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家庭支持探析

2018-04-04张皓月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融合

张皓月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海南海口 571158)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1]。此外第二期提升计划鼓励提供多方面教育、康复服务,支持普通幼儿园和特殊教育机构增设幼儿园接收特殊需要幼儿,而让特殊需要儿童接受平等适合的教育是每位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普遍心声。根据2017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和家庭都参与到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机构为家庭提供咨询、指导,充分发展特殊需要儿童的潜力。《残疾人教育条例》还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2]。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可以减轻或者避免残疾儿童因远离家庭造成的心理和生理负担[3]。对此,学前融合教育不仅可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到普通教育的教育环境的基本需求,还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相应服务支持,其效果也直接关系后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需要学生的受教育情况。现行特殊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按照主动发起方,可分为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和交互融合。正向融合即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需要儿童;反向融合由特殊教育机构吸收普通幼儿入学;交互融合则通过双方建立的交流平台实现融合。在社会需求和政策驱动下,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学前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但目前,关于特殊儿童学前融合研究缺乏实证支持。

一、家庭支持的迫切需求

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家庭是连接这两种教育,推动融合的重要力量。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共同作用影响儿童的成长。

但从现实情况和理论研究来看,地方政策的缺失、幼儿园学位紧缺、家长轻视自身专业性,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了让本就不包含在义务教育范畴内的学前融合教育举步维艰,而未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儿童直接进入普通教育环境更是困难重重。

(一)相关政策缺失。政策是学前融合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正不断完善对特殊需要群体教育的保障,但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导致不同地区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存在较大差异,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得到的支持不同。就入学条件:2015年上海市年要求特教幼儿园、特教学校学前班,以及普教特教班对各类特殊需要幼儿进行免费教育。河南省要求2018年底特殊需要幼儿学前一年毛入学率在60%以上,保障了基本入学数量。北京到2020年要求每位特殊需要幼儿接受1—3年免费教育。很多省市都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推动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第一步——入学,也为家庭提供基本财政支持帮助幼儿“有学上”。但“上得好”,即特殊儿童是否能够在普通教室里接受适当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了忽略[4]。特殊需要儿童教育问题,家庭面临的最主要压力源是经济[5],与经济问题同样重要的家庭情感压力可能会导致家庭不稳定,却是常被人忽视的。各地政府不仅要“鼓励”提供各种资源,还要政策开路监管落实评价效果。

(二)学位紧缺。幼儿园是小学的过渡期,是义务教育的前一个阶段,也是融合教育的开端。相比普通幼儿家长面临选哪个更好的幼儿园,甚至排队等学位,特殊需要幼儿家长即使等到了学位,面对的也可能是拒收、退收。目前接纳特殊需要幼儿的普通幼儿园会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挑选,这样势必导致了一些中重度残障儿童没法入园。从普通教育教师角度,正向融合幼儿园中缺乏相应资源、设施设备,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消极态度源于他们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技能储备不足[6]。另一方面,即使特殊需要儿童留在了普通幼儿园,“漠视”“边缘化”,甚至“欺凌”仍是家长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正向融合既受社会舆论的制约又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推动者开始尝试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吸引普通儿童免费入园接受特殊教育中“个性化”教育——反融合。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急切盼望孩子能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但实际情境中由于保守观念的制约,正向融合的反对者维护不平等和隔离教育。此外正是由于反向融合立足特殊教育,特殊需要幼儿家庭的经济因素是特殊学校招生困难的重要因素[7],如此便制约了反融合的普及。

(三)家长轻视自身专业性。融合教育的参与者中的核心主要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其中主要照顾者对儿童的期待是融合教育产生的重要动力。家长对特殊需要儿童期待常偏离实际,如此他们便对儿童失望[8]。家庭成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技能学习掌握是保障融合教育顺利进行的有力基础,但家长很少愿意在课外时间,在家庭对孩子进行相关训练。目前家长们主要把学前融合教育开展寄期望于普通教育教师或者特教教师,自身未做好二者之间的协调沟通。其次,自身未积累幼儿家校沟通、友谊构建、课间活动等方面的基础技能。另外家庭中家长融合教育观念不一,前瞻性不够也是限制家长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阻碍。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逃避式推责更是所有幼儿园教师经常面对的大问题。

二、思考与建议

特殊需要儿童的幸福成长需要家庭支持,融合教育中家长不是旁观者,家长是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家庭在融合教育中尤为重要,其对学前儿童家庭的支持无疑是为义务教育阶段融合的提供有力保障。

家庭在融合教育的卷入度越高,越有利于其对融合教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推动融合教育在学前以及其他阶段的发展。“家庭出席”融合教育是推动政策保障幼儿入学,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参与”要求家长自身有专业积累,对发现、干预、教育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一定了解;为融合教育做“贡献”,每个特殊儿童家庭要与幼儿园教师、普通儿童家长与特殊儿童家长、特殊需要儿童家长间要沟通支持网,共同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

针对上述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中家庭面临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动态影响特殊需要幼儿融合教育效果,下面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家庭支持体系。

(一)政策指向结果。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仅高度重视学前融合教育中对家庭的支持,将其视为融合教育发展的基础必备条件,还要把颁布政策的重点放在结果考评上。教育行政部门对当地高校培养培训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进行系统培训,从而为二级家长培训提供资源。通过财政支持家庭、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提供优良师资保证教学质量,为融合教育师资解决编制、薪酬问题,为参与融合教育幼师提供补助和奖励。解决家庭中儿幼儿上学难的问题,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家庭减压。地方政府切合当地文化通过对特殊教育的科普宣传,营造推进融合教育的良好环境。建立地方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检测网络,由国家提供标准和指导,当地负责本地区建设、管理,并组织第三方从政策落实的开始以及各阶段进行评估。

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党及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直接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工程。目前,和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有所不同的是,社会大众的道德水平呈现急速下滑的趋势,腐败的社会风气与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继承与宣传地方优秀文化、强化广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是当下各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来说,长治市革命先辈英勇杀敌、艰苦奋斗的抗战过程中所构成的宝贵红色文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这对于提高学生个人道德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二)家长自身专业建设。对处于早期发育关键期的特殊需要幼儿而言,家庭是其成长过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自身专业性更是影响教育整体质量的核心因素。融合教育参与者的角色中,除了管理者,就是家长,第三名才是训练师[9]。首先,自身专业建设始于家庭对特殊需要儿童客观看待,既能看到现在儿童存在障碍及优势,也能看到未来儿童发展潜能,这些都直指阶段性和过程性融合教育效果评估,缺失了家长参与的教育评估必不完整。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教育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误解了融合教育,挫败了儿童学习积极性,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积极的态度会推进家庭支持的行动。政策支持下,家长通过培训和辅导,提升自身专业性。其次,家庭成员要在融合教育方面要达成共识,整合家庭资源,合理分工,系统连贯地帮助幼儿在课堂学习、校园生活、课间社交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到班级里。最后,家庭支持的参与者不仅局限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自身的社会网络也可以用于支持特殊需要幼儿的发展;家庭成员发挥效用的地点也不限于家庭里,学校、社区、所有孩子可能会去的地方都可以有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声音发表。

(三)搭建家长沟通平台。首先,家长是融合教育中与儿童最紧密的连接者,更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家长在融合中发挥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儿童学前融合顺利进行与否。学前融合教育首先要建立以家长——教师沟通为中心的沟通平台。对学前教育普通教师调查发现,学前教育最能接受的是某方面学习障碍和言语语言障碍,最不能接受的是行为问题,这与小学和中学教师观点类似[10]。相比普通儿童家长,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更关注孩子的行为[11]。教师和家长对特殊需要儿童能在问题行为方面达成共识,但若没有良好的沟通平台,政策保障和专业支撑分别独立,家长便无法通过教师间接及时地帮助幼儿,教师也无法实现与家长信息互动交流。

其次,融合幼儿园中要兼顾其他幼儿及其家长的沟通。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良好道德修养和个性品格的形成也有益处[12],而对融合教育的偏见和误解造成其他小朋友的抵触和忽视都可能导致特殊需要儿童“退学”。特殊需要幼儿家长的每次出现都能达到令周边同学、家长“喜悦与期待”的效果,大家对儿童的接纳、包容、理解必将显著提升。现实中正是家长重视自身在融合教育中应有沟通作用,才让幼儿园期间成功融合成为日后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的重要基石。

最后,特殊需要幼儿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通过安全、开放、高效的交流平台,让有相似经历的家长之间得到情感的支持,也受到案例的启发与激励。家长沟通形式可以是线上线下,线上及时交流、线下定期沟通,及时有效沟通是解决融合教育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委.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2017-07-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8184.htm,2017-02-01.

[3]雷江华.全纳教育之论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48-52.

[4]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4):1-7.

[5]黄晶晶,刘艳虹.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4):5-11.

[6]LeeFLM,TraceyD,BarkerK,etal.WhatPredicts Teachers'Acceptance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Kindergarten?[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4(14):60-70.

[7]陈云英.培智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调查与建议[J].教育研究,2007(11):67-71.

[8]Janus M,Lefort J,Cameron R,et al.Starting kindergarten:Transition issue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Revue canadienne de l'éducation,2007(6):628-648.

[9]RousB,MyersCT,StricklinSB.StrategiesforSupporting Transition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ofEarlyIntervention,2007(1):1-18.

[10]Lee F L M,Yeung A S,Tracey D,et al.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What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Matter.[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Education,2015(35):79-88.

[11]McintyreLL,EckertTL,FieseBH,etal.FamilyConcerns Surrounding Kindergarten Transition: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in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ournal,2010(4):259-263.

[12]刘艳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儿童发展状况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8):8-13.

猜你喜欢

家庭幼儿园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爱幼儿园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家庭“煮”夫
爱“上”幼儿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