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8-04-09陈奥
陈奥
在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的危重疾病中,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和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1], 需要引起临床医师与患者的重视。目前, 可采取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进行治疗, 但效果不理想, 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对此, 还需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 为本病患者选择一种疗效更好且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方案。此次研究, 作者将以本院接诊于2014年8月~2017年5月4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为对象, 着重探讨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5月本院接诊的4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 患者均在入院后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 且伴有脑微出血症状。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24例。试验组男13例, 女11例;年龄48~83岁, 平均年龄(63.92±8.17)岁。对照组男14例, 女 10例;年龄49~83岁, 平均年龄(63.54±8.02)岁。两组都签署知情同意书, 耐受本研究所用药物, 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且有完善的病历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3]①发病时间<6 h;②近6个月内未发生过颅内出血;③头颅CT检查提示无低密度影;④有颈动脉系统卒中综合征;⑤血小板计数<100×109/L;⑥近3个月内未罹患脑梗死和其他出血倾向疾病;⑦未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⑧无昏迷现象。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 包括: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 吸氧(缓解缺氧症状), 应用甘露醇(减轻脑水肿), 应用瑞舒伐他汀(调整血脂), 予以降压药(维持血压稳定)。同时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咀嚼阿司匹林300 mg。试验组同时加用静脉溶栓疗法, 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 ml), 需于0.5 h之内滴注完毕。
1.4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于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后, 利用NIHSS评分[4]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越低, 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轻。此外, 通过NIHSS减分率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利用mRS评分[5]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值越低, 提示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越好。
1.5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NIHSS减分率>46%;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有效:NIHSS减分率18%~46%;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NIHSS减分率<18%;症状和体征均未改善;生活不能自理。显效与有效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NIHSS评分 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 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试验组NIHSS评分(9.03±1.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3±3.2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 治疗后,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试验组 24 28.11±4.39 9.03±1.41a对照组 24 28.14±4.42 17.63±3.27 t 0.0236 11.8312 P 0.9813 0.0000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2.3mRS评分 治疗3个月后, 试验组mRS评分为(0.81±0.19)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3±0.4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5.3945, P<0.05)。
3 讨论
临床上, 脑梗死属于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 患者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 病因为血栓作用使得机体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的情况, 进而引发脑局部缺血性坏死亦或者是软化等,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现阶段, 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在于改善脑部血供, 促进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症状缓解以及确保脑部氧供。脑微出血乃脑实质亚临床损害类疾病由微小血管病变所致, 且多数患者在发病后还会出现微量出血的情况[7]。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在所有的脑出血疾病当中,约有47%~80%合并有脑微出血症状;并且,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当中, 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几率为18%~65%, 而健康人发生脑微出血的几率则为4%~7%。
目前, 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治疗, 临床常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如:应用甘露醇、降糖药、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降压药与低分子肝素等药物, 但有报道称, 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 副作用大, 疗效不佳,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8-10]。而静脉溶栓则属于是一种比较现代化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手段, 能利用药物作用使患者阻塞的脑血管得到有效的改善, 并由此起到恢复脑部血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实现再灌注的作用。此外, 静脉溶栓还具备简单方便、安全无创以及疗效好等特点, 将之积极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中,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此次研究当中, 两组患者均进行了常规治疗, 同时对试验组辅以了静脉溶栓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 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 试验组NIHSS评分(9.03±1.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3±3.27)分(P<0.05)。治疗后,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3个月后, 试验组mRS评分为(0.81±0.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3±0.41)分(P<0.05)。
综上所述, 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常规药物治疗中积极应用静脉溶栓疗法, 可保障患者的预后效果, 促进神经功能改善。
[1] 刘秀君.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并脑微出血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5(8):75-76.
[2] 许黎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临床医学工程, 2015(10):1347-1348.
[3] 陈红涛.浅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当代医药论丛, 2015(6):289-290.
[4]冯俊强, 杨光, 张立志, 等.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3):146-147.
[5]徐碧玉, 纪盛章, 陈胜利, 等.利用SWI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静脉溶栓风险.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6, 32(3):343-345, 349.
[6] 林清原, 杨继党.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静脉溶栓治疗.实用医学杂志 , 2014(6):900-902.
[7]黄卫华, 林涛, 曾鑫, 等.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研究.海峡药学, 2015(5):148-149.
[8]邵丽, 王苗, 葛许华, 等.利用SWI探讨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风险.医学研究杂志, 2017, 46(10):174-178.
[9] 李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6):107-108.
[10] 黄姗姗.脑微出血灶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出血转化及预后相关.交通医学, 2017, 31(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