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研究进展
2018-04-16李美美
李美美 吴 婷 杨 柳
(西南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一、引言
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特殊教育的普及以及对残疾人士权利的重视,智力障碍人士的性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性教育开始较早的西方国家,智力障碍者的性教育经历了“无性或中性教育”“无指导的性教育”“禁欲教育”“有序开展性教育”四个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也开始关注智力障碍者的性教育问题。在2001年发布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对残疾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1]多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对智力障碍人士的性教育问题进行探索,从性教育原则、内容、方法等多方面推动了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发展。但目前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领域仍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方面,多数来自一线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性教育问题存在困惑。调查显示:66.7%的教师在工作中曾遇到智力障碍学生的性心理或行为问题,自慰行为的出现率达40.5%,过于喜欢接触异性老师或同学的频率达35.7%,早恋、追求异性的不当行为占26.2%。[2]但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受到过性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于智力障碍者的此类行为多采取批评说教或忽视等方式应对,并且多数是在不当行为发生后进行的教育,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2016年,我国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其中生活适应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解青春期身体变化、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掌握自护自救方法和技能等课程目标,[3]但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如何正确应对智力障碍学生不恰当性行为,如何规划性教育教学内容,采取何种策略进行性教育教学仍未可知。另一方面,有关智力障碍者被性侵或性犯罪的事件层出不穷。智力障碍人士由于智商较低、判断能力较低、性教育不足、家庭的保护能力欠缺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4](P159)发生被性侵害和性犯罪的机率比较高。在女性智力障碍性侵害方面,四川省泸县人民法院从2004年到2007年11月,共受理审结强奸案45件,其中被害人是智障者的就有21件,占46.7%。[4](P157)许萍在对104位女性精神障碍患者受性侵害的临床特征进行整理分析时发现,其中精神发育迟滞者占74.04%。[5]在男性智力障碍性犯罪方面,刘均富等人所报告的2009-2012年性犯罪司法精神医学诊断的40个案例中,精神发育迟滞居多,占45%。[6]由此可见,智力障碍人士的性教育问题不仅涉及到智力障碍人士自身青春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秩序,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回顾以往文献,梳理分析与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相关的内容,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以“智力障碍”“智障”“智力落后”“智力低下”“弱智”“培智”“精神发育迟滞”与“性教育”“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随机配对,检索出1999—2016年的相关文献137篇,通过浏览文献、阅读文献摘要,剔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与研究无关文献82篇,最终提取相关智力障碍人士青春期性教育文献55篇。
三、研究结果
研究者从文献发表年份、文献来源、研究人员、课题性质、研究方法、教育干预策略等方面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文献发表年份。不同年份文献数量分布(见图1)显示,过去17年间不同年份文献数量总体呈现由少到多的增长趋势,但增速不太稳定,不同年份文献数量的增长波动幅度较大。具体来看,2009年之前的8年间文献总量仅有13篇,有关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内容十分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文献量开始稳步上升,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1999年到2011年间年平均发文量在2篇左右,而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年平均发文量已增长到7篇左右。究其原因,发文量的增长与特殊教育整体发展趋势及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紧密相关,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支持特殊教育”,2014年国家又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7)》,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此类研究的增长。但从总体来看,国内对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但随着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的推进,这一领域将迎来全新发展。
图1 不同年份文献数量分布及线性预测趋势情况
(二)文献来源。目前,有关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文献分布的较为分散。除去6篇硕士论文与3篇会议论文,剩余的46篇文章散落于25种期刊。从期刊分布来看,《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绥化学院学报》《中国性科学》是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主要研究阵地,占比分别为10.90%、10.90%、9.10%和7.28%,总占比38.18%。其余的文献分布于《中国残疾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工业学院学报》等,但多是1篇或2篇,所占比重较小。从期刊等级来看,来源于CSSCI期刊的文献共7篇,其中《中国特殊教育》6篇,《教师教育研究》1篇,占总文献量的12.72%,占比十分有限(见表1)。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有关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研究层次较低,刊物级别分布不均。
表1 1999—2016年文献分布情况
(三)研究人员。首先,从研究人员所属单位的区域来看(见表2),除去地区不详(1篇)与国外作者(1篇),文献数量在区域分布上差异较大,由多到少分别是东部、西部和中部。其中第一作者为东部地区的占总文献量的半壁江山,为58.50%,西部和中部地区则分别占33.96%,7.54%。其中,东部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西部地区的研究则集中在重庆、四川;中部地区的研究以陕西为主。其次,从文献作者的单位性质来看,在55篇文献中,高校与一线特校文献量的分布较为均衡:其中高校27篇,占49.09%;一线特校24篇,占43.64%。可以说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问题是高校与特殊教育一线特校共同关注的领域。但高校与一线特校合作的仅有1篇,高校与医学领域合作的也仅有1篇,研究所的仅有2篇。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高校与一线、研究所与一线、特殊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合作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2 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
(四)课题性质。课题性质包括立项课题和自拟课题两种形式。自拟课题是研究者结合自己的兴趣、知识以及实践中遇到的有价值的问题而自主选择的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则是集体或个人向上级有关科研部门申报,经过该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认为有价值、准予立项的课题,一般能够得到国家、地区或学校的经费及其他支持。从已有文献来看,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领域中自拟课题与立项课题的分布比例失衡:其中自拟课题共42篇,占总文献量的76.36%,但由于多数自拟课题缺少经费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造成了该领域研究呈现出零敲碎打的局面,研究成果难以系统化、连续化;立项课题共13篇,仅占23.64%,需要指出的是,立项的13篇文献共包含8个不同的课题项目,每项课题下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并且其中国家级的课题项目仅有3个,其他均为市、校级课题。因此,不论是立项课题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研究方法。不同学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不同。本研究根据所纳入的文献,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分类方法,其中量化研究包括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包含准实验),质性研究则包括理论研究、文献综述、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有关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研究中质性研究占有绝对优势,即占总文献量的76%,量化研究则仅占24%。具体来说,质性研究中又以经验总结为主,且第一作者多为一线特殊教育教师,共有17篇。其次是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分别为13篇、7篇;量化研究总量较少,共13篇,其中实验研究7篇,问卷调查6篇。可见,在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领域的文献仍停留于经验总结阶段,使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的文献十分欠缺。而且,目前已有的问卷调查多是根据实践经验总结而来,信效度有待进一步考察,同时多数实验研究的各项实验指标不完善,干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图2 不同研究方法的文献百分比分布情况
(六)教育干预策略。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研究内容分布很不均衡,其中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现状、需求、教育原则的研究多,而对于教育干预策略,尤其是干预策略的效果研究较少。现将目前在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策略的研究中,较为常见且已经被运用于实践的教育干预策略总结如下,为后续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便利。
1.人际圈模型干预。国外学者Marklyn P·Champagne和Leslie W·Walker Hirsch最早将人际圈理论运用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生命教育教学,[7]我国学者兰继军等人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人际圈模型是用6种不同颜色的圆环构成同心圆图案,每一圈都用一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人际交往中特定的行为和亲密程度,即紫色隐私圈、蓝色拥抱圈、绿色有限拥抱圈、黄色握手圈、橙色招手圈、红色陌生人圈。[8]人际圈模型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向智力障碍儿童呈现性心理健康知识,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目前,该模型已经被运用到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教学实践中。2011年种华东以人际圈模型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年张俊华等人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对已有的人际圈模型进行了调整,并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将人际圈具体细分为六圈、四圈和两圈三种类型来对不同能力层次的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现有研究中,对于人际圈模型运用于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中的实施流程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Role play)最初出现在心理学领域,直到Mark Chesler和Robert Fox《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方法》一书出版,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才开始兴起。[9]从现有文献来看,王雁等人在2004年《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与启示》一文中首次介绍了角色扮演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角色扮演即通过设制特定情境,以表演话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某情节中的不同角色,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使扮演者及观众均感到身临其境,仿佛直接参与到一个事件中去,引导智力落后儿童体验现实生活,使其从中受到启发。[10]随后,熊利平[11]、陈莲俊[12]等人在对智力障碍人士进行性教育教学与干预中均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已有研究中,角色扮演法常常与讨论法、示范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对于角色扮演法单独使用能否成为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有效策略仍未可知。另外,近几年来一种包含即兴创作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新型教学方法——教育戏剧,逐渐走入培智课堂。目前我国已有学者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的方法,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自闭症学生的性教育实践,对认识身体隐私、辨识安全与不安全环境、拒绝他人肢体碰触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具有较好的立即和维持效果。[13]那么,教育戏剧是否也能对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则有待学者们进行后续研究。
3.绘本教学法。绘本(Picture Book),也叫图画书,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14]比文字有着更强大的信息载荷功能。绘本通过生动绚丽的图画、轻松幽默的格调、跌宕起伏的情节来传递知识,为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贫乏、不同理解水平、尚未掌握书面文字的智力障碍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阅读可能。[15]王莹等人选取了广州市10名智力障碍学生,通过绘本教学法对其进行了540分钟的教学干预,研究数据表明,智力障碍学生的性知晓率、自我保护意识均有所提高,与性相关的问题行为则明显减少。[16]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将主要将绘本应用于智力障碍的品格教育、情绪情感教育、社交技能教育、口语训练以及数学活动等方面,而应用于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在我国台湾地区,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绘本教学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两性交往知识学习、性侵害防护知识、性侵害危机处理等方面具有立即与维持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性侵害案件具有被害者年龄下移的特点,智力障碍幼儿受到性侵害的可能性增加,而现有研究的对象多是高中、高职学生,因此可以将如何运用绘本对低年级的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性自我保护教育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4.积极行为支持。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简称PBS),也被称为正向行为支持,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干预科学,是指以功能性行为评估技术为基础来设计积极行为支持干预策略的一套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问题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来达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增加适宜行为的目的。[17]目前,积极行为支持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自闭症儿童的攻击行为、刻板行为,以及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等方面。我国学者杨丹蓉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运用积极行为支持方案对智力障碍儿童与性有关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行为支持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退自慰行为,并促进恰当行为的发生。[18]需要指出的是,从积极行为支持的视角来看,所有问题行为的发生都是有功能性的,因此在运用积极行为支持方案时,首先必须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简称 FBA)来确认影响个人特定行为的那些重要的、具有因果关系和目的功能性的相关因素,[19]以此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或提高教育与干预的效果。因此,在对智力障碍人士的性行为问题进行教育与干预时,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仅仅忽略或事后批评的干预方法,先对与性有关的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明确问题行为的作用,进而选择隐含与遥远前事改善策略、立即前事与先兆控制策略、行为教导策略及后果处理策略等多元干预内容和方法[20]进行包裹式的行为干预。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通过对这一领域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总结出当前研究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其一,从文献数量来看,随着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学界对于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其二,从文献来源来看,文献分布较为分散,刊物级别分布不均,研究层次较低。其三,从研究人员来看,文献作者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力度不足,跨区域、跨领域的合作欠缺。其四,从课题性质来看,以自拟课题为主,立项课题相对缺乏。其五,从研究方法来看,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存在着质性研究不够深入且形式较单一,量化研究数量较少且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其六,从研究内容来看,对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现状、需求、原则等理论性问题的研究多,对教育干预策略的实践和探索少。
(二)展望。第一,提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一方面,应拓宽质性研究的范围,充分发挥教育叙事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等多种质性研究方法在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领域的优势。同时要注重挖掘质性研究的深度,详尽、完整的搜集质性资料,并进行连续、追踪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增加量化研究的数量。当前循证实践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黄金标准”,在循证实践的新范式下,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证据来源而列入循证实践的评价体系[21]。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依据循证实践的证据强度分类标准,着重运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对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方法与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第二,丰富合作研究的形式。首先,应加强高校教师与一线特校教师的合作,改变当前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次,在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研究团队中,应吸纳更多的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体系的优势,拓宽性教育研究的视野,实现跨领域的深度合作。最后,区域间的合作也不容忽视,当前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在东部地区发展最快,如何将已有研究成果推广至中、西部地区,并在推广中进行实证验证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之一。
第三,促进研究内容的多元化。首先,当前有关国外在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日本与韩国在此领域的介绍,且均是10年前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应积极关注特殊教育发达国家在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其次,应注重对一线特校教师如何进行性教育教学培训的研究。最后,应加强对家长执行式干预应用于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研究。家长执行式干预作为循证研究中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在家庭、社区等自然情境中,运用整合的干预策略对智力障碍人士进行性教育,因此后续研究可将此作为研究重点,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11/content_5117369.htm,2016-10-11.
[2]王雁,王娇艳.培智学校教师青春期性教育培训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6):62-67.
[3]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EB/OL].http://www.doc88.com/p-7496381955195.html,2017-03-08.
[4]廖怀高,熊少波,李艺巧.智障者性侵害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与改革,2011(6):156-160.
[5]许萍.女性精神障碍患者性自我防卫能力鉴定的资料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2011:392.
[6]刘均富,黄英,余瑞,魏庆平.40例性犯罪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特点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5(1):66-68.
[7]MarklynP.Champagne,Leslie W.WalkerHirsch.Circles:A Self-Organization System for Teaching Appropriate Social/Sexual Behavior to Mentally Retarded/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Persons[J].SexualityandDisability,1982(3):172-174.
[8]兰继军,田芳,王颖.人际圈理论在智力落后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6):27-31.
[9]方丽.角色扮演教学法及其有效策略的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6.
[10]王雁,李海燕.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4(1):84-89.
[11]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5.
[12]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3]李涛.教育戏剧对青年自闭症学生性教育自我保护之教学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14]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0.
[15]王琳琳.绘本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1(11):20-21.
[16]王莹,李琼洁,陈家奕,等.探讨绘本阅读对智障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影响——以广州市某残疾人寄宿制学校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6(1):93-96.
[17]万蓓.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8]杨丹蓉.辅读学校智力障碍学生与性有关问题行为的现状与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9]Scott,T.M.,&Kamps,D.M.The future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inschoolsettings[J].BehavioralDisorders,2007,32:146-147.
[20]刘文雅.正向行为支持方案干预中度智障学生行为问题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1]李芳,孙玉梅,邓猛.美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循证实践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5(2):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