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新五位一体”资助模式的初步构建与设想

2018-05-0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李 艳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在高等教育深化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全人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其倡导必须在自由、平等和充满爱的境遇中传递知识,在精神交往的过程中自我超越,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全人”的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独特的群体,迫切需要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此同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困难生资助主要定位在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没有从品德、心理、学业等方面全盘考虑,如何整合资助育人资源,探索全人教育理念下新的资助模式是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与困境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论是绝对人数,还是相对比例,都呈上升趋势。全国各高校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部门,践行国家资助政策,基本使学生告别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失学的情况,但单一的资助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从操作层面而言,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标准、资助形式和手段上也明显滞后;从贫困生自身而言,学困问题、心理问题、诚信问题也一一暴露。

(二)现行资助模式的局限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并非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不但要保障“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资助体系,而要使其成为高等院校践行“育人为本”,实现“资助育人”的途径。全人教育理念,能够站在学生个体的自由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高度,对高校资助工作实现指导,改善现行资助工作大多停留在物质资助的层面没有渗透到“育人资助”层面的问题。

二、高校受助学生调研分析

“全人教育”不但是大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工作也是重要指导。学界近年来热议的“发展性”资助实质上也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一种资助模式。以嘉兴学院为例,除了对于资助金额以及资助工作传统的覆盖面等基础数据进行搜集之外,为了准确和客观地从受资助学生层面反应相关问题,制定了“关于受资助学生在校基本状况的相关调查”问卷调查表,并进行了调研。从消费观念上,在心理问题方面、学习方面、就业问题方面等全部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从调查情况而言,经济困难生除了基本的经济问题外,还有学习、就业、心理、人际问题都是多数家庭困难生困扰的问题,以上种种问题都是单一化的资助手段无法解决的。可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并非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一个“以经济资助为核心,育人资助为根本、心理资助为支撑、学业资助为辅助、就业资助为护航”的新五位一体资助模式是势在必行。

三、“新五位一体”资助模式的初步探索及主要内容

图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多角度重新定位家庭经济困难生,从全人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资助工作思路进行指导。研究过程中,结合调研实际,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条线的工作成果,对于该资助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一个“以经济资助为核心,育人资助为根本、心理资助为支撑、学业资助为辅助、就业资助为护航”的新五位一体资助模式。初步构建如图1。

(一)经济资助为核心——帮困解困

经济资助一直是国家资助体系的一个核心,也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的主要渠道。因此,经济资助必然是“五位一体”资助模式的核心。物质对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具有关键作用,奖助学金的发放评定过程,一直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如何保障这一过程的最大公平,是每个高校资助工作都在探索的。以经济资助为核心,就是要坚持传统五位一体资助体系的核心内容,给予学生物质上的支持,做到资助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与资助手段,尽可能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

(二)育人资助为根本——诚信感恩

资助的育人功能符合高等教育工作“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诚信和感恩教育在资助工作中并非最重要的一环,但却不可或缺。但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弄虚作假,许多受资助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理所应得”的错误思想,如何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怀同样重要。以嘉兴学院和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为例,在推行义工制度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效,嘉兴学院采用“红船先锋存折”,南湖学院采用“义工服务卡”来记录各学生义工服务内容、时长,并对受资助学生每学年必须有20个小时的义工时长要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典型”的力量,评选“勤工之星”“自强之星”等方式,用身边人的事迹去感化和激励受资助学生。

(三)心理资助为支撑——自信自立

如今,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在经济困难的重压下,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疾患。许多性格敏感的学生往往因家庭背景产生自卑感,不能悦纳自我,人际交往能力差。部分学生自尊心特别强,尤其在周围同学“奢侈消费”的环境下容易感受到压力,产生攀比、虚荣、嫉妒等不健康的心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遇到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之时,往往会陷入长期的消沉。资助工作在“心理资助”上,要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多开展工作交流,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档案,对一些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追踪。同时,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如增设一些团体辅导训练,帮助贫困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帮助学生自立自强。

(四)学业资助为护航——能力发展

“学习”问题是家庭经济困难生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学生们往往反映课业负担较重,尤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抓紧一切空课时间兼职或勤工,为补贴家用和生活费劳心劳力。而作为“第一要务”的学习,又在被压缩的时间中给了他们更多的压力。他们在家庭条件等物质基础在上大学以前就落后与条件好的同学,最终导致他们在大学的学习适应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高校在解决贫困生的学习问题方面,要因势利导,开设针对其薄弱基础如英语、计算机等培训课程,在兼顾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才能;在激励制度上,除了奖学金之外,还可以设立对贫困生的专项奖励、自强学习奖等。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干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结对,落实一种帮扶制度,从生活上关心,从学业上关注。

(五)就业资助为导向——励志成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毕业就业的关注相对于普通学生更为关注,习惯于兼职的他们也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在毕业时找到高收入的工作,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目前,高校已经针对贫困学生设立了专门的“求职补贴”,高校开设的系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规划的相关技巧,但家庭经济困难生由于家庭资源缺乏等问题,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更需要学校的帮助与引导。

高校可设置一些就业综合素质技能训练课程,提高贫困生求职素质;在“创业潮”之下,同样也应该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追梦,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免除贫困生创业无资金的忧虑;成立专门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室,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就业择业进行追踪与指导;做好校企沟通,设立一些公益性质的岗位,为就业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一段时间的过渡。

新“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打破了传统“五位一体”: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单纯的经济资助模式,能够更合理、规范地整合教育资源,将“资助育人”落到实处。在全人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开展资助工作,必须关注受助者生活理念的选择和生命的状态,让受助者个体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高校贫困生不但能够得到物质上的资助,更能够从中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师生必须在自由、平等和充满爱的境遇中传递知识,在精神交往的过程中自我超越,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全人”的培养,让高校大学生当中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同样享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李艳,程世利.全人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以嘉兴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50).

[2]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3).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