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地区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2018-04-10衣政伟冯亚明胡中泽张培通秦晓平焦庆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枝梗穗长粒数

衣政伟,王 显,冯亚明,胡中泽,张培通,秦晓平,焦庆清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江苏泰州 225300)

水稻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粳稻具有口感好、米质优、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广泛欢迎[2]。水稻的株高、穗长、生育期等主要农艺性状,由基因控制数量性状,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3],栽培措施包括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等,其影响过程是复杂多变的[4],该研究内栽培措施采用前人经验,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适时移栽,精确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和适时收获[5]。

广义的引种是指将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通过适应性试验后供农业生产、作物育种和理论研究使用。广泛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稻种资源是提高稻作产量和改良稻米品质的最有效方法,对引进品种的直接或间接利用可有效促进品种的更新换代[6]。水稻产量是多基因控制下的数量性状,外观品质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和品质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7]。前人已有大量关于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直接相关性的研究,但结果不尽相同。鉴于此,笔者于2016年引进长江中下游流域7种有苗头性的优质高产粳稻品种进行田间种植对比试验,在同一栽培环境和措施下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农艺性状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外观品质指标等的相关性,为当地水稻生产品种多样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泰州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该基地位于泰州市农业开发区,距离城区20 km,田块平整,交通便利。前茬为小麦,地力中等,且较均匀一致,灌排设施完善。展示品种随机排列,采用大区对比法,每品种种植面积700 m2。

1.2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为南粳52、宁3818、宁3908、武运粳32、申粳1221、早优粳1号、南粳0212,对照为南粳9108,共8个品种。

1.3试验设计

1.3.1育秧和移栽。 6月3日浸种,6月5日播种,6月22日移栽,叶龄3.5叶左右。机插规格为14 cm × 30 cm,22.5万穴/hm2,基本苗117.0万左右。

1.3.2肥料使用。 6月20日施复合肥480 kg/hm2,7月1日施分蘖肥:尿素105 kg/hm2,8月3日施穗肥:复合肥225 kg/hm2、尿素150 kg/hm2。

1.3.3水浆管理。前期浅水活棵促分蘖,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80%左右时开始烤田,控制群体高峰苗。此后拔节至成熟采取干湿交替上水方式。

1.3.4病虫草害防治。防治杂草:配灭草松1 500 mL/hm2,噁唑酰草胺4 500 mL/hm2,腈氟草酯4 500 mL/hm2对水337.5 kg/hm2喷施;防治病虫:配满穗525 mL/hm2,5%氟铃脲750 mL/hm2,烯啶虫胺1 500 g/hm2,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 500 g/hm2。破口药:配碧叶(50%嘧酯噻唑锌)600 g/hm2,30%苯甲丙环唑300 g/hm2,5%氟铃脲750 mL/hm2,5%阿维菌素750 mL/hm2,25%吡蚜酮450 mL/hm2,归欣甲300 g/hm2。齐穗药:配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 500 g/hm2,24%井冈丙环唑750 g/hm2,5%氟铃脲750 g/hm2,稻艳(75%三环唑)375 g/hm2,50%吡蚜异丙威600 g/hm2。

1.4测定项目与方法

(1)调查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主轴长、一次枝梗总长、结实率、着粒密度、枝梗密度、理论产量及一次枝梗、二次枝梗有关性状。其中[8],

枝梗密度(个/cm)=一次枝梗个数/(穗长-顶端最长的一次枝梗长度);

着粒密度(粒/cm)=总粒数/(穗长-顶端最长的一次枝梗长度+一次枝梗总长度)。

(2)从整精米样品中随机取出整精米10粒,在谷物轮廓仪上读出米粒的长度和宽度,以mm为单位,读数精确至0.1 mm。

(3) 取成熟后放置3个月以上的稻谷测定碾米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大小等,垩白度为垩白粒率与垩白大小的乘积。

2 结果与分析

2.1气象条件的影响2016年泰州市水稻全生育期(5月下旬—10月下旬)总的气候特征为:总日照时数低于常年和2015年,有效积温和总降水量均比常年和2015年多。总日照时数为836 h,比常年少157.5 h,比2015年同期少73.9 h,有效积温为3 989.8 ℃,比常年多113.4 ℃、比2015年多176.5 ℃;总降水量为1 525.1 mm,比常年和2015年同期分别多870.6 和791.8 mm。10月份降水偏多,田间普遍积水严重,部分水稻出现倒伏和穗发芽现象,但对产量影响不大。

2.2不同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比较农艺性状与水稻产量之间相关性显著,水稻要获得高产需要有较高的穗数和穗重基础[9]。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每公顷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协调好这2个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获得高产[10]。从表1可以看出,宁3818产量最高,为10 989.0 kg/hm2,申粳1221产量最低,为7 989.0 kg/hm2,其余品种除了早优粳1号外,产量均比南粳9108多1 000 kg/hm2左右。

表1 不同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比较

2.3不同品种间株型和生育期的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品种早优粳1号和申粳1221的始穗期较其他品种早3~7 d;齐穗期较其他品种早6~9 d。其余品种间生育期差异不大。南粳0212的株高最高为92.46 cm,申粳1221、早优粳1号的株高最低,分别为75.54、78.05 cm。宁3908剑叶长、倒2叶长、剑叶宽最大,南粳0212的倒3叶最长。

表2 不同品种间株型和生育期的比较

2.4不同品种间穗部性状的比较由表3可知,南粳9108、南粳52的穗长最大,为17.92 、17.38 cm;南粳9108、宁3908单穗重最大,为3.98、3.88 g;宁3818和宁3908的穗粒数最大,分别为135.00、140.33粒;南粳52和武运粳32的千粒重最重,分别为28.51、28.54 g;宁3818的一次枝梗个数、总粒数最多,分别为12.10个、76.10粒;南粳52、武运粳32的一次枝梗千粒重最大,分别为30.15、30.28 g;南粳9108的二次枝梗总粒数最多,为76.47粒。

2.5不同品种间外观品质的比较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品种间碾米品质基本无差异,粒长和粒宽分别以南粳9108和宁3818最大,长宽比和粒厚分别以南粳9108和早优粳1号最大,申粳1221完善米率最高,为96.7%,宁3818的垩白大小最小,早优粳1号的垩白度最小,宁3818次之。

2.6不同品种田间病害发生表现与穗发芽情况的比较2016年水稻生长后期不利的天气条件造成部分品种出现穗发芽情况。由表5可知,由于及时进行了病虫害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只有零星发生;部分品种发生轻微恶苗病;纹枯病均有发生且武运粳32和早优粳1号情况较重,南粳0212次之,其余品种均较轻;产量损失方面,南粳0212最大,宁3818次之,其余品种损失忽略不计。

表3 不同品种间穗部性状的比较

表4 不同品种间外观品质的比较

表5 不同品种田间病害发生表现与穗发芽情况的比较

2.7不同品种间株型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由表6可知,株高与伸长节间数、倒2、3叶长,剑叶宽与倒2、3叶长,穗长与单穗重、主轴长、穗总粒数,单穗重与主轴长、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总长等关联度最高。

表6 株型与穗部性状相关性

注:相关系数临界值:R0.05=0.707,R0.01=0.834

Note:Critical value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05=0.707,R0.01=0.834

2.8不同品种间碾米品质与外观品质的相关性由表7可知,不同品种间的完善米率与心白米率、腹白米率、乳白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等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腹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与垩白粒率、乳白米率等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7 碾米品质与外观品质相关性

注:相关系数临界值:R0.05=0.707,R0.01=0.834

Note:Critical value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05=0.707,R0.01=0.834

3 小结

粳稻新品种生长后期因多雨未能及时收获,造成部分穗发芽现象,另外生长后期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特别重视。该试验品种株高呈降低趋势。申粳1221和早优粳1号的穗粒数、千粒重偏小,该品种要实现高产,在栽培技术上应注意在幼穗分化初期施用促花肥;在减数分裂期适当施用保花肥;在抽穗期酌情施用粒肥。另外,需要加强水浆管理和注重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以上仅为栽培技术的初步分析,引进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仍需从多方位做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不同粳稻品种引进机插试验、示范研究,考察其高产稳产及抗逆性,综合考虑各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外观食味品质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性,推荐选择宁3818、宁3908或南粳52等作为当地搭配南粳9108粮食生产的新品种,该研究为筛选出适宜泰州地区推广的水稻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1] 王一凡,隋国民,王友芬,等.粳稻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8,38(6):8-10.

[2] 薛亚光,陈婷婷,杨成,等.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3):466-476.

[3] 孙建军.河南省粳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4] 吴文革,张洪程,吴桂成,等.超级稻群体籽粒库容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2):250-257.

[5] 徐虹,陈雷明.北方优质粳稻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2(6):33.

[6] 刘奇华.引进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产量、品质的分析与筛选[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9-11.

[7] 李建国,韩勇,刘博,等.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北方水稻,2008,38(3):78-80.

[8] 高燕,吕文彦,王建强,等.北方粳稻品种一次枝梗密度变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0(3):80-81,82.

[9] 刁立平,王建飞,李余生,等.太湖流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3):1-4.

[10] 金寿林,王石华,马文金,等.籼粳交错区滇杂粳稻栽培技术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2):199-203.

猜你喜欢

枝梗穗长粒数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
粳稻盐粳188 航天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甘蓝型高角粒油菜不同部位角粒数差异研究
氮肥用量对水稻不同穗位与粒位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研究
大穗材料高麦1号/ 密小穗F2群体穗长性状的QTL初步定位
马尾松球果各标志值与出种粒数回归分析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