流动摊贩面临着生活窘迫的现实状况,仅能将摊贩这一职业作为糊口谋生的手段,有的摊贩甚至将此作为无奈之选,从中获得幸福感的能力明显不足。此外,流动摊贩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出现了不少影响城市发展的不良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流动摊贩群体的幸福感。由于摊贩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作为非正规经济的主体部分而长期存在。所以,在建设幸福广东、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且必须正视这一非正规经济群体的存在价值和合理需求,在充分了解摊贩生存的实然状况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关注并服务于流动摊贩的“小梦”,将“保护摊贩基本人权,实现摊贩经济的规划化管理”以及接纳、帮扶这一群体作为应然选择,为摊贩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流动摊贩群体的幸福梦。总之,为摊贩谋福利不仅仅是优化城市市容和城市管理的问题,更是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从民生角度提升摊贩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方式,同时又有利于方便市民生活,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这显示出一个城市、一个政府对于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支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ILO.Women and Me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A statistical Picture[R].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02.

[2]赵珊.城市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调查及其合法化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2):147.

猜你喜欢

摊贩摊主流动
误 会
流动的光
20元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协作自治:摊贩治理的昆山之道
地摊情话
我卖个桃容易吗
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