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19杨楚莺
杨楚莺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课本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改编为剧本,是学生阅读文本的一种新型方式,也是学生把课文还原生活,全身心感受语文的一种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教室自己编排、表演、欣赏,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大部分一年级教材是故事性非常强的童话、名人名事、寓言,很适合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加上一年级学生又极具表演欲望,为课本剧在语文课堂中的开展带来了春天。
关键词:一年级 课本剧 阅读教学
一年级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关系,缺乏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简单,理解能力薄弱,导致接受能力与语文学习存在矛盾。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收学习。这时,如果把课本编演成课本剧,适时、适机地演出,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就得到了培养,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近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先生认为“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演课本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2016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课本中,仔细研究,会发现许多课文都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来学习。为此,在课堂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一学期下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一、表演——加深了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青蛙写诗》时,我先通读课文,然后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青蛙,叫学生扮演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戴上头饰,拿着逗号、句号、省略号,在轻松活泼的《小雨沙沙》背景音乐中,拉开剧幕,小青蛙在细雨中,一蹦一跳出场,快活地说:“我好喜欢在雨中唱歌呀!我还会写诗呢!谁来和我一起写?”“我来我来,我来当小逗号。”“我也来,我能当小句号。”“还有我们呢,可以当省略号。”经过创编之后,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生动活泼的儿童剧,孩子们不但认清了标点符号,还在饶有趣味的表演中,感悟了诗歌内容,尽情展现了表演才能。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生动有趣,如果过多的分析,反而丢了其中的趣味,正是课本剧的好剧本。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小口玻璃瓶,还有乌鸦头饰。课本剧开演了,小乌鸦们飞呀飞,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瓶子,乐坏了,喝不着水,又愁又急,抓耳挠腮,终于想出了办法。小朋友们瞪大眼睛看着小乌鸦往玻璃瓶里投进一个又一个的小石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终于,乌鸦心满意足地喝到了水。在課本剧里,孩子们深入理解了重点字词,还有身临其境之感。当老师提出“你还有其他办法帮助乌鸦喝到水吗?”孩子们创新思维火花四射,提出了种种好方法。这样的表演,既加深了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细致观察、务实求真的种子。
二、表演——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年级有声有色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朗读教学绝对是一个难点。以往我总是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孩子们的反复跟读来体会问句的语气和作用,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佳。课本剧为我开辟了新的教学领域。比如《雨点儿》一文中出现的问句:“你要到哪里去?”“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在讲读课文时,我组织了课本剧小片段演出,看到学生饰演小雨点儿时展开稚嫩的双臂飞翔,奶声奶气地对话;饰演大雨点儿时,那一板一眼大哥哥的模样,真让人发出惊叹。孩子们走进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角色里,模仿了大哥哥的亲切和小弟弟的可爱,对话时不仅语气惟妙惟肖,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在这样的场景下,可听性和可视性兼备,学生置身其中,问句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教学效果明显。课本剧,不仅培养了学生大方的对话态度,还养成了他们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表演——提升了孩子的形体协调能力
一年级孩子爱玩好玩,尤其善于模仿。在教学时,让孩子 “玩一玩”,模仿文中人物“演一演”,他们的学习劲头就更足了。比如教学《比尾巴》时,孩子们对动物尾巴的喜爱不仅停留在朗读和图片上,更想去森林王国里玩一玩,再去动物大赛中比一比。而《比尾巴》的课本剧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的大舞台,孩子们穿着或借或买来的小动物造型,那可爱的模样,骄傲的神情,萌萌的语调,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课堂俨然成为了快活的大森林。
在新版一年级教材中,可供孩子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影子》一文中穿插表演手影的教学,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小蜗牛》一文中小蜗牛爬呀爬呀,爬到树林里去玩,摘草莓、采蘑菇等,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口语交际中《我说你做》,一人发指令,其他小朋友做动作,表情丰富到位,欢声雷动。《升国旗》一文中“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我模拟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让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国旗的意义,激发了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在学习间隙,适当的“动”,适度的“演”,不仅使孩子走进课文,走进角色,还走进了课文的思想内涵。
四、表演——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更喜欢讲故事。新版一年级课本中的故事孩子特别喜欢,在《拔萝卜》中,结尾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来怎么样了?课文讲完后,我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小猫是怎样帮忙的?又会有谁来帮忙?大萝卜最后拔出来了吗?这些情节在文中没直接出现,通过编排课本剧,一幕一幕表演下来,从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到小狗、小猫的台词,孩子们脱口而出。表演中,孩子们轻松完成了续编故事,仿写故事这些学习目标。而故事告诉的道理已进入他们心底,不需再做过多的讲解。在《明天要远足了》中,第二天远足地点到了,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在《小松鼠找花生》中,花生被谁摘走了?小松鼠有没有吃到花生?他会和鼹鼠怎么说呢?当我运用讲授法教学效果不明显时,就通过课本剧完成。它可以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也可以选取故事中一个小片段;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老师既当导演、编剧、策划,也可参与演出。课本剧,使教学更有效,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表演——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为了提高演出质量,我们建立了演出创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奖励办法,积极开展各小组之间的“课本剧创作表演大比武”。参加过课本剧表演的孩子,不管演出成功与否,都能品尝到表演的乐趣。加上老师积极的评价,不仅鼓励了他们创作的热情,更使他们品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演出不成功时,老师要做好孩子心灵的导航家,从孩子知识的积累、体态语言、朗诵水平和心理状态方面找原因,并给予热情的帮助,让他有所提高,从而再次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向下次的胜利前进。比如有的孩子说话时,总喜欢拖腔,我就让他先走出角色,从平时生活中的说话开始练习,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做好衔接。这个孩子的兴趣顿时高涨,情况很快得到改善,满心欢喜地投入到下一轮的课本剧演出之中。
六、表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本剧表演隶属艺术教育,能有效提升其艺术品位。在创编和演出的过程中,孩子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造禀赋被激发,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激情的人,一个具有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人。在对《小兔运南瓜》进行课本剧表演后,孩子们不仅想出了各种帮助小兔运南瓜的好办法,更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在口语交际大讨论中,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在学习了古诗《悯农》后,我加入了课本剧的表演,使孩子深深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饭菜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每一粒粮食。在对真善美认识中,体会了真诚与善良所得到的快乐,令孩子们的视野更广阔,精神更放松。
与此同时,我惊喜地发现,经常参加课本剧表演的孩子,会很有兴趣地去阅读许多有趣的故事书,并編排出简单的剧集。比如把《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的编排成课本剧表演后,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找了很多有关小动物冬眠的故事书,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这些小小的举动,犹如一粒神奇的火种,迅速在班级里蔓延。美的领悟,艺术的熏陶,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美的种子,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课本剧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修养,具有应用性和可行性,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源于学生的表演天赋,最终又回归文本。对于一年级小朋友的语文学习有意外的教学效果,对语文教学达成三维目标提供了极大的辅助作用。柏拉图曾说,真正的美并不在物中,而是在心中。为了在更多的孩子心中播撒爱的种子,留下童年美好的记忆,请在语文课堂里,为课本剧开辟一方天地。
参考文献:
[1]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之华.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七星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