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困境分析及对策
2018-04-19金丹丹
金丹丹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概要,发现由于录取机制、高中学科设置、政策1顷向的转变,民办高校目前会在自身定位、生源、办学配套资源三个方面均面临挑战。本文认为,民办高校应当结合实际,走特色办学道路、强化优势专业的建立,并且结合生源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也开阔学生眼界。
【关键词】高考改革;民办高校;招生困境
一、最新一轮高考改革概要
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影响最深刻的一次改革的开始。新一轮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招生模式的改革,招生计划分配名额将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人口大省、农村学生倾斜,部属高校需要在原来公布名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布名额分配的原则和办法。
其次是明确提出“分类考试”的改革措施,即高职院校的入学考试与普通高校的入学考试应当在考试开始加以区分,加大对“技术型”高考招生的力度,结合2014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均被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范围,以便扭转人们一直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再次,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并且不再区分文理科,而是改为“语数外”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含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分散到高中学年中考试,高考中不统一考试。
最后是对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强调要实施“多元化录取改革”,以后将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并且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的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只适用于省属高校当地招生。
总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目的在于促进高考制度向更加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全社会普及多样化教育的概念,转变社会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二、民办高校面临的挑战
(一)自身定位需调整
1999年起,全国各大高校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招,民办高校随之也如雨后春笋。据截至2017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735所教育部承认的民办高校。虽然民办高校与公立学校在教育部的登记中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仍然有“差生才选择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不如学术教育”的观念。
本次高考改革对民办高校带来的最大挑战首先在于自身定位。以往,民办高校多为三本院校,相对来说更偏重于“学术型”招生模式。而此次高考改革过后,国家加大了对“技术型”与“学术型”招生模式的区别及人才培养差异。民办高校如果继续以往偏“学术型”的路线,则缺少足够的政策支持;如果响应政策走“技术型”的路线,又难以与职业技术学院区别开来。
(二)生源不稳定
改革以前,招生录取工作都是按照不同批次录取,有时间先后和分数高低的区别。公立学校通常在本科前两个批次开展录取工作,而民办高校通常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因此,过去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如前两个批次,甚者出现为了保证生源而不得不降低分数线的情况。
在改革后,考生将以平行志愿投档,更多的学生有了与院校双向选择的机会。已经具有良好口碑的民办高校能够摆脱过去无法招录到更优秀生源的现状,能够享受到与其它批次学校同等的招生待遇。
但同时也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自2009年以来,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都在减少;另一方面,公立学校连年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外国留学。而且近几年来,还有越来越多的民办三本和高职高专学生选择弃考、不填志愿或不到校报道。多重影响之下,民办高校生源数量出现下滑,甚至有很多地方的民办高校出现难以继续经营的情况。
(三)办学配套资源门槛提高
本次高考改革,要求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未来逐步向职业技术学院转型,研究性大学数量会逐渐减少。过去,民办高校是作为普通高校培养学术人才的补充,因此,在学校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更注重学术发展,未来向“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则要求民办高校对于基础设施、实验室、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全方位进行改革。例如,为了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和锻炼,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硬件设施,如实验室等,并且要有充分的合作企业,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尽早接触到实际工作、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
但是对于来自上级财政支持本身较少的民办高校来说,要适应新的政策制度进行全方位改革,需要投入相应的物力、财力,可能会面临较大资金上的挑战;而人才培养需要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型教师或学术型教师,民办高校自身又较难吸引到这些复合型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进行转型建设需要的配套资源相对来说更多。
三、民办高校招生的应对措施
(一)走特色办学道路
新高考背景下,“不分文理,自主选择高考科目',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在高中阶段便发掘、培养自己的兴趣,在学校选择和专业填报上也会更多考虑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但是这样也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差异较大。
此外,“学校+专业”的志愿填报模式也会让考生更加注重高校的专业质量,在平行志愿的填报中,志愿通常是以一个院校作为一个固定单位,而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下,专业的影响力会被进一步加强,这对民办高校也是一种契机。
民办高校可以从这一点人手,放弃像以往追求的普通高校一样“大而全”的办学模式,转而结合自身条件开展更有特色的专业,如新技术、互联网创新融合等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扩大学生毕业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特色专业的良好口碑。
(二)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培养方案
在目前的高校招生政策下,民办学校的生源往往在高中时对学术兴趣并不大。因此,如果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时仍然坚持以往学术型道路,更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技术与学术相结合,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兴趣,强化自身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而不盲目跟随社会潮流找工作,造成摩擦性失业。
同时,民办高校也应认识到,转型并不是降低层次,而是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转型。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应当及时摸清报考各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入学教育,根据学生薄弱的基础点开设相应的課程,以便在后续的深入学习中,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课程要求,完成课程任务。
(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不短,但是由于我国公立教育系统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民办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教育口碑和教育优势。相比之下,国外许多民办高校开设多年,已经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国内的民办高校可借助自身依靠的平台,积极与国外的先进高校交流合作,吸收引进其办学的理念,并且结合国情,对自身办学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缓解高考改革带来的冲击。如果能够和国外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能够扩大学校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眼界。
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在招生、办学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国家对于民办高校仍然是支持的,因此,民办高校自身更应当积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加快自身的转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