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思想”,建构“本真体育”
2018-04-03赵骥彤
赵骥彤
当下小学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非本真”元素,诸如体育的竞技化倾向、知识化倾向、成人化倾向、统一化倾向、多媒体化倾向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变革体育教学观念,纠正自我的非本真教学行为。因此,立足生本思想,建构本真体育是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所谓“本”,是指根本、本质、本源、中心等,体育的本就是“体育味”。所谓“真”,即是自然的、固有的,与“假”“伪”相对,体育的“真”就是“儿童味”。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本真体育既不是“拷贝”,也不是“格式化”,而是一种扬弃。只有在不断的扬弃中,体育教学才能回归本真。
一、从体育学科出发,展现学科本质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体育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一些“迷人景观”,诸如丰富多样的情境、百家争鸣的交流、花样百出的创新、百般呵护的评价等。凡此种种,让课堂很活跃,体育课异化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甚至“文学课”,但体现体育学科本质特性的东西——“体育味”,却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流失,这不能不说是体育教学的本质性遗忘。那么,体育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是体育运动技能。某种意义上,没有身体练习和一定的负荷运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真正的体育,身体练习是手段,运动技术是媒介,承受负荷是过程。
例如:“耐久跑”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发展学生保持高速奔跑能力以及学会合理分配体力”上。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起跑、途中跑以及最后冲刺跑发展学生下肢力量,提升学生跑的技能、体能。由于单一的“耐久跑”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因此教师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来回跑、蛇形跑、绕8字形跑等,也可以将跑融入游戏之中,如“校园寻宝”“携手向前”“你搬过来我运过去”等。学生不仅形成了科学的健康观念,而且培养了自我的意志品质。不难看出,从体育学科的本质出发,尽管教学形式可以變换,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苦中之乐”,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体育学习观。
二、从学生主体出发,突出自主学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体能状态,根据学生具体学情展开教学。要力避机械、枯燥的讲解,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领学生自主学练。教师要从那种为了好看、目的性不强的无效讨论、虚假赞扬中走出来,努力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时,尽管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双手掷实心球的练习,也组织了学生进行纠错、评价,但学生在“推球出手”的过程中,出手角度不是明显偏高就是明显偏低。显然,这样的动作仅仅依靠语言提示是无法改变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练,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前上方的45°参照物。在自主学练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对准自己所选的参照点掷球出手就行。为此,学生还总结了“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口诀:“出手角度要适中(45°左右),快速挥臂很重要,协调用力是关键。”可见,依靠自主学练,形成“肌肉记忆”,才能有效发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
三、从教师引导出发,完善课程建设
在一些教师的体育课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学缺乏计划性,学生的“自主”演化为“自流”,异化为“自由”。有时,教师甚至迎合学生,改变教学内容。看上去,教师“让学于生”,体现教学的生成性。其实,这样教学往往是由于教师没有进行完整的体育课程设计。
例如:教学五年级的“短跑起跑”时,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两圈,然后讲解“短跑起跑”的动作要领,接着让学生进行短跑接力赛。显然,这样的短跑课程教学是不完整的课程教学,教师的引领作用严重缺位。笔者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活动关节,而且让学生展开针对性拉伸——小腿跟腱、股前和后肌群,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展开“五点式”专项活动——弓箭步走、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跨步跳,然后教学短跑起跑后的加速跑。整个过程,一方面遵循学生的学习顺序,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展现了完整的体育课程教学,达到了“知行合一”的体育学习之境。
基于“生本教育”思想,体育教学是蕴含生命之真、生命之美的活动。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形成了“文明精神,野蛮身体”(毛泽东语)的教育功用。“本真体育”教学应当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这需要教师以一种不偏、不躁、不炫心态来躬耕实践,这种心态源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真切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