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研究生教与学的体验调查
——基于某研究型大学的个案分析

2018-04-03田凌晖廖炳华程诗婷廖文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硕士生教与学研究生

金 鑫 田凌晖 廖炳华 程诗婷 廖文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文化深入人心,重视并满足学生需求,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学生对高等教育体验的表达与反馈,直接体现了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价的话语权、满足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丰富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构成,成为政府、社会与高校三种力量的有益补充。

研究生体验调查最早起源于澳大利亚的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致力于系统搜集毕业研究生对其科研经历的认知、感受和看法的信息。2007年,英国高等教育研究院将其引入,推出“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质量保障方式。它旨在用友好、系统和可比较的方式收集全英国范围内的研究生对教育和教学的看法与诉求,为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提供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支持[1]。调查使用的《研究型研究生体验调查问卷》(pReS)和《授课型研究生体验调查问卷》(pTeS)均由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统一编制与修订,采用相同的问卷结构和问卷形式[2]。pReS围绕科研过程,问卷内容包括了导师指导、设施资源、学术氛围、论文质量标准与论文考核过程、高校的管理角色和责任、研究技能发展、职业发展、教学机会、整体体验等;pTeS主要测量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满意度,问卷内容包含教学质量(其中包括教与学的方式、师生交流机会、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授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学生兴趣的引导、总体课程教学质量等)、课程评估和反馈情况、学位论文、课程组织和管理、学习资源、技能和个人发展、职业和专业发展及总体满意度[3]。我国高等教育界已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推进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围绕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参与展开。例如清华大学引进“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对中国大学生展开调查;厦门大学自主设计问卷首次开展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展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等等[2]。也有少量是针对研究生的体验调查,例如对湖南省三所有代表性的大学在读学术型硕士生进行的课堂体验问卷调查[4];针对上海市六所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读体验调查等[5];针对H省的硕士生对导师指导的体验研究[6]等。

2016年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会议上,教育部特别强调“将来华留学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教育国际化战略等整体规划中”。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国际研究生63867人,占在华生总数的比例为14.4%,比2015年增加19.22%①数据来源: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来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学生主要求学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因此研究型大学在提高其培养质量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探讨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情况的研究,主要涉及国际学生的学习适应、国际学生对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国际学生教学管理与政策、国际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等[7-14]。综上可看出,针对来华国际研究生这一群体,从教与学的体验这一角度开展的实证调查研究还很少。

因此,我们对研究型大学的国际研究生进行教与学的体验调查,通过个案研究,以了解其学习感受、认知和看法。由此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即在研究型大学中,国际研究生对教与学的体验现状是什么?国际研究生对教与学的体验表现出哪些差异?高校和国际研究生在哪些方面改进以及如何改进,才能有效提高教与学的体验并提高培养质量?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人口统计学特征

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案例选择的大学由中国教育部直属,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该校是中国最早开始接收国际研究生的大学之一。目前,该校的在校国际学生规模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名列前茅。每年在校学习的国际研究生约7000人次,来自120个国家或地区。其中,42%是学历生,约30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人。其中硕士生人数约占国际研究生的75%,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硕士生。尽管“体验”是一个长期并且动态的过程,但学者认为国际学生在异国学习的第一年里会经历较为明显的“文化休克”,体现在学习方面的调整和适应在一年级的新生中更为突出[15],因此他们对教与学的体验感知会更为明显;同时,因为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特殊性,大部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年,并且已经开展了少量的科研活动,此时学生对教学方面的体验印象最清晰;此外,还考虑到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学制为两年,第二年主要为论文撰写时间。因此,本研究选择该研究型大学的硕士一年级的国际学生为调查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该群体不包含在该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的以及学籍在该校但第一学年不在该校学习的国际硕士生。该群体的总量是235人,来自51个国家,分布在20个院系,涉及 40个专业,性别比例为女生占 42%,男生占58%。抽样方式为全部发放问卷,回收171份问卷,去除无效问卷,共获得110个有效样本,占群体总量的46.8%。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

(1)学生样本主要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其中,西欧的学生最多,占总体的 37.3%,其次是东亚的学生,最少的是南美洲的学生。具体见表1。

表1 国际硕士生的地区分布

(2)根据目前中国的学科门类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及该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研究者将新闻学从文学中抽离、将政治学从法学中抽离出来单列加以考察,被调查对象按照专业分为9个学科类别(见表2)。其中,管理学的学生占比最高,占样本总量的一半,最少的法学、理学仅有2个样本。因调查群体中各学科门类的人数都不同,有些学科的国际硕士生基数较小,因此调查所取得的样本也很少。

表2 国际硕士生的学科类别分布

(3)样本的性别分布为女生占 40.9%,男生占59.1%。此比例与总群体性别比例基本一致。

(4)研究者将课程按授课语言划分为两种类别。接受英文为授课语言课程的学生比例较高,占70.9%。接受中文为授课语言课程的学生比例是29.1%。

(5)研究者将学费资助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中国政府资助学费,表示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自己承担学费,表示为“自费”;派出国学校资助学费,表示为“派出国奖学金”①这里特指学校间交换的学位项目的国际学生,此类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学生承担一部分,派出国学校承担一部分。。获得“派出国奖学金”的学生比例最高,为41.8%,其次是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比例为 30.0%,“自费”的学生比例为28.2%。

(6)样本中以“从来没有来过中国”的学生数量最多,占 36.4%,其次是来华半年以内,为 26.4%。一般来说,国际研究生在攻读学位之前,有可能来到中国旅游或者是短期交流,来华1年以上的学生可能曾在中国学习或读过本科(见表3)。

表3 国际硕士生攻读目前的学位之前来中国的时间

(7)没有在该校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为88.2%。

三、实证调研程序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预调查

随机访谈了10名国际研究生和6名留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请研究生对目前的学习情况谈个人感受,请教学管理人员就研究生出现的学习情况谈自己的看法。研究者整理归纳用于编制问卷时参考。

2.问卷编制

编制教与学的体验问卷时,借鉴了国际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7,16-18]、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11,12]、英国pReS和pTeS的问卷。自编问卷包含基础信息、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的体验和开放式问题。问卷采用 Likert五级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3.数据录入和整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量表的α系数为 0.937;KMo 系数是 0.857;Bartlett检验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这表明本问卷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合理。因子分析:每个维度仅提取出1个因子,且该因子可以解释的方差在48.922%至86.212%之间,说明调查结果有效,每个维度下的若干题目能够共同反映在该维度里。此外,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中,cFI=0.932,RMSea=0.061,说明拟合度良好[19]。

四、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1.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的体验概况

研究者采用了体验系数来判断每个维度下国际硕士生的体验程度。体验系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验系数=总分÷满分。

研究结果(表 4)表明七个维度的均值均略高于中度水平,体验系数中排名最高的是课堂气氛,系数为0.715;学生们认为授课教师能够很好地尊重中外文化的差异,课堂中经常有讨论和提问的机会。体验系数中排名最低的依次是“入学事务”“与教师互动”和“与行政人员互动”。在具体的题目中(表5),系

数均值低于中度水平的题目有“我得到过很多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我积极主动找老师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我经常参加学术会议或课题组的研讨会”,可见总体来看,国际硕士生对入学事务的体验不佳,在论文写作方面训练不足,与导师及课题组交流的程度也不够。

表4 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的体验概况描述统计量

表5 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的体验具体题目的描述

2.不同学科类别的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的体验的差异

从对教与学体验的每个维度的分数来看,表 6显示,①在入学事务方面,医学学生的分数最高,为15.67,而政治学学生的分数最低,为8.33。②在教学设施方面,医学学生的分数最高,为11.67,而新闻学学生的分数最低,为8.13。③在与行政人员互动方面,文学学科的学生分数最高,为10.90,而政治学学生的分数最低,为7.00。④在课程设置方面,理学学生分数最高,为20.50,而新闻学学生的分数最低,为11.63。⑤在课堂气氛方面,哲学学生分数最高,为21.27,而新闻学学生的分数最低,为 14.50。⑥在科研与论文方面,理学学生分数最高,为 17.00,而新闻学学生的分数最低,为10.88。⑦在与教师互动方面,理学学生分数最高,为16.50,而管理学学生的分数最低,为11.10。由此可见,理学学科的学生在与导师交流、在科研与论文方面的体验值是相对较高的,这可能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

此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学科类别的国际研究生除了在“教学设施”“与行政人员交流”两项的体验值无显著差异外,其余五个维度的体验值均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学费资助方式的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的体验的差异

在所有的七个维度上,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国际研究生体验分数均最高,其次是自费生,最低的则是派出国资助的学生。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可见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对教与学的体验较好,反之最差体验则来自于派出国资助的学生的反馈,也就是双学位项目的研究生。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将该校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感觉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在所有这些维度上,派出国资助的学生与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学生的体验值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6 不同学科类别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体验的各维度均值分数

表7 不同学费资助方式的国际硕士生对教与学体验的各维度均值分数

4.国际硕士生对行政管理服务、课程教学以及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意见反馈

本调查的开放式问题获得了国际硕士生们的积极反馈,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可概括为三个部分:行政管理服务、课程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1)行政管理服务。共收到有效回答95条,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完善并公开更多与学习相关的信息,这个问题是大家呼吁最多或是最集中的部分,占有效回答数的 51.6%。学生们希望学校能够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与学习相关的实用信息,并提供针对国际研究生的英文版本。具体如下:①提前安排及通知相关内容和要求。如在入学、教学、考试、选导师、实习、论文写作、学位申请、维权程序,如何获取各类学习证明等方面,行政管理者能够尽量提前公布相关说明或要求。学生们对临时通知表示不满,希望行政人员能够及时转发信息,不应拖延与不负责任。②期望便捷地使用图书馆。学生们迫切要求校方改善图书馆数据库使用的方便性和稳定性。有相当一部分人反映不会利用网络图书馆来搜索信息。对图书馆的自习时间、储存服务也提出了意见。

第二,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信息,占有效回答数的12.7%。学生们希望在入学前或入学时从学校获得更完善的生活信息。诸如他们希望在使用学校的设备、公寓设施、校园卡充值等付费流程、办理签证的注册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且希望能够提供校园内外的校园健康服务、安全及维权、娱乐、旅游、购物等方面的信息;还建议学校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以便能让来自异国的他们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氛围。

第三,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占有效回答数的35.8%。可见这也是影响国际硕士生体验最深刻的方面,与量表调查结果一致。具体如下:①简化或明晰行政办事程序。学生们很难理解一些办事程序,尤其在报到注册时,给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②改善行政人员工作态度和方式。在提及行政管理问题的有效回答中,有 50%的回答认为学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态度不能令其满意,部分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或业务不熟,导致学生所遇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③提高行政人员外语沟通能力。在提及行政管理水平的有效回答中,有 35%的回答认为学校的行政人员英语口语水平较低。这可能成为行政人员与国际研究生沟通交流的障碍。信息不通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致使国际硕士生对感受到的服务满意度较低。

(2)课程教学。共收到有效回答68条,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希望有更优质的师资和更高的课堂教学水平,占有效回答数的 37.4%。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英文授课水平未达到学生预期,有些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与国际硕士生的交流普遍不够等。由此也可见虽然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但是对学习软环境均有较高的追求。他们比较善于在平时的学习中细致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能够进行有效监控和总结。

第二,希望有更合理的课程内容,占有效回答数的22.9%。①希望开设更多合作讨论类的课程。学生们希望院系多提供能够让学生互相合作的课程,尤其是中外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②提供更多实践类课程。他们认为目前课堂讲授类型的课程比例过大,这些理论课挤占了动手实践及参与社会调查的课程时间,使他们很难有机会亲身参与实践。同时希望从学校获得更多实习的机会。③增加中国相关课程内容。学生们倾向于学校安排更多的关于中国概况的课程,以期能融入中国的学习环境,使自己的留学生活更丰富多彩。

第三,更好的教学配套服务,占有效回答数的33.7%。具体体现如下:①完善选课服务。反映最突出的一项教学配套服务就是选课,他们普遍建议院系能提供针对国际硕士生的咨询和服务。②配备专业的教学服务指导教师,能够为国际硕士生提供更多课程内容方向的指导意见。③提供更详细的课程内容安排。期待学校提供更为明晰的课程名单和简介(如教学风格、方式)及阅读安排。建议通过网络视频让研究生清晰了解全方位的课程信息。

第四,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占有效回答数的6.0%。学生们认为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配置不够完备,能够提供给学生课后小组讨论的小会议室、小教室还比较少。他们认为优质的教学硬件设施会为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分。因大部分学生来自发达国家,学校的硬件条件比较完备,所以落差感较大。

(3)研究和论文写作。共收到有效回答50条,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开设与研究和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占有效回答数的47.1%。可见开设相关课程是国际硕士生的迫切需求。他们认为尽管当前课程体系中有类似课程,但总体上不够满意。他们希望开设写作练习课或讲习班,需要更清楚的要求、规则和指导,建议院系或学校在论文写作方面创立综合指导方案。建议学校提供一个愿意指导论文和有足够时间做这项工作的教授名单。部分学生希望可以利用假期额外补课,上更多的课去了解如何用汉语或英语进行学术写作,如果课程的质量高的话甚至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接受中文授课的学生认为,因最终的论文需要中文写作,因此在写作方面也需要语言伙伴提供帮助。

第二,合理安排研究进程,占有效回答数的26.5%。学生们建议在学习初始阶段就应该提供关于做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信息,比如提供方法学的课程。此外选择导师时为他们提供教授们各自研究领域的详尽介绍。在论文进行过程中,应安排合理的限期,告知论文的提交期限和格式要求。部分学生表示这方面的信息不够畅通,有学生表示开题报告使其感到压力巨大。

第三,更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机会,占有效回答数的 14.7%。学生们希望院系能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提供平台;研究内容也可以多关注交叉学科,有部分学生希望研究内容更具有挑战性;平时的学术研讨会很有意思,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教授参与其中。同时他们渴望能够跟国际学生群体及中国学生群体更多进行学术研讨活动。

第四,更便捷的资料收集渠道,占有效回答数的11.7%。学生们希望在获得学术资源方面有更方便的数据库。有学生说“缺乏国际化的通道令人很沮丧,也破坏了参与学术研讨的机会”;提供图书馆和在线数据库的用法;学校的网络系统使用不够便捷,部分系统存在兼容性问题,希望留学生公寓尽快开通免代理服务器,供学生更方便地查找资料。

五、问题思考与对策建议

1.对高校国际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思考

《2015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中指出①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SG). Brussels, Belgium, 2015.,学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高校应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学与评价过程。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的生命周期中(即从入学到毕业)均为其提供事先公布的明晰的规则。为教学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如图书馆,IT、教学设施)和人文关怀(导师、行政人员)。据此,在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优化管理体制。应通过规章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实现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并存的管理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学生入学之前,大学应提供必要的有关生活和学术信息。学生入学之后可安排新生适应周围环境和所在项目内容,或建立类似国外大学针对国际学生的学生帮助中心,请高年级国际研究生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学习生活。因英语的使用有利于建立高效而友好的校园环境,高校行政人员应继续进修英语,熟悉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完善课程教学。原耶鲁大学校长Levin曾指出,尽管亚洲大学有雄心壮志,但是他们的教学依然着重在内容的掌握,而忽视了独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20]。因此,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适时动态修订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时代发展并贴近前沿,同时推进英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最大限度地步入国际化轨道;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英文授课或双语授课项目,增设国际认可的课程门数及学科覆盖面。鼓励教师继续进行全英文授课。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3)增加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研究型大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除了鼓励国际研究生尽早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之外,学校可以为国际研究生提供科研平台和学术交流项目,制定专门针对国际研究生的创新计划或开展个性化的培养项目;增加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学术讲座,定期举办国际学生的学术论坛;开设更多的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课程;在论文开题和中期报告中明确细则,做好规范与监督。

(4)推进导师指导。提高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可以引进具备深厚学术造诣、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具备良好外语交流与授课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可设立教师培训课程,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专业授课和论文指导水平,扩大国际化视野。此外,学校应逐步建立导师指导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切实提高对国际学生的指导水平。

2.对国际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国际研究生应建构主体地位,增强责任意识,可以做好以下两点。

(1)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制订学习计划。先充分了解目标高校,树立明确的留学动机,事先认真思考和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2)端正学习态度,投身学术,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投身科学研究,主动参加学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在学校提供优越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国际学生应在学习中不断反思,持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我效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 袁本涛, 王传毅, 赵琳. 解码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 基于澳、英的比较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15(3): 70-77.

[2] 蒋家琼. 研究生体验调查: 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6): 105-109.

[3] 韩晓燕, 金帷. 英国研究生问卷调查: 现状与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5): 72-77.

[4] 朱艳春.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堂体验调查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4.

[5] 李莉. 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读体验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 刘映婷. 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体验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4.

[7] 李秀珍. 来华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马瑞雪. 来华中亚留学生教育适应性调查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3.

[9] 赵志娜. 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6.

[10] 王勇, 林小英, 周静, 等.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满意度:构成、贡献与策略——基于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毕业生样本的调查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4(2): 40-48.

[11] 朱志龙. 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高校教育管理, 2010(2): 48-52.

[12] 赵云, 刘爱华, 胡风琴, 等. 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5):74-76.

[13] 罗雪莲. 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2012.

[14] 肖丹. 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2.

[15] JaNJUa F, MaLIK S, RaHMaN F.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ase study from pakistan[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2011, 2(6).

[16] 杨军红.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上海: 师范大学, 2005.

[17] 武静.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2007.

[18] 朱国辉.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9] KLINe R 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 New York: Guilford, 1999.

[20] SUMRa B B. Study on adjustment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universit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omparison of student and faculty/staff percep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2, 4(2).

猜你喜欢

硕士生教与学研究生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赵燕磊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