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出想法,构出精彩
2018-04-11吕德国沈红星
吕德国 沈红星
[摘 要]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的学科,题目就是数学思维养成的主战场. 但做题并不等价于题海战术,一道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拓展思维,做到一题多解,这将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联系笔者的一次说题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关键词] 思维;一题多解;拓展
题目呈现 如图1,在△ABC中,AB=3,BC=5,∠ABC=60°,在边AC上方作等边三角形ACD,求BD的长.
背景分析
这是一道将三角形与特殊角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几何题,涉及的知识、能力、思想如下.
知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勾股定理,30°角所对直角边为斜边的一半,二元一次方程组等.
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
思想:类比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学情分析
本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在学习了全等和勾股定理以后就可以进行作答. 本题改编于三角形全等证明中常出现的“手拉手”模型,当题目图形仅给出一部分,条件又比较隐蔽时,假如学生没有意识,将无从下手.
解法分析
1. 类比思想,让思路清晰
解法1 △ACD是以AC为一边所作的等边三角形,那么在AB上方也可以作一个等边三角形,构造出一个“手拉手”模型. 如图2,以A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EB,可以证得△AEC≌△ABD,所以有EC=BD. 同样,过点E作垂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F,构造出有特殊角60°的直角三角形EBF,那么FB=,EF=,所以FC=.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EC=7,即BD=7.
解法2 既然以AB为一边向上作等边三角形可以求出BD,那么以AB为边向里作等边三角形可以吗?如图3,我们发现有△ABC≌△AED,所以ED=BC=5. 又CD=AC=,过点D作DF⊥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F,令CF=x,DF=y,在双直角三角形中,可以列出方程组x2+y2=19,(x+2)2+y2=52,解得x=,y=.因为△BDF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得BD==7.
解法3 对于解法2,以AB为边在△ABC内部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若换个角度理解,也可以认为是在BC上截取线段BE=BA=3. 对于数学问题,很多时候方法总是成对的存在,既然截取可以,那么补短是否也行?如图4,延长BC至点E,使得CE=AB=3,易得△ACE≌△DAB,那么BD=AE,过点A作AF⊥BC于点F,构造出一个含60°角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得AF=,FE=,再根据勾股定理,得AE=BD=7.
2. 解析几何,让思想提升
解法4 解析几何虽然是高中的知识,但学生学习了直角坐标系以后,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适当地介绍解析法. 一题多解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多题一解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解析法,无疑有这样的作用. 如图5,以B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C(5,0),D点位于AC的中垂线上,AC的中点坐标为E,,则中垂线的解析式为y=x-,且AC=DC=,设点D的横坐标为xx>,则有(x-5)2+x-2=19,解得x=,即D,,所以可得BD=7.
3. 模型意识,让多解归一
解法5 观察发现,∠ABC=∠DAC=60°,如果在射线BA上再构造出一个60°,发现就是我们在全等中遇到的“一线三等角”模型,所以可延長线段BA至点E,使得∠AED=60°(如图6). 可证得△ABC≌△DEA,那么AE=BC=5,DE=AB=3. 所以EB=8. 过点D作DF⊥AE于点F,构造一个有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到DF=,BF=,再利用勾股定理,可得BD==7.
解法6 在“一线三等角”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解法5,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把解法5中的图形补全,我们可以得到平时更常见的一种图形(如图7),即在一个大的等边三角形中套了一个小的等边三角形,虽然解法跟解法5类似,但学生对此解法中的图形感触更深.
原来,看似很深奥的问题竟然出自平时课本中常见的图形,追本溯源找本质,返璞归真于课本,找到模型后,问题便迎刃而解.
变式拓展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得到这道题的多种解法,发散了思维,提升了能力,那这道题就到此为止了吗?其实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形成变式与拓展,继续为能力和思维服务. 变式的模式包括“条件与结论互换”“条件不变结论变”“结论不变条件变”等. 如在这道题中,为了让题目更有梯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先让BC=6,那么有∠ACB=30°,即∠BCD为特殊角90°,这种情况下求BD的长比较简单,然后转变到本题,有一个从简入难的过程. 也可以改变条件,如将∠ABC=60°变成∠ABC=30°或∠ABC=45°;还可以让△ADC变为含30°和60°角的直角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对AC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又可以进行分类讨论. 当然,这里除了可以求BD的长,还可以求其他角度,求面积,求周长,求位置关系等,如当BC为多少时BD⊥AC. 变不是盲目地变,我们的变,都要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形成素养为出发点.
教学启示
1. 从知识层面来说,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是初中数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模型意识,但并不是指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去找模型,这与让学生深度思考的本质有区别. 模型意识的建立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对一些题目的解决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 从教学层面来说,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我们努力挖掘一道题的各种解法,想做到一题多解. 诚然,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这种做法对思维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面对的是所有学生,一题多解也会让很多人觉得数学深奥和繁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比学生多走一步,做好归纳与总结,做好变式与提炼,从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与魅力.
3. 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一个从无到有,需要时间的探索过程,教师要能弯下身,真正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慢下来,等一等学生. 这里的慢下来,一方面指让速度慢下来,给学生时间认真思考,因为学生自己的思考比教师的讲解更重要;另一方面,慢下来也指题目难度慢下来,面对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可按梯度多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从简到难的过程,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学数学变得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