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西药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胶原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2018-04-04付爱玲
李 哲,闫 冬,白 玉,付爱玲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呈硬、厚、萎缩样改变,病情进展缓慢,可累及内脏,发病年龄以35~45岁最多见[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肢端皮肤硬化,常自手、面开始,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肌无力、关节疼痛、腹胀便秘和呼吸困难等多器官受累症状[2]。该病患者出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脉沉细濡、腰酸软、皮肤硬化萎缩等症候,中医将其归属为脾肾阳虚证,其中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治疗手段,可通经脉、调气血、平衡阴阳,对于痹症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系统性硬皮病脾肾阳虚证,并分析其对血清免疫、胶原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和29例,平均年龄为(39.27±4.31)岁,平均病程为(5.30±1.27)年,发病部位:头面部23例、躯干部36例、四肢21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2例和18例,平均年龄为(40.10±4.07)岁,平均病程为(5.36±1.31)年,发病部位:头面部13例、躯干部16例、四肢11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和11例,平均年龄为(39.16±4.35)岁,平均病程为(5.29±1.25)年,发病部位:头面部10例、躯干部20例、四肢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病部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系统硬化病的诊断标准[3]:主要指标:近端硬皮,对称性手指及掌指或跖趾近端皮肤增厚、紧硬,不易提起。次要指标:①硬皮指,上述皮肤改变仅限于手指;②指端下凹性结疤或指垫变薄;③无原发性疾病而双下肺出现网状条索、结节、密度增加,亦可呈弥漫性点状或蜂窝状。并符合中医脾肾阳虚证候:①畏寒怕冷、四肢不温;②神疲乏力、面色白;③腰膝酸软、肢体水肿;④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1.3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①年龄在18~60岁,病程10年以下;②遵从医嘱,坚持完成相关疗程,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接受治疗前3个月未使用中西药物控制硬皮病和脾肾阳虚症状;④了解所涉及药物和操作的利弊,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排除以下情况:①假性、局限性硬皮病或其他严重皮肤性疾病者;②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或合并严重免疫性疾病者;③精神异常或有精神病史者;④妊娠、哺乳期或近期计划妊娠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给予口服青霉胺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54245,规格125 mg),开始剂量为250 mg/天,每日1次,服用1周后将剂量增加至650 mg,连续治疗6个月。并给予维生素E胶丸(哈尔滨集团制药总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3022321,规格100 mg),每日100 mg,每日两次,连续治疗6个月。
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针刺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和阳陵泉。操作方法:病人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脾俞、肾俞和足三里采取呼吸补法,其余用平补平泻针手法进行治疗,直刺1.5~3 cm,留针20 min,每日1次,均在11:00—15:00进行治疗,10日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10日再行下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灸法治疗采用艾条回旋法,治疗部位为患者皮损皮肤处,约距离患处3~5 cm,时间控制为患者皮肤潮红,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但不超过半小时,每日1次,均在11:00—15:00进行,10日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10日再行下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艾灸治疗时间与针刺时间错开,先安排患者接受针刺治疗。
1.6 观察指标
1.6.1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相关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包括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酸无力、舌苔薄白等4个主要症状,各症状的评分为0~3分,若评分越高,则该症状表现越严重,评定时间为治疗后6个月。
1.6.2临床疗效均于治疗后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评定标准对两组临床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变皮肤与脱落的毛发恢复正常或恢复>95%,且基本控制相关脏器系统病变;显效:主要症状消失,病变皮肤变软,且病变皮肤、功能障碍、色素沉着等改善70%~9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病变皮肤有所软化,且病变皮肤、功能障碍、色素沉着等改善30%及以上且未达70%;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病变皮肤、功能障碍、色素沉着等改善未达3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评定时间为治疗后6个月。
1.6.3免疫、胶原代谢相关指标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进行测定,计算CD4+/CD8+;采集两组患者血样3 mL,使用ELISA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MP-2)指标水平,测定时间为治疗后6个月。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酸无力、舌苔薄白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酸无力、舌苔薄白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CD8+指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胶原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CTGF、MMP-1、TMP-1、TMP-2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CTGF、TMP-1、TMP-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MMP-1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胶原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系统性硬皮病是皮肤及内脏结缔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增生引起的一组疾病,常由面部和上肢远端开始发病,呈对称性分布,逐渐向近端和全身发展[6]。其病因不甚明确,发病机制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和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等诸多因素[7]。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再加持久的慢性感染而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8]。大部分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以雷诺现象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双手麻木、关节痛和不规则发热等,随着病情进展可累计肺、心、肾等重要器官,继而出现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和肾危象等病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9]。目前西医针对该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免疫抑制和调节、抗纤维化等治疗,主要使用青霉胺抑制免疫反应和维生素E活化血管,但治疗周期长,且病情缠绵难愈,容易复发[10]。
中医根据系统性硬皮病肢端不温、麻木,皮肤紧而硬的临床特点将其归属为“皮痹”“肌痹”等范畴,《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素问·五脏生成》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认为其病位在皮,涉及脾、肾等脏腑[11]。外因为外邪侵袭,内因则是脏腑失调、痰阻;病机为筋脉痹阻、皮肤失养。中医根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症候特点将本证分为脾肾阳虚、外邪痹阻、气血亏虚和痰阻血瘀4种,其中脾肾阳虚最为显著,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脾肾功能失调;标实是寒、湿、热、痰、瘀等[12]。该症患者脾阳虚弱,损及肾阳,阴寒内生,寒凝痹阻,发为皮痹,治疗宜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驱寒通络为法则。中医古籍中有不少关于痹症的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是对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人体相关穴位进行适当刺激,从而起到激发经气、鼓舞正气、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协调阴阳的作用[13]。本研究观察了针灸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酸无力、舌苔薄白症状积分均有显著降低,观察组的各项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针灸联合西医治疗系统性硬皮病脾肾阳虚证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脾肾阳虚的主要中医症候。这是由于本研究针刺取穴脾俞和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俞可健脾利湿、补中益气,肾俞可温阳补肾、扶正培元,足三里可燥化脾湿、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大椎可益气壮阳、活血通络,曲池可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合谷可宽中理气、清热解表,阳陵泉可通上达下、降浊除湿。加之艾灸皮损部位,可补火助阳、温经散寒、扶正固托[14]。诸法合用共奏扶正培元、补气回阳、健脾利湿、温肾固精、疏筋通络和清热利湿之效,从而改善脾肾阳虚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此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血清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提示该病的发生与免疫紊乱有很大联系;且该病患者的皮肤及内脏中成纤维细胞产生过量的胶原,异常的胶质代谢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15]。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CD8+指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CTGF、TMP-1、TMP-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MMP-1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这说明针灸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可有效改善失衡的免疫系统和调节异常的胶质代谢,促进皮肤组织的恢复。总之,本次创新在于针灸联合西医治疗,标本兼治,改善脾肾阳虚的中医症候和系统性硬皮病异常的皮肤状况,且研究侧重于血清免疫、胶原代谢相关因子指标,切入点新颖,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会军,刘维,吴沅皞,等.针灸治疗硬皮病的临床方案探析[J].中国针灸,2016,36(9):1005-1008.
[2]邢泽宇,李芸,孙秋宁,等.系统性硬皮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41(4):217-220.
[3]Bassett LW,Blocka KL,Furst DE,et al.Skeletal findings in 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ma)[J].AJR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1981,136(6):1121-1126.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1-272.
[6]陈卫,杨蓉娅.硬皮病的治疗现状与展望[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5,8(5):367-370.
[7]刘心娟,高娜,李梦涛,等.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17平衡关系的变化[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6,20(3):148-153.
[8]濮伟霖,郭士成,王久存,等.系统性硬化症遗传学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7,38(1):30-36.
[9]毛笑非,孙秋宁.系统性硬化症90例生活质量的评估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44):3471-3474.
[10] 曾洲平,黎超伟,苏春志,等.补肺清淤颗粒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152-153.
[11] 秦松林,李绍林,张晓娜,等.从伏邪学说探讨硬皮病的治疗思路[J].环球中医药,2017,10(7):732-734.
[12] 陶茂灿,贺倩倩,孙丹,等.阳和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6):445-450.
[13] 姜颖娟,付蓉,李元文,等.李元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7,10(2):218-220.
[14] 张晓岑,段行武.中医治疗硬皮病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3):191-193.
[15] 赵云,李建勤,黄长征,等.细胞因子与硬皮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