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提升,有效提问
2018-04-11胡小明
胡小明
[摘 要]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在意识上有所提升,还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这里的意识提升指的是在教学着眼点上注重多视角的观察与融合,有效的提问应控制有度,让问题设置更接近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以及研究性的学习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效教学,这是符合时代特征并积极迎合个体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 事实上,探索性、自主性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将有效教学的探索作为着重发展的活动来进行. 初中数学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并使学生的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以及交流等活动及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有意义的实施与提升. 事实上,现有的以应对应试教育而存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意态度以及能力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应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新课改为契机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自己教学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接轨课标,提升意识
1. 群体与个体并重,分层施教
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广大教师都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并尽力使每个个体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不同的个体都能在不同层面上获得自身应有的不同发展. 这是初中数学新课改对广大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对数学教育发展尊重个体与整体并重、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具体指导.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一直秉持教育公平的理念使得教条化的统一授课模式一直盛行至今,这也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来自于不同学校、家庭和智力发展水平的这些差异对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必然是会产生巨大影响的. 因此,以人为本且正确面对学生差异的数学教学必须有效开展起来.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目标、课堂教学、练习与作业以及考核与评价等各方面的分层设计与教学正是有效避免学生个体差异的好方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可以将本班学生或者本年级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并根据学生水平和分层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
2. 提升案例教学比例,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应适当提升案例教学的比例. 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场景中进行实质性地讨论与研究对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案例教学是尤其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手段,学生听课变得积极的同时教学效率自然大幅度提升. 比如,教师在科学计数法的教学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城市人口、土地面积、城市用电数量、用水数量等生活问题的调查与统计,学生在实际案例的统计与学习中领悟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再比如,教师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也可以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的引入与探究:我们班计划周末去公园划船,大船、小船的租金分别是3元、2元,请大家看看我们班48人应该分别租多少条大船和小船最为划算?在大家热烈讨论并产生一定思路后,教师将最终解题思路进行了公布:分别设租大船、小船、所付租金为x,y,m,则:5x+3y=48,m=3x+2y,得到m=x+32. 因为0<5x<48,且x是正整数. 所以x=9时,m取最小值为29.因此,应租大船9只,小船1只,租金为29元.
提问有度,良性发展
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支架,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是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但是有效的教学应该提问有度,这里的“度”包含难度、梯度和密度三个维度. 教师们都知道要控制问题的难度和梯度,本文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就提问的密度进行分析. 我们应该意识到课堂上问题的量并非越多越好,这还要看问题的提出是否切合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节奏. 如果提问太多太密,可能让学生疲于应付,反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不利于他们进行深度思考. 如果问题提出得太少,则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也无法及时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动态. 因此,课堂提问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需适时且适量.
笔者从刚入职开始,就有课堂反思的习惯,偶尔翻看以往的教学反思,对今天的教学也有很多启发和触动. 笔者曾经就“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的教学有过这样一段反思:教学中,笔者先展示以下例题:某家电卖场一天上午卖出去某型号液晶电视30台,下午卖出去20台,已知每台x元,则这一天该型号电视的总营业额为多少?随后,笔者开始通过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师:该型号的电视机每台多少钱?
生:x元.
师:当天上午卖出去多少台?
生:30台.
师:那么上午对应的营业额是多少?
生:30x元.
师:当天下午卖出去多少台?
生:20台.
师:那么下午对应的营业额是多少?
生:20x元.
师:那这一天该型号液晶电视的营业额为多少元?
生:30x+20x元.
师:30x和20x分别对应着多少个x?一共是多少个x?
生:30x表示“30个x”,20x表示“20个x”,一共对应“50个x”.
师:那么“30x+20x”对应多少个x,“50个x”可以怎样表示.
生:“30x+20x”就是“50个x”,“50个x”可以表示成“50x”.
教师板书:30x+20x=(30+20)x=50x.
师:上述过程运用了什么运算规律?
生:乘法的分配率.
笔者带着学生梳理整个运算过程,并进行总结.
关于上述教学片段,笔者结合学生的反应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上述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本无可非议,但缺陷依然是非常明显的. 即我们将内容分析得太细,问题设置太多,这无形中缩短了思维的跨度,学生的思维无法充分打开,这样的处理实际上也限制了學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发展.
当然,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看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教学理念与方式上的改变有很多且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层面的方向性指导,这对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尤为重要的. 因此,在新课改为我们提供的诸多新思路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创新与探索,使得有效教学的理念在不断追求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