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8-04-26陈莉
陈莉
摘 要:地理学科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其中涉及到很多的概念以及模型很难被学生所理解。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发散性思维表达的图形技术,对于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效率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结构难点、重点等方面的教学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本文以湘教版“南亚”教学为例,阐述了思维导图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区域地理教学学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区域地理;应用探究
一、思维导图对于区域地理教学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应用到思维导图,它代表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人们取得进步需要具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获得这种能力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时期就可以掌握这种能力。这需要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被动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老师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总结,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同时教师方面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培养思维导图的意识。虽然具备这种能力并不会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目前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区域地理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十分广泛、零散,因此学生记忆起来十分困难,要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就是要梳理地理知识点之间的关键。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老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因此无法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路线,给学生的掌握地理知识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学生中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很难掌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整体框架,学生不了解课堂知识的难点和要点,因此学习效果很差。长此以往,将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这门科目的兴趣,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学习的效率。
三、思維导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湘教版七年级“南亚”教材为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教学的应用。
(一)学生方面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涉及范围管、记忆困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通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点和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了解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
以湘教版第二章“了解地区”的思维导图为例,该思维导图梳理了以学的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提取了知识点中重难点的部分,在知识区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该章内容进行整体的预习,提高学生对地理教材知识结构的了解程度,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师方面的应用。在“南亚”模块的教学中,需要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板书环节。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总体框架的 方式了解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提高。
第一,教学框架的设计,想要在教学框架的设计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在掌握、了解教材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取其中的重难点,才可以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教学过程,如下图为“南亚”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导图,是通过简短的文字,有效指导学生的探究合作过程,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一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视角为基础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也是以生为主、以师为辅教学理念的体现,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南亚”模块的第一课时来说,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学习的,例如“南印·印象”的模块,可以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使上课的氛围更加轻松、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吴秀凤.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27):83.
[2]单瑞.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89.
[3]潘晓儿.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湘教版七年级“南亚”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