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语“同声传译”的探究与思考

2018-04-03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聋生

王 东

(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 云南曲靖 655000)

手语“同声传译”的探究与思考

王 东

(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 云南曲靖 655000)

聋人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手语无疑是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有效进行日常沟通最重要的工具;而在聋人的手语交流沟通中,手语同声传译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聋人语言教学和手语研究的实践,从翻译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就手语同声传译的概念、使用和研究现状作了阐述,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手语同声传译的因素,进而就如何做好手语同声传译提出四点建议。

手语;同声传译;思考;建议

手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和特殊的交流工具,其存在的历史由来已久;就大多数聋人而言,主要依靠视觉来实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信息交流,可谓是须臾也离不开手语[1]。在以手语为工具,实现与聋人有效沟通的过程中,手语翻译应运而生、不可或缺,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手语符号与语音(或文字)符号的“同声”传译从而确保信息的同步传递,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一、手语同声传译概念

对于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从事外语和外事工作的人士十分熟悉;即便是普通人,对同声传译也并不陌生,关注新闻的人常常会看到联合国大会发言、重大国际会议以及诸如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同声传译的方式同步用多种外语进行发布的。在学术届,林庆扬等(2006)把同声传译定义为同步口译,即“译员的翻译与发言人的讲话几乎同时进行”[2]。有的学者又将其定义为“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3]。同声传译作为一种高效的翻译方式,其最大特点就在于效率高,即不会影响或者打断发言人的思路,也有利于听众对发言人话语内容作整体和连贯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同传成为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翻译方式,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3]。

至于手语同声传译,有学者视之为手语翻译中的同步传译,亦即“手语翻译员一边听讲话人发言一边同步地打手语,或者一边看手语一边同步地把手语里的信息口述出来”[4]。虽然手语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聋人群体,但对于手语同声传译这个术语,聋教育界和手语研究领域讨论却不多。然而,对于经常从事手语翻译、为聋人搭建有效沟通载体和桥梁的聋教育工作者,事实上很多时候常常就从事着口语到手语或者是手语到口语甚至是书面语到手语的“同步传译”工作。于此层面和角度而言,手语同声传译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很多时候就是聋校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在聋教育领域及相关媒体中,曾有学者以“手语同传”为主题,就上海世博会手语同传[5]和北京奥运会手语同步传译[6]以及聋校学生在教师手语“同声传译”帮助下看电影[7]等多个案例进行过报道和探讨。然而,相对于学术界对外语领域诸如英汉同声传译等学科的研究,目前对手语同声传译的研究还缺乏相对科学准确和统一规范的学术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术界对聋人沟通和手语研究,特别是手译翻译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研究还不深、参与专家还不多,学术影响力也较小。据笔者看来,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聋人交流的场合就有翻译,就有手语符号与语言符号(语音或文字)的转换。从聋校国旗下讲话教师为聋生进行同步翻译到大型表演或重大活动现场的手语翻译,以及诸如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众多电视栏目的手语新闻播报,甚至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追悼会上出现的冒牌手语翻译,亦或日常生活中为法庭出庭、医院就医聋人提供的手语翻译服务等,这诸多的场合无一不涉及到手语同声传译。

众所周知,手语翻译已经于2007年1月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为一种新职业,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及聋健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化,聋人越来越积极和广泛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以手语为载体进行手语翻译的情况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开展和加强手语翻译的探索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由于正式场合下的手语翻译多是同步传译”[4],因此对手语同声传译进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手语同声传译的现状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54万[8]。如何以人为本,如何让听障人群平等地参与社会,借助手语工具并通过手语同声传译这个载体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极为迫切。

然而就手语同声传译的应用现状而言,一方面需求量大,而另一方面却是效果不甚理想。随着无障碍沟通理念的深入推广,央视和很多省级及市、县地方电视台,均开办了手语新闻栏目,许多重大活动以及涉及聋人切身利益的日常事务,也不同程度地提供了手语翻译服务;可以说,有聋人的场合,就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手语同声传译;手语同声传译已经成为聋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对外联谊等重要的载体,在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聋人接收手语同声传译的信息效率却不高、效果不佳,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以手语新闻直播为例,据刘艳虹等(2013)研究发现:大约有90%以上的聋生和成年聋人看过电视台的手语新闻,但能看懂的不到10%,27.0%的聋生和44.9%的成年聋人基本看不懂手语新闻[9],相当一部分聋人只能获得一些模糊的信息片断。因而,聋人对日常所见的手语新闻播报认可度很低。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看教师国旗下讲话手语同步播报的效果分析来看,六年级以下的学生几乎只能边看边猜,对讲话内容中涉及到发生在校内的事情或许还有初步的了解,对有关国家大事的内容几乎根本看不懂,总体信息获取率不足10%。这样的情况,对于初中和高中部聋生来说,也存在着大致相同的现状。从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有关班级规定、中学生守则和安全细则的情况来看,如果教师只通过一次所谓标准和完整的手语同传(书面语转化为手语),仅有不到13%的学生能有所理解,即便是通过多次反复的中国手语与地方手语、自然手势的混合讲解,信息的平均获取率也不足50%,准确率不到30%。信息获取率低和理解效果差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聋人对手语同声传译评价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制约手语同声传译发展的关键问题。

就手语同声传译学术研究层面而言,王继红、肖晓燕、张宁生、国华、孟繁玲等[10][11][12]曾对手语翻译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但是具体涉及手语同声传译的专题研究并不多。总体上看,国外手语翻译(包括同声传译)的研究相对要多一些、深入一些,翻译界和手语界的沟通交流渠道畅通,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也十分丰富。就国内的研究情况而言,手语翻译研究刚刚起步,尚处初始阶段,研究成果还不多。“手语翻译研究还游离在翻译研究之外,手语界和翻译界互不了解、很少交流”[10]。手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手语表达和翻译的过程很难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和传递,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手语翻译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从手语翻译人才培养专门机构的设立来看,基础还相对薄弱;国内“系统性的手语翻译教科书也还很少”[4],仅有南京特院、中州大学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设立手语翻译专业。

三、影响手语同声传译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译者对聋人语言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从事手语同声传译的译者大多是聋校教师,这些教师手语熟练,对聋校教学较为精通;然而对聋人语言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语言习得与理解,包括对手语的习得以及聋人手语内在的语言学规律并不十分熟悉,很多教师仅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臆断聋人对手语和书面语等语言符号的理解,而对聋人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言语生成、语用心得、语言理解与语义习得等内在机制并不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译者在进行手语传译时往往主观地按照听人的习惯来输出手语信息,在手势标准、手语表达策略的选择与把握上,唯中国手语和汉语语法表达规则至上,忽视了聋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语言所具有的特殊性(包括手语理解的特殊性)以及聋人群体中极大的个体差异性(高年级聋生与低年级聋生的差异、受过学校教育聋人与聋人文盲的差异、在校聋生与成年聋人的差异等)。这些因素加之手语同声传译的特定场合要求,比如从两会手语同步播报到聋校国旗下讲话手语同步翻译,翻译者往往为了追求所谓手语表述形式和过程的完美,常常是从头到尾直接以中国手语为工具,通过手势汉语的方式进行传译,所传译的内容严格按照汉语语法进行,忽略了聋人的思维和认知以及手语理解与表达的习惯等特点,如此情况下的手语传译,只不过是用手势符号代替了汉语语音符号而已;类似汉式英语(chinglish),犹如把英语单词按照汉语语法组合成所谓的句子,从样子上看是英语,实则是根本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畸形英语。如此状况下聋人所获得的手语输入信息与聋人本来的、固有的手语理解模式有较大差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手语同声传译的效果。

(二)手语作为信息传递工具所固有的自然局限性。手语作为一种信息符号体系,与人类语言一般符号体系中的语音和文字不一样,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表述上的不确定性与语义上的不精确性,导致了手语使用者在信息传递上可能出现表达困难以及信息完整性缺失、准确性部分失真等问题。尤其因为手语主要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比划来传递信息,加之手语词汇量有限(中国手语收录词汇5586个)[13],与词汇无限丰富的汉语、英语相比,其信息的表达与承载功能十分有限。在手语翻译过程中,手势很难做到与汉语词汇的一一对应,借用和混用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聋人作为手语翻译的受众,其是否能与译者具有共同的语境感知,是否具备翻译内容所涉及事物的认识基础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聋人对所借用词汇和句子理解的效果;很多健听人认为一些只要“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理解甚至是十分具体直观的信息,不少聋人亦未必能准确理解。作为手语受众的聋人因受认知、背景知识、自身修养的制约,很多话看起是“从未听过”,很多手语词汇看起来似曾相识,但组合形成的语句却是“新句子”,似乎从来就没有见过,理解有难度,甚至需要反复解释。加之手语对抽象的内容难于表达,表达方式也不像书面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使看手语的人不能准确把握表达者所要传递的信息。此外,毕竟聋人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是所有主流信息都有与之对应的手语资源,加之社会交往经验相对匮乏,因而对于生活在以健听人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中,聋人要通过看手语来获取信息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即便是面对有限的手语词汇,聋人、教师包括手语翻译等手语使用者在手语的掌握与使用上也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统一性;正如刘艳虹等(2013)指出,我国手语使用的类别有本地手语、中国手语以及两种手语并用三种情况;手语不一致的现象较为普遍;77.3%的教师认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特殊学校的教师之间使用的手语“有些差异”或“差异明显”;约80%的聋生和90%的成年聋人在与其他聋人交谈时“偶尔遇到”或“经常遇到”手语动作不一样的情况;约80%的聋校师生认为,彼此之间使用的手语不同已影响到日常交流和教与学的效果[9]。由此可知,一方面手语词汇有限,而另一方面手语不统一、手势混用所导致的信息传递困难均对手语同声传译的完整性、准确性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

(三)部分聋人作为信息受众其语言和信息理解能力发展的固有不足。手语同声传译作为听人与聋人沟通的重要载体,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既取决于传译者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聋人自身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以及对手语信息的解码和理解能力。因为从信息受众的角度看,聋人群体间和个体间的差异相对于听人来说,要大得多。大部分听觉障碍学生从小丧失了接受语言的有效途径,他们主要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靠课本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他们不仅词汇数量少,而且对词义的理解缺乏准确性;这种理解上的困难不仅体现在对抽象词汇的掌握,就是一些常用词语的意思也经常不能正确理解。就如低年级已学过“故事”一词,可当见到“事故”这个词时,虽然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都认识,但一些聋生仍无法正确理解其意思。一些聋生把“格外”理解为“方格的外边”,把“眺望”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一边逃跑一边看”,问及“一眼望去”是什么意思?有聋生竟然用手势演示为“闭上一只眼看向前方,同时打着‘看’的手势并指向前方”,把“一眼望去”理解为一只眼睛向前方看去。对于句子的理解则更为困难。又如,笔者曾让学生看句子“张玲和姐姐去公园里玩,她们在湖边看金鱼,张玲不小心把围巾掉在水里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语演示句子的意思。有50%以上的学生直接演示为“张玲掉在水里了”,还有近35%的学生竟然演示为“张玲和姐姐抢围巾玩,姐姐不小心把张玲碰了掉到水里”,只有2个学生勉强演示出“围巾掉在水里”的意思[14]。可以说,在语言理解中听障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尽管聋教育的发展史已有两百多年,但聋人语言能力的发展却并非令人满意。国内有专家指出:“大致来说,聋生的学业成就,平均要比同龄的普通儿童低三到四个年级不等;18岁的聋生可能仅具有四至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聋生在8—18岁的10年时间所增加的词汇量和健听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4—7岁)末之间所增加的相差无几”[15]。聋人的这种语言能力发展上的固有不足,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其对以手语同声传译为载体所获信息的解码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对信息的准确和全面理解。

(四)译者缺乏翻译技巧。手语同声传译也是一种翻译活动,是翻译就有翻译的技巧。不论是否认同手语是不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但在手语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从一种符号表达系统(如汉语,以语音形式)到另一种符号表达系统(手语,以视觉符合形式)的转换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在本质上与两种口语(如英语与汉语)间的转换具有诸多的共性(同样是从一种符号系统到另外一种符号系统的转换),这种共性就决定了口译中的一些同声传译技巧可以借用到手语的同声传译之中。正如Tweney&Hoemann(1976)就曾经指出:“没有任何的理由能证明手语翻译与口译截然不同;手语翻译研究应该建立在现有的翻译研究和理论之上。”[10]然而,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手语同声传译者多数由聋校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不仅普遍缺乏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使用和习得的经验,对于专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更加缺乏,很多时候做手语翻译,都是凭着本人的理解和经验而为。比如说关于翻译中直译、意译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关于翻译特别是同声传译的一些标准原则等,手语同声传译者不一定清楚和掌握。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且还在于整个译文给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译文要通顺,不必死盯原文。必要时该增添的增添,该扩充的扩充,该删的删,不要给原文捆死。[16]翻译的实质就是有效地再现信息,让翻译的受众有效理解和获取信息,手语翻译亦然。如何在手语同声传译时按照聋人手语的自然表述方式把要传译的内容,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及时地传递给聋人并让其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这需要很多方面的技巧,而这些技巧相当程度上可以从普通翻译理论中借鉴;可以说,翻译技巧的缺乏也正是当前许多手语同声传译者的短板。

四、做好手语同声传译的建议

(一)译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翻译的前提是译者对所要翻译的内容能够全面、准确的理解,特别是同声传译,对译者本人的个体素养要求更高,需要其具备广博的知识。“翻译很多时候和思想而不是和文字修养有关的”[16]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理解的错误和不全面而导致翻译困难甚至不正确;而手语同声传译亦然,很多时候低质量的手语同声传译首先就表现为手势词汇选择的不准确,这也主要是因为译者知识范围的局限导致对翻译内容理解的困难,进而致使手语词汇选择困难。正如上海市手语直播员张丽君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位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的界别刚从科技界转换到农业界;正是受此启发,她把“界别”的译法确定为“各个不同的领域”[5]。由此看来,作为译员,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胜任和担当手语同声传译的职责。

(二)译者要掌握熟练的手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有学者曾指出“做翻译要懂的,比一般英美人还要多;化境是翻译的理想境界”[16]。笔者认为,手语翻译亦然;对于手语同声传译,译者比一般聋校教师和一般聋人对手语的掌握要更好。手语同声传译与平时所谓的手语与口译的交替翻译有诸多不同,手语同声传译者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所要翻译内容进行细致的思考与斟酌。只有具备熟练的手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才能在手语翻译中及时准确地实现听觉和视觉两种载体的译码间有效和灵活自如地转换。

(三)译者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同声传译技巧。翻译是一门艺术,同声传译则要求更高,更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手语同声传译亦然。译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采用目的语语言中最接近而又自然的等同词语再现原作语言的某种信息”[17]。正如奈达(2004)所言,翻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校验(testing)[18],笔者认为,手语翻译亦然。作为手语同声传译者,更需要学习和掌握同声传译的一些技巧,特别是在转换阶段,要能准确地从源语思维(汉语)到译入语思维(手语)的转换,把聋人手语表达的一些内在规律和同声传译的一些技巧有机结合,用聋人易于理解、符合其思维习惯且自然而又流畅的手语表述策略来传译信息。这些技巧,是做一名合格手语同声传译的必要条件。

(四)译者要关注翻译现场的环境条件。手语是视觉化的语言,手语同声传译是一项视觉性的活动,翻译现场任何有碍视觉信息获取的因素都必须成为译者关注的因素。因此,诸如翻译者的服饰、翻译场所的光线、翻译者手部色彩和光线与背景的对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手语同声传译者必须关注的因素。按照人机工学原理,应尽最大可能优化这些环境条件,如翻译时不戴手套、翻译者尽量着深色衣服以利于与手势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等等,这些也是做好手语同声传译、保证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

[1]王东.自然手语与规约手语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3):33-39.

[2]林庆扬.走进翻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6-44.

[3]百度百科.同声传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同声传译/271450,2017-09-06.

[4]王继红.手语翻译与口译的异同[J].中国特殊教育,2009(8):20-25.

[5]vika.翻译冠军人马担当两会手语同声传译[EB/OL].http://www.bowwin.com/blog/1197.html,2014-04-05.

[6]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第四聋人学校教师手语“同声传译”赛事侧记[EB/OL].http://www.jyb.cn/basc/xw/200809/t2 0080925_197350.html,2014-04-05.

[7]聋康网.无声世界里“听”电影,手语老师“同声传译”[EB/OL].http://www.deafchina.com/news/495.html,2014-04-05.

[8]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EB/OL].http://www.cdpf.org.cn/ggtz/201203/t20120312_410693.shtml,2012-03-12.

[9]刘艳虹,顾定倩,等.我国手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2):35-41.

[10]王继红.国内外手语翻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上海翻译,2009(2):23-28.

[11]国华,张宁生.美国手语翻译的历史和职业化[J].中州大学学报,2007(2):74-77.

[12]孟繁玲.手语翻译的职业概况及社会作用[J].新闻大学,2008(9):58-59.

[1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手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

[14]王东.多媒体环境下聋校五六年级听觉障碍学生阅读能力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15]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0.

[16]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55.

[17]邱懋如.翻译的过程——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简介[J].外国语,1984(2):33-35.

[18]Nida.A.Eugene&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35-37.

Exploring and Thinking of Sign Languag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ang Dong
(Qujing School for Special Education,Qujing,Yunnan 655000)

Deaf is as being members of the society,and the sign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as well as bridges for the deaf pers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Among the ways of sign language communicating,the Sign Languag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LSI)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Based on the experiencing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sign language research for many years in the deaf school,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LS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logy and linguistics,and gives some thorough analys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uggestions for mastering SLSI skills.

sign language;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nalysis;suggestion

G762

A

2095-0438(2018)01-0026-05

2017-09-11

王东(1974-),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听障教育、特教信息技术。

[责任编辑 刘金荣]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聋生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