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四步教学法”实施步骤
2018-04-16李玲
李玲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统编教材实施的载体,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基本的学科技能,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初探“四步教学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四步教学法;实施步骤
根据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2017年秋季,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七年级全面推开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青少年学生汲取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核心媒介,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等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目前,许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背誦上,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这门课程愈发远离学生,课程自身的魅力因而被掩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新要求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对其传统教学理念做出改变、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课堂上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实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解惑—运用测评的“四步教学法”,正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一、道德与法治课的现状
针对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老师满堂灌的现象,也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遭受到阻碍,对于学生在学习时的创新思想养成也是不利的,学生并不能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找到任何学习的乐趣,这就让教育效果止步不前、得不到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前的师生观念来看待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这实质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阻碍。在课堂上,学生因为害怕老师的威严,平常有没听懂的知识点不敢问老师,也不敢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是相当不利的。因为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所以以前老师、黑板和粉笔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一个班的学生并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采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把知识点跟实践相联系,导致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在课堂上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这些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种教学方式所导致的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在台上讲课很认真,学生却不能学到很多知识。那么,在此情况下如何让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让道德与法治课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教育者应该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四步教学法简介
四步教学法是新课程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内容主要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点拨解惑、运用测评。四步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模式,提供一种方法让老师们在教学时有所参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时能够使用这种模式,对以往的老套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对老师的探索欲望起到激发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这四步教学法也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对这四步教学法进行正确的掌握后,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四步教学法贯彻的是在课堂上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让老师少讲,学生多练,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知识,更知道怎么学习知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以下则为四步教学法的具体流程。
三、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所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自主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的课堂境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课文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疑点,设计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探究知识真谛,通过设疑、质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那些课本上的简单学习内容,老师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本内容,指导学生根据预习的要求而有目的地去自学知识,并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找出课本中基础的内容并对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记录。
2.那些比较难懂的学习内容,老师可以运用导学提纲来辅佐学生,对学生的思维方向做出引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导学提纲的设计要求注意科学、实用这两点。导学提纲既要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也要有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问题的设计要有其价值,尽量避免出现只是单纯地对知识进行问答的题目。
3.在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方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要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巡视,在巡视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合作交流
学习个体跟学习小组水平并没有达到平衡,这也就导致了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通过互相进行合作交流,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互补。这个环节主要是运用小组内部的交流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学生跟课本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个体能够更加科学、完整地理解知识点,对学生的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等良好习惯进行培养。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划分学习小组时,应该要遵循两点原则,一是同一个组内的学生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各个小组成员都着其个性特征。二是各个小组之间的人数大致相等,各组之间的总体学习能力不相上下。小组里的成员要明确职责,小组长的管理、调控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
2.交流的顺序要把握好,应该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小组内部对这个问题都有了统一意见后再去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小组与小组之间对同一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要做到全员互动,对于其他小组同学的观点,要积极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评价跟辩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即时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回答,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4.老师对于课堂管理要适当加强。首先要确保良好的课堂秩序,对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等良好习惯进行培养;其次要及时发现课堂上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到学生知识的遗漏点、难懂点。
五、点拨解惑
老師对于学生在自主探究跟合作交流过程中无法解答的问题,利用启发诱导和精讲点拨等方法来让学生的困惑得到解决;同时要整合在课堂上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零碎知识点,再深化理解这些知识点,重新对知识点进行建构,为学生形成学科能力打下基础。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点拨解惑时,组织学习的核心是让问题得到解决。要对教材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知识的易混点跟拓展延伸点进行讲解。利用课程知识,让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对教材知识之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从而让“小课堂、大社会”这种教学局面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根据所给的情景事例,让学生对其中的基础观点进行感悟,对学生的道德践行进行引导,从而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跟道德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将来做好一位负责任的好公民。
2.进行点拨解惑时要注意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和合适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的思维提供杠杆,对学生的思维桥梁进行搭建,实现归纳跟演绎的联系,其中主要的还是归纳。不允许直接把问题答案告诉学生的现象出现。
3.要灵活对知识进行整合,依据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着把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再去慢慢地完善,也可以老师跟学生合作一起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把课本中的主干知识跟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出来。
六、运用测评
本环节主要是对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选取典型材料时要做到尽量与社会、生活、学生相贴近,训练题的设计要具备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进行强化,从而提高知识迁移转化能力,对学生的学科规范以及学科技能进行培养,这是学科成绩提高的关键一环。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典型题目分析、当堂达标训练。
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典型题目分析。材料式或探究实践性题目是典型题目常用的两种,在进行设计时要跟重点知识相结合,将时代性、综合性等特点体现出来,重视题目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对习题设计的精品意识进行强化,问题设计的初衷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学以致用进行强化。问题的解答要做到民主性,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对答题方案进行完善,让学生培养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归纳解题思路,进行答题能力的规范训练,懂得对例子举一反三,学会融会贯通,将学科技能给提高。
3.当堂达标训练。当堂训练题的设计要做到几点要求,也就是科学、合理。在数量上一般选择题的数目2~3个,主观题1~2个比较合理。题目设计上要做到广泛覆盖,对课本的主干知识和道德践行进行突出,不能与分析型题目发生重复。
4.对时间合理控制,当堂达标训练题要做到直接在课堂上完成、反馈问题、矫正问题,坚持做到每节课都可以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学习效果的达成度要努力进行提高。
5.学生自己编制试题进行训练。老师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自己去尝试设计不一样的题目并且与同桌进行交换题目作答,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巡视,去发现学生设计的精品题目,并及时向全班学生展示精品题目,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对这些成功体验进行积累,从而让自己的自信心增强。
应课程标准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积极开展“四步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团结互助,与人交流沟通,多进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恒勇.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艺术,2017.
[2]侯春丽.课堂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差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D].西南大学,2008.
[3]薛海成.浅谈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J].新校园(中旬),201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