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策略
——以《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研究性学习为例
2018-04-03陈金星
陈金星
(晋江市磁灶中学,福建 晋江 362214)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5个方面,为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因此,从研究性学习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来看,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理解、应用和建构化学思维,联系身边生活实际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过程。笔者通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践指导案例,探索总结了一种较为有效的“素养为本”导向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策略,即从“五个”方位来落实“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一、围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创设热议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情景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美国·布鲁纳)。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互联网e+”大数据资源,链接《现代生活“文明”与“肮脏”》网络视频,呈现“世界上没有真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问题情景,以“头脑风暴”方式开启“垃圾”话题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激励学生思考:何为“垃圾”?何为“资源”?“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化学是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建立起它们间联系的“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2]通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这个具有一定社会热议、关系民生的化学环境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宏观上辨识“垃圾”的分类及其组成物质,从微观上探析“垃圾”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这样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角度入手,扩展和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认知视野、思维空间和能力结构,也就不难理解“世界上没有真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个化学常识。
二、围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创设真实的研究性学习生活体验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3]因此,笔者基于垃圾焚烧处理过程中,垃圾发生哪些具体变化的思考,带领学生走进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实地参观、借助互联网视频播放、选修《生活与化学》课程等途径,通过反应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透过垃圾“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看清“垃圾”焚烧变化的本质、过程和结果。
在“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研究学习中,以捕捉切身可感的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结合“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知识和参观体验揭示“无害化”“资源化”的垃圾分类处理重要性。实践证明,在实地参观、问卷调查中,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往往能逐步建构与形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的“变化观念”;以及化学变化是有限度的,是可以调控的“平衡思想”,这样从生活体验来涵育“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三、围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搭建多维的研究性学习交流平台
研究性学习既要引导学生依据课题方案,启发学生探究和获取;也要鼓励学生呈现正确的研究成果,更要激发学生善于交流分享、敢于质疑批判。因此,在“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研究学习中,利用“互联网e+”大数据平台、网络上新闻媒体资料,聚焦“垃圾降解所需的时间”“露天焚烧垃圾污染大气”和“晋江组织赴佛山探秘垃圾变身电力的神奇之旅”等现实生活话题,围绕“无害化”“资源化”的问题展开网络探寻。同时,结合实地参观晋江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体验感悟和问卷调查,开展师生和小组讨论互动,争锋辩论,阐述利弊。
这样,以学生探究为主,以学生中心,多维度搭建自主探寻、协作探究和交流互动平台,激励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引领学生静心倾听他人的观点,最后达成求同存异,潜移默化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四、围绕“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形成正确的研究性学习分析说理
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于一些陈述性知识,即一些基本、常见或典型的化学术语,如“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处理”和“无害化资源化”等,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这类陈述性知识既不同于一般性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也不同于一般的化学问题,它的建构生成主要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在研究学习中,经过“网络引擎”查找、“实地参观”、问卷调查和小组争辩等活动体验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储了一定的“无害化”“资源化”的化学知识、经验和认知。因此,寻找新旧知识的同化点,进行有效甄别筛选、分析说理是完成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日常生活中大家怎么样对待“生活垃圾”呢?学生众说纷纭:随意丢弃、回收利用、分类处理、综合利用,等等。不少学生因其生活习惯、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上的差异,对待垃圾处理的态度常常也不尽相同。随着教师的步步引导,种种辨析,呈现多方位交流碰撞,诱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思想火花,促进学生自主地发现、分析和解决“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问题,进而自主建构“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处理”“无害化”“资源化”等知识,在这样的分析说理中,水到渠成地发展绿色应用的“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素养。
五、围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呈现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要及时有效地析疑解惑、归纳总结和成果展示。尤其是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将阶段性的在研究探寻、知识梳理和建构认知中获得有深度、有温度的实践感悟和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意识地沉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涵养成学生内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学习中,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和服务生活理念,创新研究性学习的展示载体。笔者曾着意引导学生深度感受学校及周边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研究分析并提出和改变学校与周边生活垃圾的处理意见,共同撰写并向全校师生和附近社区发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行动倡议书,以此来呈现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在“感”与“悟”、“情”与“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能使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修课程。基于对“发展区的教学对策”[4]论述的深刻理解和多年实践,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采用问题情景、生活体验、交流平台、分析说理和成果展示等多个方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对策,的确是引领学生通过“互联e+”引擎、课外资源和探寻展示等活动环节获得“五个目标”素养维度螺旋式向上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