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预后影响
2018-04-24顾立
顾立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接诊治疗的8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老年患者,观察早期联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在老年胃癌患者中应用对其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接诊治疗的8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老年患者,将86例患者通过随机序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43例实验组与43例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中7例高分化癌、27例中分化癌、9例低分化癌;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65岁,平均年龄(70.3±1.3)岁;其中女性15例,男性28例。
实验组患者中7例高分化癌、27例中分化癌、9例低分化癌;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65岁,平均年龄(70.3±1.3)岁;其中女性15例,男性28例。
实验组与参照组在一般资料中未出现差异,P>0.058,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以对比。
1.2 方法
1.2.1 肠外营养支持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具体方法为:术后1d通过术前留置中心静脉管输入蛋白质、脂溶性及水溶性维生素、中长链脂肪乳、葡萄糖,持续治疗7~10d。
1.2.2 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具体方法为:术后12h采用鼻空肠营养对患者给予500~1000mL糖水,持续、低速24h;术后2d采用泵注方式对患者给予肠内营养剂治疗,使用剂量控制在每小时20mL,持续治疗7~10d。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文8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老年患者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以 形式展开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
实验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組,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
参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实验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行手术的老年胃部恶性肿瘤患者会因癌症恶性消耗、饮食减少等因素引发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再加上手术引发的应激反应、创伤及术前禁食导致患者处于高分解的机体代谢状态,进而促进肿瘤细胞扩散,最终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一般情况下临床常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术后老年胃肠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但该治疗手段对胃肠功能障碍或临床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引发患者肠道微生物紊乱、胃肠黏膜萎缩,进而导致患者免疫及肠道功能出现异常,最终影响患者预后情况。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避免细菌移位、调节菌群状况、保持肠道微环境平衡,进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可有效预防因手术引发的缺血再灌注病症。根据相关医学研究报告显示,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中应用,不仅可增加患者内脏血液流量、促进胃肠道运动及胆囊收缩,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补液量,减少循环系统负担,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1-5]。基于此,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接诊治疗的8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老年患者,观察早期联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在老年胃癌患者中应用对其预后的影响,通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参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实验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早期联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在老年胃癌术后患者中意义,不仅可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同时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因此,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郑云丽.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其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9):5519-5520,5521.
乐小芸.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和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7,4(21):283-284.
董波.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免疫、预后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
苏纯洁,罗珲.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7):936-939.
王锦林,斯日古楞.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预后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0):1809-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