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IL-6、IL-8、TNF-α的影响*

2018-04-04孙秀业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醒脑针刺神经功能

孙秀业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实质的缺血性坏死,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且病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其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141.8/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为(1.3~1.7)∶1。现代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根据2010年中国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血管病组提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予以诊治,溶栓方法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其目的在于恢复病变组织的血流以及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血供,但因其存在严格的窗口期,在临床的应用中仍受到一定的限制[2]。研究表明应尽早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急性脑梗死中医又称其为“中风”“卒中”“脑卒中”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但归纳总结为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虚(阴虚、血虚)、瘀(血瘀)、气(气逆、气滞)六端,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3]。中医针对中风主要以针灸为主,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切实地体现针药结合的治疗理念。笔者采用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65.23±4.6)岁,病程(2.8±1.2)年;对照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64.17±4.9)岁,病程(2.6±1.7)年。两组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症状为急性起病,发病在14天以内,经CT扫描或MRI显示有缺血性低密度影,有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且缺血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在24 h内有持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5分;症状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眩晕,甚至昏迷、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偏瘫、偏身感觉减退、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②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临床主症为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兼有饮水发呛,共济失调;③血压、血糖等控制良好;④对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治疗方案所涉及的药物不过敏;⑤本临床实验由我院伦理委员会予以批准审核,所有患者均具有知情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脑出血患者;②伴有严重出血性患者;③颅内肿瘤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⑤1个月内接受过抗凝治疗的患者;⑥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⑦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病变者;⑧病史资料收集不完善者;⑨不愿参加实验研究或伴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颅内压、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部水肿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针对存在其他系统感染患者予以积极抗炎治疗。

对照组予以依那普利(规格:每片10 mg,生产批号:20150602,潍坊市仁康药业有限公司)10 mg口服,每日两次,20%甘露醇注射液(规格:250 mL:50 g/瓶,生产批号:20150515,潍坊市仁康药业有限公司),抗炎药物主要包括头孢拉定胶囊(规格:每粒0.25 g,生产批号:20150603,随州市神威药业有限公司)。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治疗,针刺选用毫针(规格:0.20 mm×4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选取穴位有地仓、颊车、下关、足三里、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具体操作过程:进行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其中地仓、颊车、下关穴采取提插泻法,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及顶颞后斜线采取捻转泻法,足三里穴采取提插补法,以上诸穴得气后行针3 min,留针30 min。醒脑开窍汤为本科室经验用方,组成为黄芪60 g,当归尾25 g,赤芍20 g,地龙15 g,川芎20 g,石菖蒲15 g,上方煎水300 mL,100 mL日3次温服。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5.1疗效评价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中关于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头痛眩晕等主要症状基本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90%;显著进步:头痛眩晕等主要症状明显恢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50%;进步:头痛眩晕等主要症状部分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20%;无效:头痛眩晕等主要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20%以下。记录并分析总有效率。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2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定。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记载,轻度缺损0~15分;中度缺损16~30分;重度缺损31~45分。

1.5.3血清指标采集治疗前后,次日清晨8时进行空腹静脉血采集,取血大约5 mL,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清IL-6、IL-8水平的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具体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执行,研究中应用试剂盒由北京百奥莱博有限公司提供。

1.5.4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针刺部位不适感以及头疼等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经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降低显著(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安全性评价

对照组发生2例部位轻度头疼,1例严重呕吐影响进食患者,2例轻度恶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70%(5/34);治疗组出现1例患者针刺部位产生不适感,1例轻度头疼,1例轻度恶心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82%(3/34)。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出者,症状均未经特殊处置自行缓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为首要的发病原因[7]。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IL-6是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炎症机制及独立损害因子,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在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测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物。IL-8是由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的早期炎症因子,在脑梗死急性期IL-8持续升高,亦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病理情况下TNF-α会产生神经毒素,加重脑梗死的损伤程度,TNF-α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检测血清IL-6、IL-8和TNF-α对于判断病情变化尤为重要[8]。现代临床认为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抗凝治疗,抑制血栓再形成,其次尽量在短时间内恢复侧支循环的血液供应量,挽救缺血半暗带的功能以及设法促进脑组织尽快建立新的侧支循环,保留病损脑组织的功能[9]。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迅速恢复脑血流量,具体包括采取溶栓、抗凝、减轻脑水肿、扩血管等方法,目的在于减轻脑组织损伤,以及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再次损伤,但通过多年临床的经验总结,单纯依靠西医治疗,临床治疗效果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因神经损伤造成其支配的肢体出现偏瘫,久而久之,导致病侧肌肉功能减弱或消失,形成废用性萎缩,中医学针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采用针药并举的方法作用明显。因此,在临床中采取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的诊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0]。中医学将急性脑梗死归属于卒中类疾病,其病因主要责之于风、火、痰、虚、瘀等方面,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多属于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心、脑,与肝、肾关系密切,因此根据经络理论体系当中“经络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可知,本病主与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以及任督脉的联系尤为密切[11]。

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于体表的腧穴,以起到舒筋活络、温经散寒、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临床治疗中风主要通过针刺腧穴,刺激脑皮质运动中枢,以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损伤部位的血液供应,可极大降低致残率[12]。正如《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络,针刺该经腧穴,可疏通气血通利关节,故选取地仓、颊车、下关、足三里进行针刺。方中地仓穴具有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的功用,主要用于治疗口歪、流涎、眼睑瞤动等症状[13];颊车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等;下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牙关紧闭、张嘴困难等[14];足三里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主要治疗下肢不遂、下肢痿痹等症状[15]。头部针刺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起到针刺大脑周围神经干的作用,可帮助患侧肢体恢复协调功能。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主要针对病变对侧肢体和躯干瘫痪及感觉障碍;顶旁1线,顶旁2线主要用于治疗瘫痪、麻木、疼痛等临床表现。中药汤剂具有吸收快、奏效迅速,且药效持久、可随症加减的特点,临床应用比较为广泛[16]。本次临床实验治疗所采用的醒脑开窍汤,其药物组成主要包括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石菖蒲。方中黄芪功效为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现代药理研究对黄芪的作用总结大致有提高造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免疫系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肌缺血、脑梗死[17]。当归具有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当归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抗脑缺血作用,可促进血液流速、改善贫血、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脑缺血损伤的保护等多种功效,因此当归的应用对于急性脑梗死后侧枝循环的建立和血管新生具有重大意义[18]。赤芍、地龙、川芎、当归及黄芪的配伍出自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之功效,现代医学表明本方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预防急性脑损伤的作用,能显著降低脑组织水肿情况,还可预防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脑损伤[19]。石菖蒲可醒脑开窍、豁痰除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兴奋中枢系统的同时亦可抑制中枢系统,共同发挥镇静安神与醒脑开窍的作用,对脑组织及神经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20]。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IL-6、IL-8、TNF-α水平,缓解或消除因IL-6及IL-8水平升高导致的脑组织局部炎症。本法统筹兼顾,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学改变及神经功能缺损达到 “标本同治”的治疗目的,同时亦实现“针药并举”的临床治疗手段,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4):67-73.

[2]罗建宁.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0):1546-1547.

[3]Donnan GA,Baron JC.Penumbral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trials of acute stroke therapy[J].Lancet Neurol,2009,8(3):261-269.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1(2):56-57.

[6]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62-64.

[7]吴永贵.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8]刘红星,赵亚男,冯家云.针刺治疗脑梗塞急性期4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923-924.

[9]倪浩斌,张萃艺,王华政.化痰通络法联合针灸醒脑开窍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4):707-708.

[10] 蒙树煜,程守强,张辉,等.“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5):306-308.

[11] 何娜,朱春雷,何欣.针刺治疗脑梗死对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当代医学,2012,21(9):47-48.

[12] 阚保红.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3] 黄煌.黄芪[J].中国社区医师,2002,18(13):34-35

[14] 路绪文,刘晋华,陈静然.黄芪与心脑血管疾病[J].药学实践杂志,2002(1):3.

[15] 肖顺琼,阳正国,邓杰强,等.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319-1321.

[16] 蒙兰青,廖维靖,杨万同,等.当归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84-86.

[17] 徐宗.针刺治疗脑血管意外50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0(1):14.

[18] 李希新,刘培禄.当代内科难治病中医治疗[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7:102-104.

[19]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56-258.

[20] 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477-480.

猜你喜欢

醒脑针刺神经功能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清明的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通络醒脑泡腾片经Nampt/SIRT1/FOXO3途径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
漫画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