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视阈里的四川藏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2018-04-03余明江高琼燕
余明江,高琼燕
(1.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 四川康定 626001;2.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将在极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后续阶段的教育。受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条件的制约,2011年以前,学前教育在四川藏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一直处于不太受重视的地位,绝大多数村镇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和师资(2010年,四川藏区的32个县577个镇共有幼儿园378个;在园幼儿2.5万余名;有教职工1000余名)*数据来自《四川统计年鉴2011》和木里县政府网 “木里概况”。,其发展远远低于经过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普初”和“普九”等集中攻坚后的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2011年以来,在国家先后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后,四川藏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2016年,有幼儿园728个,此外,木里县还建设了村级幼教点158个;在园幼儿5.8万余名;有教职工3300余名)*数据来自《四川统计年鉴2017》和马楠《木里:“一村一幼”破教育发展“瓶颈”》一文。,但是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受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教育资源供给等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仍然是四川藏区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是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点攻坚区域。通过规范有效的学前教育使四川藏区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形成听得懂、能表达的‘双语’听说能力,为今后跟上正常学习进度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教育脱贫的迫切需要”[1]。基于此,从2017年起,四川省“在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立幼儿教学点,针对3—6周岁幼儿组织开展以双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前教育”[2],希望以此来推进四川民族地区——包括藏区的学前教育,加快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更好地满足当地广大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四川藏区学前教育所需的校舍、经费、教学信息、教具、生源等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保障的时候,是否拥有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的幼儿教师队伍就成为四川藏区学前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胜任力和幼儿教师胜任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David C. Mc Clelland)基于对外交官选拔的研究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把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将其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特征”,[3]并构建了胜任力冰山模型,将员工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在水面上可见的“冰山的水上部分”和深藏水下不可见的“冰山的水下部分”。“冰山的水上部分”包括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5“冰山的水上部分”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促进的,“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往往会出现“知之深爱之切”的情况,会使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动机等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胜任力冰山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不同教师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状态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所以胜任力理论传入我国后,不少研究人员都运用该理论来研究教师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幼儿教师的胜任力定义为: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保教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职业心理。其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是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属于“冰山的水上部分”,而职业心理则比较内隐、不宜观察和测量,属于“冰山的水下部分”。一般来说具有胜任力的幼儿教师都是“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5]也就是那些能在积极的职业心理指导下具有运用知识和技能较好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人。
胜任力理论提示我们,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要同时针对“冰山”的两个部分开展工作,既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更要重视对幼儿教师形成正确稳定的职业心理进行有效地教育引导。
二、四川藏区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内涵
成功开展保育和教育除了同幼儿教师的个人能力素质有关外,还与教师所处的教学场域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教学场域对教师胜任力提出的要求各不相同,导致不同教学场域里的教师胜任力的具体内涵存在较大差异。四川藏区的社会文化主要以藏文化为背景,多数地区处于高海拔地区、生存条件比较艰苦,经济生产方式以传统畜牧业为主、辅之以较小规模的传统种植业,受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四川藏区的幼儿教师要能胜任当地的保教工作,其胜任力的两个组成部分中除了要具备保育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开展保育和教育、有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和幼儿为本的职业心理外,还需要具备以下内涵。
(一)适应四川藏区特殊要求的保教知识、技能和能力
四川藏区的幼儿教师除了要掌握所有幼儿教师都需具备的幼儿保教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要能开展高海拔地区儿童保育工作、能了解并传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能进行跨文化教育和人际交流这些能适应四川藏区学前教育的特殊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欠发达的医疗条件,使四川藏区的幼儿极易患病且不易被发现,因此,在这一区域里工作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比其他地区的同行更多的关于幼儿保育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高海拔地区幼儿保育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学习和实践,从而具备开展相应的保育工作、及时识别和护理患儿、有效预防区域性或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四川藏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区域,长期以来,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不断交流融合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了解并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幼儿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幼儿心里生根、维护民族团结和区域稳定是这里的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
能进行跨文化教育和人际交流是四川藏区幼儿教师能胜任保育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达到这一条件的标准就教师能使用民汉“双语”开展保教工作。同非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在四川藏区还存在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进行交流的情况,不少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幼儿由于长期同家人相处,常常只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听不懂汉语,针对此种情况四川省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时提出幼儿教师要“引导儿童开展双语会话训练,培育双语素养”,甘孜州、阿坝州在各自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中也都提出了要发展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这些发展规划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能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工作的能力。
(二)热爱四川藏区学前教育的职业心理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以前的一个较长时期里,四川藏区的学前教育不十分受重视,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并不高,再加上,四川藏区的生活条件比别的地区艰苦,因此,四川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中(除了四川藏区定向培养的学生)立志在四川藏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比较少,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到四川藏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也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的是怎么离开四川藏区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工作生活。针对这些情况,能胜任四川藏区学前教育工作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热爱四川藏区学前教育的职业心理,要有立志为四川藏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拼搏的雄心。
三、培养和提高四川藏区幼儿教师胜任力的措施
在四川藏区幼儿教师胜任力的诸因素中,属于“冰山的水上部分”中的保育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和语言能力可以通过有组织的课堂教学、针对性培训和个人自学去获得,保育技能和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可经过大量反复的实践实现;属于“冰山的水下部分”中的热爱四川藏区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的职业心理,也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去不断进行强化。基于此,要培养和提高四川藏区幼儿教师的胜任力,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各种资源,把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教育培训。
(一)不断强化幼儿教师的职业意识
相比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等,幼儿教师的专业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更容易形成较强的职业意识。对幼儿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以分成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来开展,在职前教育阶段,要积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参加教学实训实践,不断坚定在四川藏区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理想,为他们毕业后在四川藏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职后教育阶段,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幼儿园要在结合四川藏区幼儿教育的实际积极开展对幼儿教师的教育引导、积极回应幼儿教师的思想困惑、有效帮助幼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同时,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对优秀幼儿教师的宣传,从而不断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坚定他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积极创新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五年制大专和藏区“9+3”中等职业教育的开展,四川藏区幼儿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幼儿教师也从过去的数量和质量双不足转变为教师质量还需提高。在此背景下,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精神,积极创新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采用公费、定向培养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择身体素质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学生不能仅限于四川藏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来源广泛)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并根据学生定向的地区,借鉴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藏语康方言、藏语安多方言或彝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双语交流能力。对已经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开展语言培训,鼓励其他民族教师学习藏语、彝语等。
(三)高度重视保育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在幼儿教育领域都强调保教结合、保育为先,但受习惯和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人们更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功能,更看重幼儿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因此在幼儿园出现了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在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中对教育理论、教学知识十分重视,对保育知识、保育技能则比较忽视。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理念正在从“保教结合”向“保教融合”转变,同时,乡镇幼儿园是藏区传播科学保育知识的重要场所,先进的保育理念和方法能通过幼儿教师传递给广大的农牧民群众。这就要求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中,必须做到保育能力与教育能力并重,并把培养锻炼保育能力放在首位。要实现这些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与保育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的建设,开齐、开足、开实保育课程;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在岗幼儿教师参加保育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帮助教师更新保育知识、提高保育技能。
(四)切实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
无论是组织教学能力、才艺表演能力,还是保育能力,都需要幼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相比校外见习、实习来说,在校内开展专业实训是最经济、可控、高效的学生实践教学方式。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院系应在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室硬件建设——特别是保育能力实训室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校内实训的管理和指导,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要科学制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的校内全程实训计划,将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鼓励以班级、小组和学生个人等形式开展校内实训。引导学生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教学场景去锻炼保育和教育能力,为实际从事幼儿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五)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落在实处
改变传统的专业实习模式,将顶岗实习融入四川藏区幼儿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分别到内地的城市幼儿园和藏区的城镇幼儿园、农牧区幼儿园这三类在管理模式、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的幼儿园去顶岗实践一段时间,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体验,对自己与合格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四川藏区从事幼儿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弥补自己的短板,缩短工作后的职业适应期。
(六)有效组织幼儿教师参加培训
第一、第二两期的学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完成,四川藏区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接受了国家级、省级或州级培训,随着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和四川省“一村一幼”计划的推进,面向幼儿教师的培训将进一步增多,类似于“康巴网校”这样通过互联网开展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课展播的项目也会更多。在这种大环境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进一步加强对培训的组织管理,切实提高广大幼儿教师对培训的重视,增强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将在职学习和离岗培训相结合、集体研讨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藏区外挂职与农牧区锻炼相结合,将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到日常保教工作中,使培训取得实效,促进在职教师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提高四川藏区幼儿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生、高校、幼儿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幼儿园进一步明确目标、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构建起能胜任四川藏区幼儿园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