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举隅
2018-05-03房宗宝
房宗宝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眩晕;心悸;泄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2.117
“苓桂术甘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1-3]。作者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 将此方运用于病机为中阳不运、痰饮内生的病例, 取得较好疗效, 兹举验案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眩晕 患者, 女, 53岁, 2013年9月25日初诊, 自诉反复头晕耳鸣1年余, 曾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2 d前烦劳后出现头晕目眩, 如坐舟车, 耳鸣, 恶心呕吐痰涎, 身体困重, 喜热饮, 不思饮食, 舌淡有齿痕, 苔白滑, 脉沉。中医诊断:眩晕, 证属脾阳不振、痰浊蔽阻清阳, 治宜温阳健脾、化痰和胃为法, 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0 g、桂枝12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法半夏10 g、天麻10 g、生姜3片, 5剂。服药后, 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 已无耳鸣、恶心呕吐症状, 生活能自理, 唯食欲仍欠佳, 上方去生姜, 加党参15 g、神曲15 g、炒麦芽20 g, 继服5剂后病愈, 胃纳正常。
按: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4, 5]。《伤寒论》第67条:“伤寒, 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朱丹溪谓“无痰则不作眩”。本案中患者反复头晕1年余, 伴耳鸣, 恶心、身体困重, 喜热饮, 舌淡有齿痕, 脉沉, 属脾阳不振、痰浊内生之证。治法方面“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故选苓桂术甘汤加味, 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化痰;以桂枝为臣, 温阳化气行水, 兼平冲降逆;佐以白术健脾燥湿, 助脾运化, 痰浊自除;甘草补脾益气, 又能调和诸药;方中合用法半夏、天麻, 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 起到燥湿化痰止眩之效, 且法夏合生姜有和胃降逆之功。二诊加党参、神曲、炒麦芽益气健脾和胃调理而愈[2, 3]。
1. 2 心悸 患者, 男, 68岁, 2015年4月18日初诊, 自诉反复心悸、胸闷、气促3年余, 患者有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病史, 曾在当地医院行心脏支架植入术, 近1周因劳累又出现心悸不安, 胸闷、气促, 咳嗽时作、咳较多白稀痰, 夜间时有阵发性呼吸困難, 曾自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病情无改善, 可诊见上述症状外, 形寒怕冷, 胃纳差, 大便溏烂、2~3次/d, 舌淡胖, 苔白腻, 脉沉结。中医诊断:心悸, 证属心脾阳虚、水饮凌心射肺, 治宜温阳化饮、补益心脾为法, 方用茯苓15 g、桂枝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党参15 g、炙黄芪15 g、法半夏10 g、陈皮9 g、葶苈子10 g, 7剂。经服药后, 患者心悸不安、胸闷、气促症状明显减轻, 已无咳嗽咳痰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症状, 去葶苈子, 加神曲15 g、补骨脂15 g, 继服10剂后上述症状基本缓解。
按:心悸是自觉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 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9, 10]。《伤寒明理论》中述“心悸之由, 不越两种:一者气虚也, 二者停饮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 目眩, 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患者年近古稀, 久病体弱, 心悸多年, 病位在心, 母病及子日久致脾阳不振, 水饮内停, 上干于肺, 肺失宣肃故见咳嗽、咳较多白稀痰;水饮凌心则心悸、胸闷、气短。形寒怕冷, 舌淡胖, 苔白腻, 脉沉结为心脾阳虚之佐证。循“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治则, 故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 加党参、炙黄芪补益心脾, 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 诸药配伍, 方证合一, 效如桴鼓[11-13]。二诊, 患者咳喘症状明显减轻, 去葶苈子, 予加用神曲、补骨脂健脾温阳止泻。
1. 3 泄泻 患者, 女, 57岁, 2017年1月15日初诊, 诉反复腹泻3年余, 曾在本地市人民医院查电子结肠镜提示:慢性直肠炎, 经中西药治疗, 症状反复不能痊愈。半月前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解烂便4~6次/d, 腹痛、肠鸣辘辘, 形寒怕冷、腰膝酸软, 脘痞纳差, 舌淡, 苔白腻, 脉沉。中医诊断:泄泻, 证属脾肾阳虚, 治宜温补脾肾, 燥湿止泻为法, 方选苓桂术甘汤合四神丸加减, 茯苓15 g、桂枝10 g、白术15 g、
炙甘草10 g、肉豆蔻10 g、补骨脂10 g、炒白芍10 g、法夏10 g、陈皮10 g, 7剂。服药后患者大便较前成形, 次数减少到2~3次/d, 胃纳好转, 腹痛已缓解, 效不更方, 继续服药
20余剂后患者病情痊愈, 嘱继续服用补中益气丸调理。
按: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14]。《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古今医鉴·泄泻》:“夫泄泻者, 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导之官, 脾胃为水谷之海, 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 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 脾胃停滞, 以致阑门清浊不分, 发注于下, 而为泄泻也。”本案中患者久病, 命门火衰, 致脾失温煦, 运化失职, 水谷不化, 升降失调, 清浊不分, 而成泄泻。方中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湿, 法夏、陈皮燥湿健脾, 加炒白芍有芍药甘草汤之意, 以和里缓急;补骨脂温阳补肾, 吴茱萸温中散寒, 肉豆蔻收涩止泻[15-18]。
2 小结
上述3例, 虽病证不同, 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但病机均属中阳不运、痰饮内生, 选用苓桂术甘汤取得桴鼓之效, 方中以茯苓为君, 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 温阳化气行水, 兼有平冲降逆之效;白术为佐, 补脾益气, 燥湿和中;佐以甘草益气和中, 且能调和诸药。全方合用, 渗利、温化、运脾并用, 使即停之痰饮由湿化渗利而去, 未聚之水湿因阳复脾运而不生[19, 20], 实为治疗痰饮病不可多得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宋维明, 胡蜀宾.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举隅. 河北中医, 2009, 31(2):231.
[2] 陶建国, 张振宇.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举隅.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7(6):26.
[3] 杨秋敏, 赵克华, 陈丽君,等.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举隅. 内蒙古中医药, 2005, 24(5):31.
[4] 焦雪蕾, 周艳朋, 李长聪. 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肾虚寒证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 2016(4):141-142.
[5] 苏清学. 苓桂术甘汤治疗梅尼埃病81例. 河南中医, 2005, 25(9):13.
[6] 付予君, 刘红先, 李道五. 苓桂术甘汤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疗效观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 17(6):583-584.
[7] 宋维明.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体会.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1, 16(2):23-24.
[8] 熊丽, 张琦. 近10年来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概况. 西部中医药, 2007, 20(7):25-26.
[9] 许应改, 崔志娟. 芪苈苓桂术甘汤治疗冠心病心衰90例临床研究.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2):41-42.
[10] 李东方. 苓桂术甘汤治疗神经衰弱(痰湿内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5):48-49.
[11] 郭金昊.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水停型心悸探析.河南中医 2014, 34(4):597-598.
[12] 黄金玲, 桑方方, 王桐生,等. 苓桂术甘汤对充血性心衰竭大鼠心脏指数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8(5):58-61.
[13] 刘艳飞, 刘玥, 姚贺之,等. 传统中医方剂苓桂术甘汤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世界中医药, 2017, 12(6):1466-1469.
[14] 江月斐. 苓桂术甘汤对脾阳虚泄泻大鼠水通道蛋白3之表达的影响.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9(1):3-5.
[15] 谢亚非.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人人健康, 2016 (20):246.
[16] 刘婉雯. 吴苓汤临床應用医案5则. 新中医, 2017(7):193-194.
[17] 桑方方, 黄金玲.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7):619-621.
[18] 宋宗华, 冯东, 许俊博,等. 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成药, 2003, 25(2):133-138.
[19] 李树茂, 何璇, 姜金海,等. 栗锦迁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心得. 天津中医药, 2012, 29(1):7-9.
[20] 刘彦玲. 苓桂术甘汤研究文献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5):600-602.
[收稿日期: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