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2018-04-04王凤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刻板消极残疾人

王凤丽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是普通大众对某一群体的信念集合,这些信念往往是一些没有事实根据,不考虑个体差异而储存在人脑中的一种极度概括化的固定看法[1-2],其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认识某个社会群体的共有特征,进而影响人们对该群体的认知和行为[2-3]。自古至今,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受到他人的偏见、歧视,阻碍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些偏见与歧视与普通大众对残疾人所持的刻板印象息息相关[4-5]。由此可见,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对残疾人是否能以健全人的身份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全面地了解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从而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融合教育与残疾人刻板印象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分离式教育即把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分开受教育产生质疑,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不停地在为残疾学生能够尽早融入主流社会谋求新出路。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恰好是在教育公平、受教育均等、互相包容、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于1994年联合国在西班牙组织的“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上,通过《萨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6]。它主张普通学校需要为能适应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尽可能地让残疾儿童享受普通教育的学习机会,从而促使这些残疾学生回归主流,其核心在于保障教育公平的质量[7]。融合教育的理念蕴含着一种相对分离式教育更公平、更民主的思想,透露着人们对特殊教育公平化的迫切愿望[8]。

普通大众恰好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执行者,尤其是普校教师是融合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他们对残疾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融合教育的质量[7]。相关研究显示,残疾人刻板印象是存在的,这些固着的看法时刻干扰着普通大众对残疾学生的态度,即可能会给残疾学生带来不公正或过于关爱的待遇,进而对融合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此,展开对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是必要的,只有深入了解个体对残疾人的真实看法,才能进一步探究普通大众应该对残疾人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找出如何改善这些根深蒂固的印象的措施,从而确保融合教育的质量。

二、残疾人刻板印象的测量与发展

(一)残疾人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由新闻记者WalterLippman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1922)中提出的[9]。他认为刻板印象是“头脑中的图象(Picture in our heads)”,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文化上、语言上和思考方式上获得对其他群体的认知[9]。虽然刻板印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但对刻板印象的定义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其原因除了研究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来界定刻板印象的外,还受到王沛提出的心理动力学、社会文化、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四个刻板印象理论视角的影响。在刻板印象定义的影响下,残疾人刻板印象的概念目前也没有被明确提出,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常常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刻板印象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来定义残疾人刻板印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刻板印象的定义来从不同角理解残疾人刻板印象的概念。

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中最有代表性定义的是Katz和Braly,他们从社会的角度将刻板印象定义为“一种试图表征某类群体事实的固定概念”[10]。Brigham1971年从观察者的主观角度,通过研究种族刻板印象,提出“种族的刻板印象是观察者对某个种族群体的某种品质属性的概括”[10]。McCauley等人于1980年将刻板印象看做“一种阶层区别于其他阶层的特征概括。”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刻板印象可以作为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并可用来区分类别[10-11]。Kanahara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指出,对刻板印象的定义应该从信念和群体这两个属性出发,并人为刻板印象是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系列信念所组成的一种认知结构[13]。综上所述,研究者可将刻板印象总结为:关于某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二)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发展与测量。

1.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发展。对于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早在1940年,西方国家已经有少数研究者开始研究正常人对残疾人群体的看法和观点,这时的他们已经意识到在正常人眼里,残疾人存在着某种特殊性。Mussen和Barker以大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分别对正常人和残疾人进行人格特质的5级评定。评定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正常人的评定分数相对集中,而对残疾人的评定分数较分散,这表明他人对残疾人的态度明显区别于正常人[5]。随后,在弱势群体权利和反弱势群体歧视等运动的兴起下,在种族、性别等刻板印象的迅速发展的驱动下,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问题逐渐获得研究者的关注,残疾人刻板印象开始成为社会热点。

2.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直接测量。关于残疾人刻板印象的测量主要是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来展开的。与其他领域的刻板印象类似,早期的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直接测量来考察残疾人的外显刻板印象,主要利用的测量法有:自由联想法、Likert量表和语义差异量表法。

自由联想法是测量刻板印象最简单、最便于操作的方法。在测量中,主试直接告知被试需要描述的群体,并要求被试回答提到该群体时联想到的形容词,之后对收集到的形容词进行编码、小组讨论、专家评定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提炼出被试对目标群体刻板印象的典型特质[12]。该方法虽简单,不限制被试思维,但测量时被试对于要给出足够多的形容词有难度,且获取的内容较庞大杂乱,难以获取重要信息[10]。

李克特量表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来测量刻板印象的经典测量工具。该量表以较结构化的方式对刻板印象进行考察,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要求被试需要根据5等级或7等级的评定标准对给出的每一个特质词进行态度评定[11]。然而,李克特量表是单维的,研究者无法判断出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取向[11]。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的语义差异量表弥补了李克特量表的缺陷,研究者从形容词中挑选出合适的互为反义词的形容词对作为语义差异量表的选项,从而形成具有双维特征的量表[5]。语义差异量表虽然结构性更强,其信效度较好,也便于统计分析,但语义差异量表中的项目是由研究者确定的,这仍会限制被试的回答[12]。因此,研究者通常将自由联想法和语义差异量表的优势结合起来设计相应问卷,从而使问卷的信效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早期的残疾人刻板印象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利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探讨残疾人外显刻板印象是否存在,其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是Weinberg以大学生为被试的调查研究,Weinberg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被试对残疾人和正常人的评价存在明显的差别,Weinberg指出普通大众对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即残疾人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5]。随后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有研究者针对普校教师是否需要进行特殊教育培训这一问题,对培训过及未培训过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未培训过的教师较培训过的教师对残疾人持更消极的印象[14]。

3.残疾人刻板印象的间接测量。随着内隐刻板印象的大力发展,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残疾人外显刻板印象的强度不高,即使个体表面上不承认对残疾人存在歧视或偏见,但真正和残疾人接触时往往会无意识地表现出害怕、疏远,而直接测量法是无法测量这种自动化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11]。因此,研究者对于残疾人刻板印象的测量逐渐从外显层面转向了内隐层面。目前研究者主要利用内隐联想测量法(ImplicitAssociationTest,简称IAT)来考察残疾人的内隐刻板印象。

IAT是由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一种经典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15]。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来反应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以此来衡量个体的内隐认知[16]。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存在两种可能的关系,即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16]。所谓相容,是指这二者的联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者被试对这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关系[15-16]。当二者为相容关系时,其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一致,即能较快地进行自动化加工,反应速度相应较快,所用反应时较短;当二者为不相容关系时,其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不一致,而使被试产生认知冲突,此时需要更复杂的意识加工来完成分类任务,所以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则反应时相对较长[15]。普遍用于与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内隐自我概念等社会认知领域的测量,是一种十分敏感而有效的测量[17]。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残疾人外显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内隐刻板印象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残疾人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性。基于此,Nosek等人用网络版内隐联想测验对残疾人内隐刻板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试在相容关系任务中的反应时明显短于不相容任务,这表明被试更愿意把正常人与积极词联系起来,把残疾人与消极词联系起来,从而提出残疾人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18]。刘嘉秋在考察师范生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时,从内隐层面对被试进行施测,同样发现残疾人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且这种印象普遍是消极的,这表明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残疾人刻板印象都是存在的[5]。综上所述,不管从外显层面还是内隐层面来说,残疾人刻板印象都是存在的。

三、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特征

Fichten和Amsel利用形容词检核表法考察了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发现大学生对残疾人普遍持有消极的刻板印象[19]。此外,上述所提到的Weinberg利用问卷调查证实了残疾人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且这种刻板印象普遍含有消极特质[5]。这些研究表明,普通大众对残疾人普遍持有消极的刻板印象。而且,这种从外显层面显示出来的残疾人刻板印象的消极特点同样存在于内隐层面。在以残疾人为概念词反应项目的内隐联想测验中,当相容任务设置为残疾人与消极词相联系时,被试的反应时明显小于把相容任务设置为残疾人与积极词相联系时的反应时[20]。这表明被试在无意识层面上更愿意将残疾人和消极词联系在一起,即从内隐层面来看,被试对残疾人持有的刻板印象同样是消极的。但也有少数研究发现,残疾人积极刻板印象也同样存在,如,Nario-Redmond用自由联想法收集了普通大众对残疾人的特质词,通过整理和聚类分析发现,被试对残疾人持有积极的刻板印象[21]。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普通大众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所持的刻板印象是否存在差异。Abrams等采用直接测量法,以普通学校的正常儿童为被试,考察正常儿童对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结果发现,正常儿童对身体残疾与心理残疾的学生均持消极的刻板印象,且这种消极印象在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2]。Vaughn等采用IAT要求大学生对四种类型的残疾人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被试对这四种残疾人都呈现内隐联想测验效应,由此可见,残疾类别对残疾人刻板印象无明显影响[23]。刘嘉秋在考察师范生对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等类型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发现,在外显层面上这三类刻板印象均存在,且绝大多数是消极的,有少部分是积极的,但这三类刻板印象间存在差异;在内隐层面上这三类刻板印象都存在且均是消极的,而它们之间表现相似,无显著差异[5]。由此可见,已有研究对不同类别残疾人持有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一直存在分歧,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还需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影响

本文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对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存在性、测量方法以及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后,发现残疾人刻板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这种刻板印象普遍是消极的。这些偏激的态度不仅严重影响残疾人群的生活质量,如教育、就业、住房、婚姻以及人际交流等等,而且导致其自我价值感降低,无助感和挫折感提高,从而加剧其人际退缩和社会疏离倾向等心理行为障碍[24]。就如Sutherland指出,如果普通大众对残疾人持有愚笨的刻板印象,那么在这种影响下外界对残疾人的期望降低,残疾人获得与智力有关的刺激随之减少,久而久之残疾人在缺少外界学习机会的情况下表现得像一个正真愚笨的人[5]。Hastings等指出,教师对残疾学生普遍持有错误的看法,使得残疾学生产生自卑感,进而将学业上、生活上的失败归因于自身的不足[25]。此外,即便是积极的残疾人刻板印象仍会给残疾人带来负面影响,有研究指出普通大众对残疾人持积极印象,会让残疾人在面对问题时,常常认为这不是他们的错,逃避自己的责任[5]。由此可看出,对残疾人刻板印象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可能给残疾人带来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残疾人是我们后续的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保障融合教育能顺利、有质量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对残疾人刻板印象研究的展望

从选取的被试来看,已有的绝大多数研究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考察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并将获得的残疾人刻板印象作为普通大众的看法。以大学生群体代表大众群体,这未免有些牵强。研究者之后可以选取其他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避免以偏盖全的现象。如从融合教育的角度来看,普通学校的教师作为该理念的直接执行者,这个群体对残疾人是否持有刻板印象,其特征是什么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影响着融合教育是否能全面的实施。因此,研究者可考虑以普通教师为研究对象,来考察普校教师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

从测量方法来看,早期的残疾人刻板印象通常从外显层面来考察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可知,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着个体的自主意识,未能自动的、无意识的表达个体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开始利用内隐联想测量法从无意识层面考察个体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已在其他领域发现,内隐联想测量在施测过程中不能明确表达被试对某事物的刻板印象,而只是通过让被试完成某种分类任务来间接测量被试的态度。因此,有研究者指出这些间接测量只能评估概念间的联结的强度,而不能测量概念间的直接联系[26]。基于此,已有研究者开始利用Barnes-Holmes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工具——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RAP)来从关系层面考察刻板印象[27]。因此,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可结合IRAP来探究关系层面上的残疾人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1]贾磊,祝书荣,张常洁,等.外显与内隐刻板印象的分布式表征及其激活过程——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探索[J].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519-1533.

[2]张娟,程刚,王智,等.大学生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6):668-675.

[3]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4):672-675.

[4]陈光华,张治星.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与外显态度[J].中国特殊教育,2012(8):22-29.

[5]刘嘉秋.师范生对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王松惠,田海洋.教育公平:融合教育的理念及其实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5):138-141.

[7]周满生.关于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4(2):151-153.

[8]李拉.“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关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9]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心理科学,1999(4):342-345.

[10]连淑芬.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1]包蕾苹.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丽.大学生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Kanahara,S,Universify,N W.A review of the definitions ofstereotype and aproposal for aprogressional mode[J].Individual Difference Reserach,2006(5):306-321.

[14]Margalit,M,Mioduser,D,Al-Yagon,M,et al.Teachers’and peers’perceptionsofchildrenwithlearningdisorders:Consistency and change[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1997(3):225-238.

[15]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39-344.

[16]Schnabel,K,Asendorpf,J.B,Greenwald,AG.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V.measuring semantic aspects of trait self-concepts[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8):695-706.

[17]贾凤芹,冯成志.内隐联想测验“内隐形”的可控性研究[J].心理科学,2012(4):799-805.

[18]Nosek,B A,Smyth,F L,Hansen,J J,et al.Pervasiveness and correlates of implicit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s[J].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Psychology,2007(1):36-88.

[19]Fichten,C S,Amsel,R.Trait attribution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hysical disability:Circumplex analyse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6(5):410-427.

[20]Thomas,A,Vaughn,E D,Doyle,A,et al.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of attitudes towar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14(2):184-204.

[21]Nario-Redmond,M.R.Culturalstereotypesofdisabledand non-disabled men and women:Consensus for global category representations and diagnosticdomain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1(3):471-488.

[22]Abrams,D,Jackson,D,Stclaire,L.Social Identity and the Handicapping Functions of Stereotypes: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andicap[J].Human Relations,1990(11):1085-1098.

[23]Vaughn,ED,Thomas,A,Doyle,AL.TheMultipleDisabilit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a Multiple Administration IAT Measure.[J].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Bulletin,2011(4):223-235.

[24]徐钟庚,席贻莹,马婷,等.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模型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106-113.

[25]Hastings,R.P,Oakford,S.StudentTeachers'AttitudesTowards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1):87-94.

[26]刘伟.大学生对农民工、白领阶层的内隐态度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Barnes-Holmes,D,Barnes-Holmes,Y,Power,P,et al.Do you really know what you believe?Developing the 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IRAP)as a direct measure of implicitbeliefs[J].TheIrishPsychologist,2006(7):169-177.

猜你喜欢

刻板消极残疾人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让自己发光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