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古诗词情智教学课外实践与拓展初探
2018-04-17赵静
赵静
古诗情智教学提倡以智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要求提高诗歌教学质量,重视儿童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感染熏陶,提高品析诗词名篇的能力,感受诗作蕴含的思想情感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与古诗的情智教学观是不谋而合的。古诗的积累实践也应从情智开始,我们可以围绕听、说、读、写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一、诗词诵读要重视。诵读是带着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展开想象,有节奏、有声调、有韵律地吟诵,让学生常读常诵才能将诵读变成能力。在诵读诗歌中体会情感,带着情感更好地诵读,这也是古诗情智教学的体现。诵读训练只要方法得当还是会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如:学习《长相思》一课时,配乐诵读将气氛带入高潮令学生久久回味,课后配乐背诵让学生又回到了词中意境。师生还可以为每一首诗配一首音乐,听音乐猜诗名再诵读,也是一项有趣的课前活动。除了见缝插针地指导练习外,还可以开展单元主题古诗词诵读比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入三首思乡诗《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学完后选择一些思乡诗,配上感言和音乐让学生诵读,既展示了学生的诵读才华也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还可每堂课前挤出3分钟让学生上台诵读古诗词,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古诗只有吟诵出来才是最动听的,诵读也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强健儿童的骨骼,也丰满他们的血肉。既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为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因此坚持让孩子们做到日有所诵,是古诗拓展学习的必要内容。
二、常听范读练语感。围绕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听”也是重要一环。听名家范读可以不拘泥于古诗体裁,美文、现代诗甚至电视节目,如《舌尖上的中国》都可以去听。听读的过程是一种美的体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放松人的心情,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听读和吟诵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外积累有方法。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诗人和各种主题的诗词,如送别的、写景的、思乡的、写实的、描写战争的、亲情的、民生疾苦的诗等。在古诗教学时不妨就某一主题安排学生进行古诗拓展,通过其作品领悟其诗词风格和个人魅力。主题式积累既是智的启发也是情的熏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学生在学完本诗后再读《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盤山》等诗作,这些诗风格一致,学生很容易感受一代伟人的诗词魅力和傲视一切的博大胸怀。古诗拓展是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只有教师时时督促,合理安排,和学生一起积累吟诵、探讨交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师生才会在国学经典中受益颇多,教学相长,情智共生。
四、仿写改写模式多,训练表达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表达不仅指口语表达也指书面表达,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也可以从诗词作品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作手法,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秋思》这首诗诗人就抓住了写信时思绪万千、难以下笔的心理活动和“又开封”这一动作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这一细节描写感染了无数读者,也是其成为经典名篇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取生活中的细节表达感情,感染他人。学生由此会联想到奶奶送别时那久久放不下的手,爸爸认真阅读自己作文时的样子,同学在操场上为自己呐喊助威的神情……将这些材料仿写成一段话不就是很好地表达感情吗?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向我们描述了一幅乡村人家日常生活的温馨画面,学生在学完后通过联想将古诗改写成一篇文章或做一个配画的小报,进行学科整合,将文化修养、语言训练、审美能力融合在一起。诗配文、诗配画这些学习成果将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信心,也是对情智生成的展现。
情智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和实践中使情感、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创新,是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教师要用自己智慧的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文化底蕴,丰厚自身人文内涵,多读经典,加深理解,扎实落实古诗的课外实践和积累活动,才能在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的文化底蕴变得深厚,才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作者单位西安市长庆未央湖学校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高段古诗词情智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XDKT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