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及启示

2018-04-03段元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卢梭天性受教育者

段元珍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

十八世纪的法国,教会掌握着教育的权力,“要求心育高于脑育,德育重于智育”[1]10,学校课本中不符合宗教和道德要求的篇章统统删除。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针对这种现象,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卢梭提出了主体性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是有计划的增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得到教育者的认同和保护。在儿童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意志,个性情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自然属性不应被抹杀和限制;教育者要营造自然放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发掘儿童的首创精神,使儿童独立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与以往的教育思想相比,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以自然教育思想为基础,遵循儿童的客观规律,注重对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反对机械刻板、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这种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研究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有助于拓宽教育理念,创新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增强教学过程中儿童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研究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其内涵及目的,论述对当今儿童教育过程的启示,丰富当代的教学理论。

一、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础

(一)认识论

卢梭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从外界吸取知识,了解世界的前提,离开对事物直接、客观的感受,就无法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去弄一弄;他这样动个不停,你绝不要去妨碍他,因为这可以使他获得十分需要的学习”[2]51;“我存在着,我有感官,我通过我的感官而有所感受。这就是打动我的心弦使我不能不接受的的第一个真理”[2]383。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但通过感觉所获得的认识是被动的、表层的,那么如何获取关于事物的本质呢?卢梭认为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理智可以进一步将感觉上升为理念,“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2]149,“人类认识的过程应是:客观世界刺激感官形成感觉,复合成简单观念,复合成复杂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3]。人是具有智慧的,能够主动思考的生物,在理性能动性的作用下,我们无法控制对事物的感觉或不感觉,但可以把握感觉后是否思考以及思考的多少。

卢梭的感觉认识论为其主体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体现在教育中就是要重视对儿童的感官训练。由于感觉是理智形成的基础,在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提供直接体验的机会,多方面锻炼和发展儿童的感官,鼓励儿童在实践中去获得经验,进而不断增强理性的认识。

(二)人性论

18世纪的法国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推行奴化教育,宣扬“原罪说”。该学说认为儿童生性属恶,要改变恶的天性,必须采取体罚式教育方法。这种教学理念以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神学人员为教育目标,教学方式以灌输、背诵、体罚为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和实践的统治下,儿童的发展受到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主体地位不被重视,善良的天性遭到摧残。

卢梭对于封建愚昧的教学理念深恶痛绝,他的人性论也在反对封建教育体制的过程中逐渐提出,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封建教育思想——“原罪说”。卢梭认为人生性善良,他在《爱弥尔》说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5, “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2]94-95。卢梭的“性善论”明确指出人并无先天的罪恶,所具有的是善良的天性,“人之所以为恶,是后天环境的影响。现存的社会环境阻碍了人的善良天性的发展,特别是私有制造成了人类的不平等,损坏了人类的天性之善”[4]。基于此,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儿童教育的原则应该是率性而为。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教条死板的教学方法,会严重阻碍儿童的自由与个性发展,束缚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者要为儿童创造好的环境,学以致用,因材施教。。

卢梭人性论的核心观点是尊重自然本性,自然主义教育重视儿童的天性,教育反过来也能使人返璞归真,弃恶扬善。这种教学理念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教育首先就要保护人的善良不受沾染。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卢梭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主张教育时要尊重人的天性,最终所要培养的人是“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2]216。

二、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及目的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清楚人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卢梭认为,人的感觉并不是消极而被动的,而是主动并且有智慧的。人之所以是主动的生物,不仅仅在于人对外界的感觉,更在于能够将事物进行归类、分析和判断。人所具有的这种主动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的主体性的最核心的体现。此外,人还具有自己的行为和意志,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分析和判断,与周边的事物产生联系,理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基于此,我们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总结为两个方面:第一,自然主动是所有人的天性,为了使这种天性得到更好的保护,受教育者接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契合个体本性的。受教育者的人格、本能、天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不应随意的评价;第二,受教育者不能仅仅在他人的推动下被动的学习,而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由,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过程时,要解放他们的个性,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利用自身解决各类问题,充分发挥自由性和主动性。

将上述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确立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运用自然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思想始终坚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重视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人而异、学以致用,反对填鸭式的刻板机械教学;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当命令者,而应采用引导的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课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特征

通过主题性教育思想的内涵,我们了解到,卢梭教育思想的理念是独立自由,解放受教育者的天性,培养其成为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个体。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受教育者的主体是儿童。因此,我们以儿童教育作为中心,把这种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特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应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身心特点,顺兴而为,遵循客观发展水平。卢梭认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1]63。在他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中,儿童是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区别与成年阶段的独立意义,为人生轨迹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保护儿童真善美的本性,面对儿童的不成熟,甚至要给予特殊的对待。“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不同而不同。从最初就要把它放在他应处的地位上,而且要保持他在这个位置上”[1]63。因此,在卢梭的教学思想中,教育者应该考虑儿童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由于不同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并不平衡,教育者需根据各年龄阶段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考虑儿童的利益,突出儿童的中心主体地位,促进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

第二,主体性教育应注意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即强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区别于传统教育中儿童的被动地位,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阐明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只要他处在社会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是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面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1]362,儿童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教育中,儿童自身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卢梭同时也认为,“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处在他的地位上”[2]13,也就是说,在儿童占据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育者的角色地位也应该相应的有所转化。教育者充当的不应该是命令者的角色,而应该学会去做儿童的引导者,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当的指导,教会儿童如何生活,如何认识自己。

第三,要用“爱”去教育儿童。卢梭之前的教堂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重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主体性,而且在教学中充满冷漠,缺少慈爱。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摒弃了这种错误观念,他认为,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教育者在进行儿童教育时,都应十分重视儿童的健康发展,用“爱”教学,贯穿儿童的一生。

(三)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目的

卢梭在自然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育是要培养“自然人”,也就是不受外界干预,具有本来面貌的事物和人,具体的特征表现为自爱、自立、自制。反映在儿童教育上,就是要发掘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能独立的做事,主动的思考。结合对卢梭主体教育思想以及自然教育思想的探析,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目的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培养具有适应性的人。

首先,主体性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教堂式教育往往只满足身体教育和智力教育的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要么智力优良但是身体衰弱,要么身手矫健但是头脑不灵。卢梭主张以多学科和丰富的知识培养儿童,提出需要进行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且不同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卢梭的这种教育思想摒弃了之前错误的教育理念,认为身体教育和头脑教育应相互协调,共同进行,他提出“我们使爱弥尔锻炼身体和器官,接着训练他的心理和判断,最后把他的四肢劳动和才能。结合起来,使他成为劳动者又是思想家”[5]125,只有将人的多方面发展相互结合,拓宽儿童的视野,融会贯通[6],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条件。

其次,主体性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卢梭将人视为独立思考的个体,他认为理想个体的本质是自由的,应具有判断力、思考力且不依赖他人,具有自己的个性,行为受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卢梭提出,“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2]11,也就是说,遵从自由和天性的发展是一项自然选择的过程。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思考和主动行动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对于个人主体性的相关认识也促进了教育者对儿童主体性的思考,确定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主体性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具有适应性的人。卢梭的教育思想始终强调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起无实际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书呆子,教育更要培养能适应社会,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卢梭提出,“所以一个收到良好教育的人,在他做人以及和做人有关的事件中,是不会失败的”[1]47。随着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断变化,教育所要培养的是适应,而非空洞无用的知识,更不能因机械地传授某种职业技能而扼杀原本的天性。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重视个人的生活以及适应能力,既体现了卢梭敏锐的洞察力,也凸显出卢梭对于个人主体性的关怀。

综上,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培养出的人往往具有“自然”属性,能不受传统理念和方法的限制,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儿童教育中,卢梭的这种教育思想把儿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充分考虑到儿童作为一个主体在教育中的位置,真正做到从儿童角度出发,而这也正是当今各国教育所努力追寻的目标。

三、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卢梭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洲自然主义学说,更是首次提出了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心的理论。他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儿》等著作中,特别强调了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以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素质教育等新式教育方法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学习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将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遵循人的天性,形成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观

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将人视为自然的主体,主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促进儿童自由、自主的发展。一方面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充分肯定和尊重儿童的能动性、主体性。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依赖个人主体性的发挥,人只有在自主和主动的活动中,才会取得好的成绩;另一方面,在强调儿童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把教师的作用与儿童主体性的地位相互联系起来。卢梭在关注到儿童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醒我们需不断思考师生关系之间的平衡。传统意义上老师和学生的讲与听,主动与被动,惟命是从的教学关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在现代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进步。作为教育者,要了解学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引导儿童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出发增强儿童的主体性。

(二)为儿童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授儿童各种各类的科学,那不是你的职责,你的职责使他对于科学感有趣味,给他们以学习方法”[2]134,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强调儿童具有探索和发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和运用需要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卢梭为“爱弥儿”设计了自然、安全、自由的成长发展环境,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主动性、独立性才能得到发展,从而成为身心调和发达的人[7]。为了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家庭需要给予儿童和睦、有安全感的氛围,一方面需要家长注意个人言行举止,增强与儿童的互动,注意个人带给儿童的影响[8];另一方面需要给儿童探索的自由以及独立做主的机会,锻炼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其次,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硬件上,学校要积极利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内校外的设施资源,为学生创造出能独立学习的良好环境;软件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探索优秀的教授方法,注意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作为教师,则要注重与儿童的沟通,关注儿童的需求,让儿童认识到我是被关注的。在一个自由、宽松、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中,儿童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得到发挥。

(三)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主体性

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主张以行求知,关注个人的体验,从体验上升为经验再到理性。他说,“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讯,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2]107,对于儿童来说,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由毫无用处的符号组合起来的,如果儿童不加辨识,毫无保留的接受他人的讲解,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而且一昧空洞的说教也会使知识晦涩难懂,这样的教育理念反而不利于儿童主体性的养成。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始终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独立判断,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儿童应自己去发现学问,自己去探究学习,而不仅仅是接受学问,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十八岁的时候,我从物理学上才知道什么叫杠杆,可是十二岁的农家孩子用起杠杆来却个个比法兰西学院第一流的机械师还熟练。小学生在校园中互相学习的知识,比你在课堂上给他们讲的东西还有用一百倍”[2]148-149。因此,“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2]111。卢梭的教育思想强调“做”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在应试中获得好成绩,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四、创新与总结

卢梭作为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是现有资料对于卢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而对于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整理和系统的阐释,对于该思想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特别是在以儿童为受教育主体下的教育目的,以及对现代儿童教育活动的启示,都进行了完整的论述,拓展了对卢梭的研究,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总结为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该思想的核心部分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符合自然的要求,遵循被教育者的自然本性,反对生搬硬套、强制违反自然特性、限制自由发展等行为;要以被教育者为中心,不断增强他们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儿童教学中,就是要以儿童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发展儿童的自然属性,充分重视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教学思想。卢梭的这种尊重自然、顺应儿童天性、以儿童作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受到国内外无数教育学家的推崇,为教学发展史书写了墨重彩的一页。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梭的主体性教学思想在未来儿童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卢梭天性受教育者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