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急性肠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4-09孙成明
孙成明
急性肠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多由病毒、真菌、细菌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 伴有发热、全身乏力、酸痛等症状, 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等特点,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 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急性肠炎采用止泻、补液、消炎及纠正电解质失衡等对症治疗[2]。本次研究采用对比的方式, 观察分析在急性肠炎的治疗过程中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肠炎临床诊断标准”。排除伴有高血压、肿瘤、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神经系统疾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肝肾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 每组45例。A组患者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23~54岁, 平均年龄(44.1±4.2)岁;病程2~7 d, 平均病程(4.5±0.9)d;轻度30例, 中度10例, 重度5例。B组患者中男24例, 女21例;年龄24~55岁, 平均年龄(44.4±4.5)岁;病程2~8 d, 平均病程(4.7±1.1)d;轻度31例, 中度10例,重度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止泻、消炎等常规对症治疗, 同时给予补液、调节饮食、解除胃肠道痉挛、维持电解质平衡等辅助治疗。在此基础上, A组增加培氟沙星治疗,将0.4 g培氟沙星加入到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B组增加阿奇霉素治疗, 轻度病情者口服阿奇霉素,0.5 g/次, 1次/d;中重度病情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将0.5 g阿奇霉素加入到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次/d,控制滴速为40滴/min。两组均连续治疗3 d, 在此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抗生素。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治疗3 d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形状及次数完全恢复正常, 实验室检查结果无任何异常;有效:治疗3 d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大便形状及次数明显改善, 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水平下降;无效:完成全部治疗后临床症状、大便形状及次数、实验室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变,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 包括:止泻、退热、异常体征等。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嗜睡、心慌、严重胃肠道反应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B组患者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异常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注:与A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止泻时间 退热时间 异常体征消失时间A 组 45 2.98±0.21 2.12±0.92 3.78±1.11 B 组 45 1.55±0.12a 1.52±0.13a 2.21±1.02a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治疗显效18例, 有效14例,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1.11%;B组治疗显效25例, 有效1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56%。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B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肠炎是临床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主要为小肠炎和结肠炎, 夏秋季为疾病高发期, 各年龄段均可患病, 发病原因与饮食不当、食用不洁食物导致病菌侵入密切相关。其中以细菌性肠炎最为多见, 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5]。病毒性肠炎较为少见, 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 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急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 具有短期内骤然发病、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治疗, 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甚至导致休克和死亡[6-8]。临床治疗急性肠炎通常采用喹诺酮类药物, 由于其药理作用和耐药性等特点, 在治疗肝肾功能不全和患病儿童时表现出局限性。阿奇霉素属于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范围广泛, 可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梅毒螺旋体等多种致病菌的控制治疗。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进行有效控制, 阻碍细菌的转肽进程, 药物有效成分可在短时间内作用于病灶部位, 形成较高水平、较长时间的血药浓度,并且经过大小便代谢排出, 降低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具有起效快、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生物利用率高、半衰期长等特点[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B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急性肠炎治疗中阿奇霉素具有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毒副作用, 因而经常出现不同程度和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因此,在给药治疗时应当密切监护, 如果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 应当立即停药进行抗过敏治疗。对于口服用药应当指导患者遵从医嘱, 遵守用药剂量和时间;对于静脉滴注给药, 应当严格控制药物浓度、给药时间及滴注速度, 预防药物浓度过高或滴注速度过快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在急性肠炎的治疗过程中使用阿奇霉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不良反应少, 治疗效果确切。
[1] 康晓芳.急性肠炎治疗中阿奇霉素合理应用的临床意义.中国医药指南 , 2017, 15(6):174-175.
[2]侯丽君, 唐艳.合理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效果研究.中外医疗 , 2017, 36(2):127-129.
[3] 于涛.阿奇霉素在急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 2016, 8(33):157-158.
[4] 许勇锋.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2016, 16(43):124, 128.
[5] 崔秀红.阿奇霉素在治疗急性肠炎中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 2016, 11(5):139-140.
[6] 朱梅芬.急性肠炎治疗中阿奇霉素合理应用的临床意义.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8(6):754-756.
[7] 付凤清.阿奇霉素治疗92例急性肠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36):88-89.
[8]龚南朝, 龚斌, 张兴平.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效果观察.中外医疗 , 2012, 31(8):97.
[9] 王静.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中国保健营养月刊 , 2012, 22(9):4000-4001.
[10] 尹炳岩.阿奇霉素在急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卫生产业,2012, 9(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