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价值及现实困境

2018-04-04余晓郭琴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儿童音乐

余晓 郭琴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研究表明,音乐教育能整合儿童多种感知觉,如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方位觉、空间觉等,以促进儿童认知、社会性、情绪等的发展。据此,涌现诸多研究,尝试将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以期探讨明晰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便应运而生。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将音乐学、心理学和医学融合,不仅延伸了音乐作为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之外的独特价值,亦能兼顾特殊儿童康复的需求。此外,音乐对特殊儿童有着独特的吸引力。Pronvost和Blackstock研究表明,即使是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自闭症儿童也会被音乐吸引;[1]Scott发现,在课堂中增加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够镇定多动症儿童的情绪,其中轻音乐功效很大;[2]Nordoff和Robbins认为,特殊儿童在音乐氛围中更容易进入无威胁状态,使得他们各方面的表现较非音乐环境更好。[3]儿童对音乐的天然喜好这一特质,也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石。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观点。主流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音乐治疗,其目的意义在于康复补偿;第二种观点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不同于音乐治疗,其落脚点在于挖掘培养儿童的音乐潜能,关注音乐本身的教育价值。

音乐治疗的目标是由儿童的内部需求所决定的,强调以音乐的活动作为手段来实现特殊儿童身心健康方面的调适、改善,而非音乐技巧、知识的提高。而音乐教育被认为与音乐技能的教与学、音乐知识以及对音乐本质的理解有关。简单来说,音乐教育关注点在于“音乐”,而非个体身心康复,其目标是往往是由外界(如教师)来决定。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有着更为复杂的性质,它是以音乐艺术作为教学内容,结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一般的或特别的课程设计、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设备等,使得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以此来帮助其身心康复,进而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尽管学界普遍认为,对于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关注音乐治疗的价值,其所达到的治疗功效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此类观点存在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狭义化的理解,即忽视了特殊儿童也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与全面参与音乐活动的需求。因此,音乐治疗不应取代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也不能取代音乐疗法。这两种方法是能够互补的,它们都有着“明显的音乐以及音乐目的”。对于特殊儿童,参与音乐活动意味着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相互交织和渗透。此外,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在音乐治疗室进行,而应超越空间的限制和割裂,给予儿童更多全面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一)有益于特殊儿童的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其审美功能已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共识。它以音乐的音响结构(包括音高、音强、音色、音长)、音乐音响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节奏与节拍、旋律与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与配器以及曲式结构)等为基本感知对象,建构个体内心的场景,使得人心灵在音乐中获得体验,从而实现生命质量的升华。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音乐用一种最普遍的语言,用一种特有的材料......以最大的明确性和真实性说出世界的内在本质,世界自在的本身,......把我们最内在的本质所有的一切动态都反映出来了.......”[4]可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自由的审美活动,从人的情感体验出发,最终以实现个体的自我关照和自我探索为追求。

音乐是全人类的,更是属于特殊儿童的。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与普通儿童的确存在诸多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以在音乐教育中对他们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其人格情操。因为音乐审美一定程度上饱含着人类的的天性、敏感、热情,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将美好的人文情怀付诸音乐之中,更能够关照特殊儿童的内心,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天性。同时,在音乐审美中,想象、联想、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活动占有重要位置,能够充分调动和提高特殊儿童的视听联觉能力等的发展,[5]从而更有效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二)有助于特殊儿童身心的康复补偿。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个体视、听、触和本体感觉等多种感觉能力发展,以及各种感觉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同时也提高他们多感觉动作的协调发展,用于肌肉力量、动作范围、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以及步态的训练等。[6]此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儿童情绪的良性发展。采用合适的音乐教育可以诱发特殊儿童内心的积极情感,引导特殊儿童参与到音乐律动、歌唱、或音乐游戏等多种宣泄式的音乐表现方式中来,减缓他们的精神压力,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其从消极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再者,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能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生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儿童能在这种集体活动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人的合作与相处的能力[7]。以自闭症儿童为例,自闭症儿童社会理解能力缺失,对于他们而言更容易接受个体与物的关系而非与人的关系,教师便可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提供乐器,通过他们的触摸探索演奏,建立起物我关系,教师进而可以把握教育时机,有目的地通过音乐交流与儿童建立关系,从而唤醒儿童,帮助儿童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特殊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音乐艺术特有的形式,通过特别设计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在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与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因此,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与身心康复存在深远的意义。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基础理论的缺失。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既具备特殊教育的特点,又蕴含音乐教育的性质,其内容十分丰富。但也给研究者带来了迷茫和误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到底应扎根于哪里?国内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导致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目标定位不清,在实践中出现分歧,主张康复治疗与主张掌握音乐技能知识之间纷争不断。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音乐体系主要有匈牙利的柯达伊教育体系、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等。这些理论都是根植于普通音乐教育背景之下,但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仍然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如近年来,关于奥尔夫音乐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奥尔夫音乐注重音乐的元素性和原本性的变现,通过声音、乐器演奏、律动以及音乐游戏使得音乐元素得到充分地展现,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音,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在这样一种多元化教育模式下,在满足特殊儿童的音乐需求,体验音乐趣味,展现其个性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而且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有很多教育理念值得深思,如“一切从儿童出发”“音乐知识手段,与人才是目的”“教学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等,这些思想在我们面对特殊儿童时显得尤为宝贵。正因为此,奥尔夫音乐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用很广泛。但尽管如此,特殊儿童的身心差异又有所不同,不可将国外的教育体系搬来应对,我们仍需要注意构建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在统一的教育中更要关注个别化差异,保证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有平等参与、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集综合性、复杂性于一体的学科,它涉及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背景,其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意义价值也不言而喻。但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因此发展缓慢,且长期处在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目前,国家教育部尚未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标准化。因宏观层面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缺失和教学方法、表演技法等微观实践层面因素的限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呈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较差的局面。在实践中,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重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轻特殊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和兴趣个性发展。理论研究也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宏观的、前沿的思想来指导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中“教”与“康”被割裂开来,医学、心理学、音乐学很难有机融合,这不仅与世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拉开了差距,更是不利于特殊儿童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力支撑了工业快速发展。2012年,江西省工业用水量58.72亿m3,支撑工业增加值5 854.6亿元。钢铁、冶金、火电等传统高用水行业发展较快,水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保障。水资源优势也有力地促进了晨鸣纸业、晶科能源、百事可乐等一批化工、造纸、食品、光伏等高用水产业在江西省布局或追加投资。

(三)师资的极度匮乏。师资力量是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优秀的特殊儿童音乐教师的缺乏也是导致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缓慢、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在现实倒逼的境遇下,不得不对特殊儿童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研究表明,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师资数量和质量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成为该领域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首要的问题即师生比严重失调,如北京市某盲人学校比例高达1:62.5。[8]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到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个体的需求复杂多样,因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施教的难度也大幅度增加,很难兼顾每一个儿童的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会影响到音乐教育的效果。此外,缺乏专门培养特殊儿童音乐教师的机构与机制,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师的资格审查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特殊儿童音乐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专业不对口、职业素养不过关等现象。以西安市为例,在特殊学校音乐教师的学历背景调查中,发现本科学历仅占到调查总数的13%左右,专业中主要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等。[9]就长远发展来说,应当考虑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专业,培养特殊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加快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尽快提升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起到康复补偿的作用,还唤起儿童巨大的潜能,培养其审美情趣,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发展。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却处于一个边缘地带,发展缓慢,甚至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而,未来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积极投入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之中,以期达成理论知识高度完善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的双重目标,为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PronovostW.Thespeechbehaviorandlanguage comprehension of autistic children[J].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1961(3):228-233.

[2]王静梅,钱靓,卢英俊.音乐对情绪影响的脑电机制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0(32):11-13.

[3]Nordoff P,Robbins C.Therapy in music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M].London:BarcelonaPublishers,1971:10-33.

[4]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04(6):23-29.

[5]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2006(4):214-217.

[6]王和平,杜晓新,曹静萍.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2004(2):81-85.

[7]张晓理,吴晓玲,郭海英.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家,2011(20):182-183.

[8]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9]刘艾红.西安市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儿童音乐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
留守儿童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六一儿童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