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2018-04-07周可铭
◎周可铭
不知不觉,本人在工读学校已经工作接近20个年头,近几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对近几年班上的学生的家庭状况通过家访、约谈、统计等方式,对工读学生家庭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归类,发现贫困家庭出现问题孩子、问题学生的几率更高,贫困也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无形的羁绊。
从历年所带班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工读学校学生以低收入贫困家庭居多,近几年因城市化发展下因拆迁征地补偿的原城中村村民子弟呈上涨趋势。
自我校创办以来,我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相对贫困的低收入家庭,只是在近几年,因城市化飞速发展,因征地补偿一夜暴富的城中村居民的子弟开始逐步增多。这些家庭虽然经济上是富起来了,但思想和文化是停滞落后的,他们只注重在物质上改善生活,而没有在思想文化层面上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精神领域也充实起来,忽略对自身及孩子的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养尊处优,滋生了不劳而获的观念,贪图享乐,没有人生理想或方向,再加上城中村的环境一向复杂,这些孩子误入歧途也在情理之中。换个角度去理解,这也家庭也属于贫困落后家庭,只是他们的贫困是存在于思想层面上的。
纵观中国工读教育的生源,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一直在工读学校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为。即使像我市这样相对比较富裕的大城市,也很难避免低收入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工读学校里集聚。此外,我校与省未成年人管教所合办的石井校区,该校区的学员(未成年犯)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可见贫困对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许多人的心里,或许总停留在《红灯记》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几十年前的社会写照中,也盼望着”寒门出贵子”的奇迹会发生。但在当前的形势下,贫穷给孩子们带来的更多是负面的影响。如心理上,贫穷家庭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会让孩子不自觉地产生心理上的匮乏感,出现自卑,自尊心扭曲等心理问题。
而在成长道路上,因为家庭贫困,贫困家庭孩子能获取到的教育资源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贫富差距,必然会造成所获得教育资源的差距。当下,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得到国家无偿为他们提供了基础教育,但与富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舞蹈,来提高孩子的举止修养;可以通过学习美术音乐,来熏陶孩子的审美情操;可以参加课外的辅导班提高班,来让孩子的学业得到巩固和提高;可以通过与某些教育机构合作和考试,进入教育资源更为优质、生源更加优秀的学府,这些穷孩子是难以得到的。
2017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北京市文科状元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这番话其实的确挑明了许多人不愿意正视的问题。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虽然在提高,而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却不断滑落,比如,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就在过去20年间从三成落至一成。
就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一些连基础教育都没办法顺利完成的问题孩子。从历年的学生入学家庭材料分析,我们的家长的职业登记可以了解到,我们学生的家长职业都是以专业文化要求不高的低收入职业为主,甚少会出现从事公务员、教师、医生、企业管理人员、白领等职业的家长。我们学校的家长,因为经济能力和自身文化素质上的限制,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是没意识、没时间、也没能力去关注和辅导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修养情操,更别提“和孩子共同成长”了。我们的学生往往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学习上就开始掉队、五六年级就因为弃学辍学而过早地混迹社会,以致沾染恶习,结交损友、沦为边缘的孩子,彻彻底底地在起跑线上摔倒。
在成长环境上,因为家庭贫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会参杂诸多不利的因素,桎梏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1.贫困家庭普遍存在隔代抚养问题
在工读学校,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早期教育缺失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学生出现行为习惯偏差的成因所在。隔代抚养是造成孩子早期教育缺失主要原因之一,而越是贫困的家庭,出现隔代抚养的几率就越高。在2011年,我通过对班上学生家庭进行摸查和家访,发现班上的20名学生中,有18人都有过隔代抚养的成长经历,而班上相对贫困的家庭,隔代抚养竟达到了100%。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其家长为了生计,以及由于自身受文化素质不高所致早教观念淡薄等原因,其孩子交由家里的老人抚养。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心理过早成人化”、与同龄人交际障碍、产生依赖心理、抗挫能力弱等问题,变相成为来自城市的“留守儿童”。据相关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率占未成年人犯罪70%,并呈上升趋势。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隔代抚养的问题的严重性,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的。
2.贫困家庭的家长文化层面偏低,对教育不够重视
在我们学校历年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中家长文化学历这一栏可以发现,我们的家长文化学历多以中学和小学文化为主体,文盲也不乏其中,大学或以上学历只是极少数的存在。在2010年以后,我们的家长从年龄结构上主要以70后的城市居民为主,这也说明了他们并不存在因社会或家庭环境的受制而读不起书,而是他们自身及家庭对教育学习不够重视而导致文化程度偏低,只能从事一些专业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是造成家庭贫困原因之一。在和家长的访谈间不难发现,他们本身对教育就不够重视,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举个的例子,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市里的普通公办初中,他们多是电脑派位的方式录取入学的,他们的孩子因为没有以特长生方式进入重点公办初中的,更没有来自需要与某些学习机构挂钩才能进入的,拥有优越教育资源及优秀生源的民办初中。这也说明我们学校的家长没为孩子的发展而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付出努力,在他们眼中,孩子的学习是学校和孩子自身的责任,于己无关。
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导致家庭贫困,对教育不重视,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以致他们的孩子又重复着他们的道路,让贫穷问题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其实,对于孩子教育问题,作为家长,是责无旁贷的。要解决贫困问题往下一代延续,首先要解决家长自身的观念改变,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通过学习去彻底摆脱贫困。
以上文字说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会成为心理健康、拥有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品学兼优的“好孩子”。随着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也在向两极分化,所以很难避免教育领域中出现所谓的马太效应,这也是我们最担心出现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把扶贫攻坚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目标,并提出了治贫先治愚的观点,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也应该深入扎实地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关注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工作。对存在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对潜在问题进行预防干预。
要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扶贫解困,并不能简单从经济上入手,在物质上提供帮助,改变孩子家长的思想观念,为贫困家庭孩子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这才能从根本上让这些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籍此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
1.对贫困家庭孩子的家长进行引导教育,明确作为家长所需履行的责任,阐明隔代抚养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借助社工或自愿者团体为他们在孩子抚养教育存在困难的实际困难给予协调帮助。
2.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能给予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倾注,让义务教育的范围和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经济上拮据,是很难获得更为丰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往往都是有偿的。如果义务教育能够无偿地为孩子提供基础教育以外的课外教育服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参加兴趣班、学习辅导班等。老子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从社会层面上去解决现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更重要的是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感受到大爱的存在,国家并没有因为他们出身贫困而放弃他们。
结束语:总之,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是不容忽略的,我们要坚定治贫先治愚的观点,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得到良好优质的教育,从他们这一代开始彻底地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