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大班额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8-04-03张艳艳尹前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班额幼教幼儿教师

吴 玲, 张艳艳, 尹前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班级是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新修订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章第十一条对幼儿园“规模和编班”明确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混合班30人。所谓“大班额”,就是班级学生人数量超出额定设置的情况。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资源重视的同时,幼儿园(尤其是优质公办幼儿园)大班额现象愈演愈烈。目前,我国对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研究得较多(2016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此半年多来,教育主管部门在消除大班额上新招不断),而对幼儿园大班额的研究才刚刚起步。[1-2]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环境设置具有“潜课程”意义,班级不仅是师幼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师幼在园生活的“家”和身心发展的精神家园。[3]班级员额对社会效用、经济效用和教育效用有着不同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教与学的方式、师幼的互动状况和班级管理的效能等方面。所谓班级适当规模,就是教育与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用的统筹兼顾。[4]本文我们将从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幼儿园管理和社会风气等角度进行审视,探讨幼儿园大班额造成的消极影响,旨在呼吁有关方面把问题解决提上日程。

一、对教师“教”的消极影响

作为班级管理的负责人,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在园活动中与之互动最密切主体,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5]幼儿园大班额的大量存在,对幼儿教师“教”的消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一)游戏活动开展的难度加大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以“活动”为形式,一日生活中的活动是课程实施载体:它以游戏为灵魂,“游戏活动”与“活动游戏”贯穿幼儿在园一日的始终。例如,班级幼儿超员,会使教育活动所需的材料、空间、场地面积等成倍增加,导致原来的“标配”不能满足需要,而替代场所或材料很难达到效果。[6]这样,在教育活动中幼儿会时不时产生抢夺小椅子、撞到桌子等影响安全的问题,教师往往要暂停活动来解决幼儿间的矛盾。又如,幼儿在游戏中经常发生争执、“冲突”,甚至其中一方受损。被欺负或受损方常见内向退缩的孩子,在自选玩具游戏环节中为多。其原因,除了由于幼儿还未适应从家庭独享玩具到班级分享玩具,在大班额下更可能是因为班级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不足,而还没学会语言表达的幼儿,情急之下只有动手抢和用嘴咬。再如,教师对幼儿行为反馈是教学的一个内容,对幼儿学习有重要意义。恰当的反馈,并不止于点头与摇头或对与错的简单评价,还有转向展开讨论,顺应幼儿的关心追问、探问,特殊情况下,还有“冷处理”(非“置之不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不作任何评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而大班额,使教师无法顾及认真倾听和适当反馈。于是,一日活动或教学活动的各部分断裂成碎片,导致不少内容尤其是游戏活动难以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正常效果。

(二)管理秩序维稳的压力上升

班级管理作为幼儿在园生活的背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幼儿是在一定的班级中接受教育的,而班级超员教师班级管理的挑战必然增大。首先,安全监控压力上升。幼儿人数越多,越容易产生纠纷,安全问题发生概率也会相应增加,教师耗费在安全管理上的精力势必增加。随着少生子女为主、生命价值认识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幼儿在园的安全压力前所未有地压在教师身上;大班额的存在,使这种压力陡然上升。有老师说:“我一踏进幼儿园,就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其次,心理抚慰难以兼顾。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需要较多的基于身体抚慰为基础的心理抚慰。幼儿教师要细致了解每个幼儿心理状况,并给予足够的关爱——感性的心理抚慰。作为幼儿教师,你要不断提醒自己相信:每个匪夷所思行动的背后,都有一个来自幼儿的“正当理由”;每个“正当理由”的背后,都有一个来自幼儿的“渴望眼睛”。大班额的存在,导致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幼儿,摊薄了有限的精力、心力,来自幼儿的基本需要被放逐了。第三,维稳常常顾此失彼。幼儿年幼,班额过大,不遵守秩序的情形会相应增加,示范放大效应使其不良影响导致教师在维稳方面的压力增大。

(三)教师工作的负荷陡然加重

教师工作量通常是按国家标准“标配”的,活动难度加大与维稳压力上升,将使教师工作负荷无形中加重。[7]一是工作量超标。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生师比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班级规模更是“名列前茅”;由于班级“师幼比”超标,教师工作负荷加重在所难免。二是工作责任加大。面对超额的活泼幼儿,活动开展不仅要求教师付出比常态工作更多的精力,而且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为了让每个幼儿听到,教师要用更高的声音;为了照顾每个幼儿午睡,教师要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为了保证每个幼儿安全,教师要花费更多心神时时警惕;为了更好照顾差异和准备一日活动,教师经常要占用业余时间加班……三是心理压力加重。工作量和责任加大,无疑使教师经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久而久之,心理压力变为心理负担:教师身心俱疲,对一日活动失去积极状态,很易产生挫败感。

我们认为,如今的家长,自己的文化水平高,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高;而教师的压力也非常大:一是来自幼儿安全的压力,二是来自家长要求的压力,三是来自教改教研的压力。随着班级幼儿员额的“算术级”增加,游戏活动的难度“乘数级”提高,教师的工作负荷和组织管理的压力“指数级”提高。长此以往,教师的工作效率表面上有所提高,而整体效益非但不能上升,反而由于监护盲区和职业倦怠而下降。应对幼儿园大班额的消极影响,幼儿教师首先应调整消极心态,选择正确减压方式。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活动,经常运动心态自然而然就会好很多;幼儿教育工作尽量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在幼儿园完成;工作效率过低则需要适当休息再进行;离开幼儿园就不再想任何跟幼儿园有关的工作,让大脑得到暂时的放松等等。其次,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可以多多参加进修、培训等活动。它们有诸多好处:首先可以适度放松身心,远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其次可以通过接触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丰富的幼儿教育内容、前沿的幼儿教育方法、主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全面的幼儿教育评价系统等等,这些知识可以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进行班级教学管理;最后参加进修和培训能够再次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的组织管理管理能力必然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应对幼儿园大班额问题也将更得心应手些。最后,优化班级常规,引导幼儿自我管理。作为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园大班额问题,优化班级常规能有效改善班级管理。教师具体可以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规定,添加有用的规则,让幼儿在自由中感受到常规的重要性。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应该引导幼儿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一种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技能传授给幼儿,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所谓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选择能力较强的幼儿担当值日生或小组长,一方面能够锻炼幼儿的管理能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便于教师管理整个班级。

二、对幼儿“学”的消极影响

在幼儿园,幼儿总是在特定的班级中生活和学习的。他们不仅是幼儿园的主人,也是一日活动和各种学习的主体。但是,我们发现大班额对幼儿成长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受阻

“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最佳时期。作为行为发展或特定技能的敏感期,如果此时期缺少适当环境某种行为或技能便不再产生(或能产生但效果差)。与儿童发展关键期相应的是教育最佳期。语言是个体思维和人际交流的符号系统,幼儿期是语言特别是口语发展、口语交往的关键期,儿童具有难以想像的语言天赋,错过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损害难以挽回。[8]研究表明,9个月到24个月是理解语言(词汇)的关键期,2-4岁是表达语言(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的关键期。对3—6岁在园幼儿来说,他们能够用简单而成熟的句子与他人交流。这时,成人最好能创设环境,在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在园一日活动和各领域教育中,丰富词汇,培养幼儿说话兴趣,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9]但是,大班额使幼儿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受到阻障。一方面,大班额使幼儿拥有的语言表达机会大幅越少,这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大班额使教师无法顾及幼儿个体的语言差异。每个班级都有活泼开朗语言发展良好的小朋友,也有性格内敛不爱讲话的小朋友。那些爱发言的聪明小朋友往往受到教师“青睐”而拥有更多发言机会,他们的语言发展越来越好;同时,那些内向需要鼓励的小朋友习惯在教师忽视中继续寡言。事实上,在大班额背景下,教师为完成预期的也是集体的教学任务难以给幼儿更多的说话表达机会,更难以照顾个别的差异(如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花很多时间引导他说出想法),如果幼儿一直处在被忽视状态,就会延误其语言发展和交往的关键期。

(二)幼儿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

多学科研究表明,人与动植物一样,需要有一定空间以保证个体生存——在这样的物质精神空间人获得并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学习、人格完善和精神世界丰富的重要前提: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幼儿才有自尊自信,积极交往,挖掘潜能。长期缺乏安全感则可能导致心理疾患,较难建立正常人际关系,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行为。良好的师幼互动是幼儿安全感源泉,幼儿在与教师互动中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从而获得安全感。[10]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其名著《童年的秘密》中告诫我们:“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即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虽然当时儿童并不能把它表现出来,而且儿童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才能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11]成人社会尤其是师长,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精神生活。在家庭中,一个孩子习惯于得到爸爸妈妈等几个成人的共同关注,而在幼儿园,一个幼儿却要与其他几十个幼儿分享班里两三个老师的关注,师幼互动明显减少。在大班额环境下,大多数时间和活动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决策和支配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幼儿则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参与活动。[12]大班额环境,放大了家庭与幼儿园中受关注度的巨大反差,使幼儿(特别是刚入园小班幼儿)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阻碍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空间压缩后的体育功能缺失

班级教学和幼儿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条件作为保证。本来,我国不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就不达标,班级活动室面积更是如此;大班额必然压缩幼儿拥有的本已狭小的人均空间。其结果是幼儿没有足够活动空间,不能与环境充分互动,尤其是体育活动受到限制。而学前体育可以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13]幼教现实中,人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个十几平米教室摆满桌椅,坐满小朋友,活动区被缩小,区角似有实无,只剩下主题墙和五彩斑斓的天花板。与此相应,室外场地设施等全园共同活动区域也难满足需求,即使勉强达标,由于大班额隐性扩招难免拥挤,幼儿室外活动空间也被压缩。于是,很多幼儿园常有这样的囧况:如果共同活动区域有其他班级孩子玩耍,那么其他班级孩子要等他们结束回教室后,才能走出教室自由活动。因为,人太多会发生肢体碰撞、材料抢夺等矛盾,教师出于安全考虑常选择不与其他班级同时在公共区域活动。同样,由于班额过大,教师迫于“安全隐患”和自身急救技能的缺乏,一些园外活动如园外参观、郊游、自然观察等也大都取消,甚至日常自由活动也被限制在教室里——幼儿自由游戏的权利遭到无情剥夺,只能在教室里进行安静为主的活动。[14]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幼儿,缺乏日常基本的体育锻炼,其健康隐患不言而喻。

三、对幼儿园管理的消极影响

“管理作为人类任何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永恒现象,植根于人类生活的社会性和人类生产的集体性。”[15]5幼儿园管理是保证教学效率和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幼教重视和对优质资源需求的提高,幼儿园大班额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应对大班额的现实存在,无疑对幼儿园管理是一个严峻挑战。

(一)教育过程的不公平程度加剧

公平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机会的教育。作为人类公平诉求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体现为教育结果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幼儿教育的公平性,尽管也可以从宏观角度进行思考,[16]但它主要体现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从微观层面的教育过程思考,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行为。目的是为幼儿发展创造条件,标志是给予幼儿公平待遇:不仅要求幼儿园(主要通过教师)在尊重幼儿基础上进行资源公平分配以促进幼儿一般发展,还要求幼儿园照顾个体差异使幼儿得到个性化发展,实现“平等对待”和“差异对待”的统筹兼顾与相辅相成。[17]但是,大班额的存在导致班级资源短缺,每个幼儿表现机会分配出现不平等。同时,幼儿个性由于追求效率得不到幼儿园重视。上述情形塑造的“心理生活空间”使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在事实上愈演愈烈,[18]其结果只能是尽量追求教学评价意义上的一般发展,而幼儿个性培养和潜力挖掘只能听之任之——这不仅为不伦社会风气提供了土壤,也是背离教育本质的。

(二)小组和个别的活动形式化

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是指以少数幼儿或单个幼儿为单位进行的活动。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大班额班级中,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小组活动尤其是个别活动较为费时费力。[19]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小,教师系统观察和有针对性指导应在一日活动中占主要地位;但在实际活动中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往往只存在表面形式。例如,教师多按“桌子”或人数分组,很少能按照兴趣和能力分组。这样的小组活动,表面上是按小组进行,实际上缺乏针对性指导。又如,在个别指导中,教师常常用统一标准而不是个性化眼光看待幼儿表现。很多教师个别指导局限于提问,缺少以观察为基础的系统指导。再如,大班额使保育员工作量增大,保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如活动间隙吃点心,由于幼儿太多,很容易使保育员因为速度而忽视卫生质量。幼儿个别差异大,对病菌抵抗力弱,难免交叉感染相互传染;卫生条件欠缺,使他们生病概率明显增大。换言之,大班额有时使幼儿园回应家长简单的“吃饱、喝好、别生病”的诉求都勉为其难。

(三)家园的理解与合作更加困难

家庭和幼儿园的理解与合作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不仅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也可以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幼教发展得不够好,与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存在误解和合作有待改善有关。从父母角度考虑,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享受优质资源,在幼儿园得到充分关注,有足够表现机会。但是当班级幼儿不断扩充时,他们孩子的权益就会被更多孩子“稀释”。[20]如“座位”问题,人数过多,就会有明显的前排、后排之分;离老师太远,难免关注不到,别的小朋友也会挡到自家孩子视线等。当类似权益受损害时,如果园方不能合理解决,家长就会产生不满情绪。陷于此中的家长们,怎么还会乐意协助幼儿园工作呢?又如,幼儿园的不少主题墙装饰,不论是未加工材料还是已完成作品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特别是日常“科学实验”活动,家长要配合教师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其实,老师对孩子处理中的种种问题,大多是因为老师不够了解孩子,家长与老师沟通就是为了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因为,相对于教师和其他层级学生家长来说,幼儿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幼时的习惯决定一生,能自理自控,会合作,学会学习,这样的孩子怎能不成才?只是这样的培养,不会便宜,更需要理解。如果大班额没有家长的理解,家庭和幼儿园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很难顺利开展。

政府作为公共事业决策者,决定着教育资源分配及其体制运作,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包括大班额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有效化解幼儿园大班额问题,离不开政府管理主体的积极支持和有效组织。政府应当适当缩减幼儿园班额的数量指标,并完善相关制度。地方政府可对幼儿园的班额进行动态管理,保证幼儿园将政府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政府在控制幼儿园班额的前提下,组织专业队伍建立完整的幼儿园班额制度法规,明确违反班额规定要承担的后果,从根本上打破政府默许大班额存在的假象,让《规程》不再流于形式。另外,解决幼儿园大班额问题,政府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大大、小小、欠幼”教育经费局面,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预算,把发展学前教育提到政府日程上来,承担政府本身应尽的责任。只有教育资金投入到位,幼儿园才能在政府的领导下,拥有充足的资金来聘用新教师、扩建新园舍、提升教师待遇等等,进而有条件拆分大班额班级,化解幼儿园大班额问题。

四、对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对优质资源的需求猛增,人们都希望孩子受到良好学前教育,于是优质公办幼儿园成为多数家长的首选。但是,目前我国优质幼儿园资源非常短缺并且这种供不应求局面将长期存在。作为专业性幼教机构,幼儿园组织管理与社会相关风气有着多方面交互影响。这意味着,幼儿园大班额现象的存在,不仅对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制约幼儿园管理,对社会风气造成负面效应。

(一)加深了人们对幼教的误解

中国幼教发展方面的问题,都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有关。例如,幼儿园大班额状态,本来是一种有损幼儿成长现象,但一些社会人士却因为意识不到问题而习以为常——他们中的不少人具有浓重的“做大做强”和好大喜功倾向,甚至觉得这种怪象还具有某种合理性。又如,幼教是启蒙教育,很难看到即时效果:很多效果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成年后才能显示,而那时候也很难把它们与当初的幼教联系,所以幼教在某些偏见看来总是“没啥用”和“没大关系”。与此相关,人们误解幼师职业的专业性,在一些人眼里,幼儿教师就是哄孩子没有技术含量的高级保姆。说什么“孩子多少都是带,有问题肯定是老师不负责任”。显然,幼师是否被认可直接关系到职业价值的定位——有幼师自嘲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买白菜的钱”。再如,我国学前教育长期被视为社会福利,“在管理体制存在着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职能转变不到位、各级政府与政府各部门间职权责划分不尽合理、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健全等问题”。[21]相对于不少国家,幼教在中国常常表现为“不讲究”:人们不难发现,不少中国家长重视的不是“现在的幼教”,他们重视的是“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未来”;部分家长的需求是,自己孩子“能在你这里玩得开心,别把孩子磕了碰了就行”,至于早期教育,他们自有安排自有办法;于是,那些立竿见影的强化兴趣班流行起来。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有意无意地用父母过去对自己的方法对待自己现在的孩子。

(二)加剧了幼教的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随着新生代父母和对早期教育的重视,他们也越来越愿意花时间学习早教知识。他们中的有些人自己还没有“长大”,但也进入“可怜父母心”行列,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操心和奔波:他们挣扎于快乐童年与学习成绩间,探讨着各种育儿策略——每对父母都在努力寻找平衡点,不少父母说出来的理念甚至不比平常的专家差。但是,很多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孩子性格塑造而偏重智力开发,自觉不自觉地给幼儿园和老师施加压力。如总听到有家长说:XX幼儿园,人家都教孩子写字、算题,等等。幼儿园大班额下的教学组织,使幼儿教师更倾向于用小学管理模式管理幼儿的班级。这样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往往对纪律的遵守能力较好、会识字、能背儿歌等等。这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需要——他们会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了知识、没白上。幼儿园在社会的众多专业性组织中是最怕社会压力的,而教师则基于家长类似要求,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向小学“靠近”。因此,幼教的小学化倾向,在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舆论推动下愈演愈烈。

(三)助长了幼教中的“礼请”风气

迄今为止,不少家长对幼教和幼师有误解,有些还助长了幼教领域中的“礼请”风气。例如,社会中许多人认为,老师收受家长利益将会偏爱孩子。一些家长看见老师在“早接晚送”时经常与某些家长亲热交谈别人家孩子的事情,而自己好像难与老师交流,于是怀疑老师是不是收受家长利益而偏爱别人家孩子。又如,幼儿园大班额加剧了教育过程不公平性,这从某种方面助长了部分家长的“礼请”之风。他们认为,老师接受“礼请”就会关注孩子——其方式不外乎通过礼请表达谢意以便教师多关爱自家孩子。再如,从幼儿座位角度看,幼儿人数超标,教室相对拥挤,幼儿教师一般很少会穿过拥挤人群和桌椅到教室最后面,处于教室较后面的孩子难免被忽视。[22]部分家长为了让自家孩子坐上“好位子”,也选择了“礼请”方式。此外,近前网上流传的幼师虐童事件,给家长们留下很大阴影。现在,只要孩子从幼儿园回家身上有点磕碰,家长第一时间就想“是不是教师打的?”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网上疯传的个别情况,现实中哪有那么多恶行老师?如果让家长们体验一下幼儿老师的一日生活,让她们与30多个孩子相处一天,他们就该知道幼儿教师是多么不容易!这也说明媒体关于幼师的负面报道的影响不容忽视!上述思想在家长群体中蔓延,导致了本已失常的礼请现象成为不良风气。

五、解决措施

解决幼儿园大班额问题,必须缓解幼儿园大班额的社会心理根源,防止大众因过度重视幼儿教育而走向科学教育的对立面,形成教育偏见或者盲目从众择园,缓解大众对幼儿教育或民办幼儿园的偏见。另一方面,引导社会价值观、协调社会各群体利益本就是政府的管理职责之一。针对常见的幼儿园大班额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例如通过家长教育平台让家长接受正确的家庭理念教育、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再学习等等,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择园观,理性寻找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幼儿园,而不是放纵从众心理的驱使,盲目择园。

我们认为,“小班额”代表了世界幼教的发展趋势,我国各级教育班额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状况应尽快改变。[23]盲目追求“做大”的结果,不仅造成就近入园的困难,也带来众多的隐忧,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保护。参照国际的情形,我们建议,幼儿园的班额应以“国标”为上限,一般情形下,大班少于30人,中班少于25人,小班少于20人,托儿班少于15人;当人数达到“国标”上限1.3倍时,应拆分为两个班。关注幼儿园大班额现象,不仅在于关注单位课室能容纳多少人以及有多大自由空间,更在于关注它已经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提请人们引起应有重视。当然,所有这一切,都要以构建“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为前提。

猜你喜欢

大班额幼教幼儿教师
数说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幼教产业的风向标,上海幼教展的五大看点
大班额背景下幼儿户外活动有效评价之我见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