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言教学 发展思维品质
——试析2017、2018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教学导向
2018-04-03陈稻惠
陈稻惠
(漳州市玉兰学校,福建 漳州 363000)
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落实课标理念、体现《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下文简称《考试指导意见》)的精神,选材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追求高雅厚重的文化品位,突出试卷的人文内涵。可贵的是,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鲜明突出语文特质。就2017、2018年中考试卷而言,试题中纯识记考查20分左右,纯语言运用考查4分,识记与语言运用相结合6分,更多的题目是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又考查思维品质,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值占到试卷总分值的83%左右,其中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说明论说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等,阅读题题干中直接呈现“简要分析”“简要概括”“欣赏分析”“简要说明”之类的表述比比皆是,分值达到41分左右(不包括考查思维品质的选择题和判断题18分),占到阅读题总分值近60%。除就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识记能力的检测外,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在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位置。
中考语文试卷不仅具有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及其高一级学校选拔功能,而且对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还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基于试卷呈现的特点,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对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的解读《承载树人之道涵泳语文之美》中就提到今后的教学方向:“摒弃应试之‘术’,回归语文教学之‘道’;摒弃单纯的应试解题指导和固化的答题模式,回归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1]言外之意,课堂扎扎实实教学,课外实实在在阅读,重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一、多管齐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借鉴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建立在识记的基础上的,大量占有语言是提升语用能力的基础。课标第四学段明确要求识字与写字要达到3500字左右,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试卷在积累与运用中对纯识记能力的考查力度比较大,除第一板块16分外,还包括阅读中文言文词语句子意思的理解、名著阅读的判断。以近两年中考为例,第1题检测学生古诗文默写情况,12个空格全部出自课标要求背诵的诗文(2017年名句考查率达到100%,2018年占了75%);第2题涉及课文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第3题第(1)小考查识字;第6题的第(1)(2)题考查课内实词的积累,第(3)(4)题考查课外语段的实词;第8题第(1)小题考查课内句子翻译,第(2)小题考查课外语段的句子翻译。但命题以“题在外,答案在内”为原则,比如2018年试题:
“皆宜远观”中的“宜”与课内“宜乎众矣(《爱莲说》)”“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中的“宜”意思相同,都是“应当”的意思。
“悉是晚景”中的“悉”与课内“悉如外人(《桃花源记》)”“悉以咨之(《出师表》)”中的“悉”一样,皆为“都”的意思。
句子翻译“近视之几不类物象”中的“几”“类”这两个关键词同样可以在课内找到相应的答案,“几欲先走(《口技》)”中的“几”和“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中的“绝”,在这里依次是“几乎”“像”的意思。
2017年文言文字词句的考查同样如此,在此不多赘言。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诸如“灌输式”方法固然有很多弊端,与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但是以经典为读本,重视诵读、要求背诵的传统教学策略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须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大量的识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背诵、默写,积累了生字词语、名言名句、文学文化常识以及常见的文言词汇,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同时,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又能体会作品形象的描绘、真挚的感情、优美的音节、严密的逻辑,还能掌握文脉的开合变化、起承转合之妙,“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2],从而有效培养了语感,实现课标提出的目标“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2.突出学科教学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核心即言语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通过学习语文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但这种人文性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习得的,人文比重太大,容易将课堂上成思想品德科,无法突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或许部分教师以统编本教材和福建省这两年中考语文试卷选择的文本加以反驳,认为现在正大力提倡“立德树人”,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不是要更多一些?否则,是不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确实,以2018中考卷为例,试题选材关注价值取向。语基小语段内容涉及闽江流域文化,文言文对比阅读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文化自信;《好沉的一抔土》展示黄河口今昔变迁,《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显现中国拼音打字技术的发展,非连续性文本彰显中国“磁场效应”,这是民族自信。选材人文色彩浓厚,但是所有命题皆挖掘文本中的语文要素,就文本所有设题的指向均考查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等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而诸如此类的“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你赞同某人的做法吗?”等非语文特质的有关问题已淡出福建中考的视野。
再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前言部分就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在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立足语言核心,针对不同体裁作品用心去捕捉、选择文本语言的闪光点、精彩处,通过比较揣摩、品词析句,从语言文字入,又从思想内容出,语文“是教怎样从形式到达内容的课”,[3]品析赏鉴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理解内容,领会文字背后情感,“学习怎么理解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而不是为了学习语文所承载的东西”。[4]
3.加强课堂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2017、2018福建省中考试卷阅读部分无论是文学类作品阅读还是实用类作品阅读抑或论说类文本,都突出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能力的检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考查。设置选择题型,注意对文本信息进行转述与整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设置简答题型,注意考查学生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科学安排难易结构,以更好区分学生概括、分析和鉴赏能力的差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适当提高材料之间的整合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以2018文学类作品阅读《好沉的一抔土》为例,第10题选择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后辨析和信息筛选的能力;第11题分析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第12题鉴赏分析重点词句;第13题提取要点概括文意,第14题考查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和内容探究。五道题题干的拟制综合性强,需要学生详细阅读文本,从不同侧面组织答案,加大力度考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便是说明类论说类文本阅读,也摈弃了以往对文体知识的考查而重在检测学生对文本信息筛查提取整合的能力。无论阅读何种文本,都凸显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那么课堂上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为应注重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撬动思维的杠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提得太细、太多,难免将文本分析得支离破碎;问题太大、太深,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听而生畏”;问题太浅、太白,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无益问题。问题要紧紧扣住文本中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时关注文本内容,或分析人物形象,或理清故事脉络,或欣赏文字背后的深沉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问题,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作为自读课的《孤独之旅》为例,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你怎么理解题目中‘孤独’意思?文中是如何表现杜小康的孤独?能否将题目‘孤独之旅’改成‘放鸭记’?为什么?”这三个问题本身是多元的,立体的,有张力的,能辐射到文本的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研讨文本的热情,做到据言识意,由意识言,以言达意,言意互转,如此学生的语用能力才得到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方得以有效训练。
4.注重初高教学衔接
中考实行全省一张卷以来,试题更注重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如果说古诗文机械性的默写是初中与小学对接的话,那么取消以往福建省各地市沿袭十多年的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而改为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就与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无缝地接轨,同样是或图或表或文字等多则材料的拼接,同样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整合有效信息……就是说明类文本及论说类文本的阅读,选材(高考实用类文本除人物传记外)及题目的拟制方向也与福建省高考回归全国卷前相类似,比如福建省高考卷《说不尽的萤火虫》(2015年)《蟋蟀之话》(2012年)。无独有偶,省中考非连文本阅读和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同样引用了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相关材料,即便设题的方向各异,也显示了高中和初中的衔接性。还有,同样以小语段阅读的形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对字词句的考查。
由此,初中教师应适当关注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到其中与初中教材相关联的部分,比如初中教材推荐的名著阅读与高中课标“整本书阅读”要求是一致的,初中名著怎么阅读?什么时间阅读?花多少时间读?如何检测?等等。而高中新课标颁布之后,不少专家、学者、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初中教师有什么启示?比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余党绪就提出文学经典“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读写结合”是基本手段,“问题设计”是关键,思辨是灵魂。[5]如果能加以借鉴,对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也是极有帮助的。同样,以内容主题一致的初中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以及中考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高中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模式又有相通的地方,在教学指导方面不能不引起初中教师的重视。以高中的阅读方式影响初中学生,相信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语文教学课堂,是反映教师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策略的课堂,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师应立足语言核心,多管齐下,在提高教学实效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质量并行,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听、说、读、写几项语文能力中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语文课标强调要通过阅读“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其重要性之一是反映在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上,人教版和部编版每册同样六个单元,而部编版的单元课文篇数由人教版的5篇减少到4篇。课内阅读篇数减少了,不意味着对阅读教学的不重视,不少课文安排了拓展延伸的阅读,比如七年级上第七课《散文诗二首》,这两首诗分别是印度诗人和文学家冰心的作品,因此课外相应推荐了《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阅读;而每册的名著阅读和自主阅读的数量由人教版的2-3部增加到4-5部。“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看法是,成功的语文课是“一定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6]其二反映在中考语文试卷上,阅读能力的考查分值达到70分,包括六大模块,题干的拟制均基于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解读,答案指向不再是刻板的套路分析,真正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综合分析能力。而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作文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从各种读物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拓宽文化视野,广泛汲取精神养料,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写得新颖独到,写得不落俗套。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顺利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业检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阅读的范围除了教材中推荐的必读名著,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推荐一些相类似的文本,这些文本最好来自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能进入教材的文本一般为经典之作,审核亦比较严格,比如教授统编版八年级上的《白杨礼赞》,可推荐语文版九年级上《囚绿记》《草莓》。此外,初中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缺乏理性思维,思辨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议论文时还可以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介绍一些时评性的文章,诸如《新华文摘》相关片段及贴近现实的一些社评等报刊文摘,甚至是高考的阅读语段,以利于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能力。阅读高考语段不在于做题,而是广泛浏览,提升阅读速度。学生只有增大了读量,提升了读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而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初中学业掌握情况的中考试卷中阅读题大多题目答案的组织,必须要联系文本内容,充分调动思维,而绝不是条条纲纲的套路分析。
当然,提倡大量阅读,并不等于提倡无选择的“滥读”,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还应对其作出正确的具有示范性的引导,“量”大“质”优,质量并行,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至于对课外阅读情况的检测,可通过课前十分钟推荐好书、阅读交流等一些语文活动完成。
三、紧跟标准,努力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建议和语文课程考试评价等皆有明确的规定,《考试指导意见》是基于课标解读的具体操作办法。它们是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以及复习考试的指导性纲领文件,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在某些大型的考试中也不乏看到不符合课标和《考试指导意见》的试题,笔者曾对福建省某市连续进行多年的跟踪,该市从2015年至2018年的中考卷或者中考质检卷,年年充斥着考查“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之类的试题,比如: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018年质检卷)
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2017年质检卷)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2016年中考卷)
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2015年中考卷)
熟悉课标的教师不难发现,试题偏离了课标“关于阅读的评价”和《考试指导意见》中略读文本“能力目标”的要求。课标指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考试指导意见》也明确,“现代文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上述题目中考查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属于文体的概念,明显不宜作为考查内容,合宜的做法应当是根据《考试指导意见》要求,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考题以检测学生的信息筛查能力,否则只能与现今福建省中考题目大相径庭,甚至于背道而驰了,贻误了学生。
因此,一线语文教师要熟悉课标,认真研读《考试指导意见》,把握正确的教学导向,唯有如此,方能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作为检测学生学业水平的2017、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教师平时的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如果无限夸大其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更有可能走向机械应试的语文教学之路。教师只有依据课标,根据学情,围绕语文的本质核心,课堂扎扎实实教学,课外指导学生实实在在阅读,课余仔仔细细钻研语文理论知识,研读中考试卷,按照语文的方法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语文中考就不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