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建构“有味道”课堂
2018-04-19高成亮
高成亮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独特性和民族认同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让学生提升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而提高。
一、诵读经典文本,提升品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经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并体会其中重要意义,体会汉语言独特的韵律,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理性思维更加发达,教师正好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让其文化品位上一个层次。
在学习《孔子游春》后,不少学生都对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诵读《论语》,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例如有学生尝试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句子,从中感受到为人要好学谦虚,如果看到有谁有才华,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向对方学习。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将《师说》中的相关文字也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从中寻找和《论语》相似的观点。学生发现韩愈认为要尊师重道,要善于向对方学习,这一点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诵读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儒家尊师重道的思想理念,同时也体会到这种思想在中国传承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
朗诵和品读相结合的过程正好能促使小学生更好地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诵读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读得通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深邃内涵。
二、分解汉字结构,主动探究
汉字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汉字为载体体现出来的。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可以选取其中有独特内涵的汉字,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可以体会到这些汉字原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人的传统心理。
在指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对标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分解文章标题中的某些汉字,并在探索中了解古人如何造字。如“罪”字,教师可以采用今字意会、流变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探究。先让学生尝试通过“罪”的今字进行分析,如有学生提出:“‘罪的下半部分是‘非,就是说做了错事的人就是有‘罪的人。”下一步可以尝试给学生展示“罪”的古字,展示其历史流变。学生发现,“罪”字原来写作“辠”,从辛从自,是一个会意字,“自”的本义是指鼻子,因此和“辛”组合成的“罪”字意思是说犯罪的人蹙鼻苦辛之貌。在秦朝时,由于人们认为“辠”和“皇”字很像,似乎对君王不尊敬,因此才改为“辠”字。有学生认为,从“罪”的本字上能看到古人对于“罪”的看法,古人认为犯罪之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会为自己的罪过承担责任,必然会感到辛苦难熬,这其实是古人通过汉字表达自己的善恶观,对想要犯罪之人进行警告。
汉字作为世上现存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代表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汉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学生便会发现,小小汉字奥妙无穷,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识字学习中。
三、激活阅读期待,学会反思
阅读期待指的是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方法促使学生激发内心体验,促使学生尝试探究,令学生更积极地进入阅读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学会反思,拓展阅读空间,进而提高阅读质量。
在阅读《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悬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思索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说苑·正谏》中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学生吴王要攻打荆地,大臣想要劝阻其行为,但是吴王根本不听,还说如果谁劝谏的话就杀死谁,可是一个年轻人却成功地劝阻了吴王,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这样的悬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在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反思,如:“吴王提出如果有谁敢谏,就杀死谁,那他为什么会被这个年轻人说服呢?你认为吴王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君主,还是一个肯听取别人建议的明君呢?”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对文章的内容和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不少成语故事都和历史有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教师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更多成语,阅读与之有关的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其中的一些问题,思考文本中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内容,诵读经典能提升文化品味,分解汉字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隐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反思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