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I高被引论文博士研究生作者的群体特征
——基于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实证研究

2018-04-03杨清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生源博士

许 仪 杨清华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作为代表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培养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引领“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因素[1]。另一方面,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作为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已成为国际学术界评价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声誉的重要参照系。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均高度重视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教师群体,配套出台各种鼓励和支持措施,但却对参与发表 eSI高被引论文的博士研究生群体关注不多,学术界也缺少专门的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因此,本文拟通过统计和分析近十年中山大学发表 eSI高被引论文的自然科学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研究生”,且均特指“自然科学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研究其群体特征,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另一个视角。

一、研究对象选取和数据信息来源

笔者选择2005~2015年期间中山大学入选的eSI高被引论文及其博士研究生作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①随着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11工程”和“985工程”正式退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但“211工程”和“985工程”作为国家在20世纪先后实施的两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对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选择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当年作为数据截止年份,或可从侧面观察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我国高校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情况。②eSI作为由世界上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于2001年推出的文献评价分析工具,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eSI以10年为一个周期对全球所有大学及科研机构的ScI、SScI论文及其引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和排名,每年3月的更新数据覆盖时间最长,为此前 11年的数据,如2016年3月更新的数据可以覆盖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共11年的数据,可最大限度地扩大观察样本数。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于2016年3月24日对eSI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将检索结果中高被引论文所属单位为“中山大学”的作者姓名,与学校历年博士研究生学籍库名单进行比对,确定其中参与论文发表的博士研究生作者,并获取其所在院系、导师、入学和毕业时间、本科及硕士毕业学校等信息,还通过相关院系网站、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博士生所在院系等渠道进一步搜集所需信息,对相关博士生的所在年级、学科、导师、学缘以及公派出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中山大学发表eSI高被引论文博士研究生的群体特征

2016年3月24日的检索结果显示,中山大学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397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中146篇有博士研究生参与写作和发表,占学校eSI高被引论文总数的36.8%;博士研究生作为第一/通讯/独立作者的论文48篇,占论文总数的12.1%(见表1)。共有130名博士研究生参与发表上述论文,其中,以第一/通讯/独立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共38人,占该校参与eSI高被引论文发表的博士研究生总数的 29.23%(见表2)。可见,博士研究生不仅已成为科研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且在高水平原创性科研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数据和各种渠道采集信息的综合分析看出,中山大学近十年参与 eSI高被引论文发表的博士研究生的群体具有如下特征:主要来自学校优势学科;本科和硕士生阶段多在国内一流高校学习;本校硕士应届毕业生比例呈增加趋势;多数拥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获得优秀导师的培育。

1.主要来自学校优势学科

中山大学近十年发表eSI高被引论文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分布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见表3):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130位博士研究生中,127位所在的一级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占比高达 97.7%;作为第一/通讯/独立作者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38位博士研究生中,36位所在的一级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占比也高达94.74%。eSI高被引论文博士研究生作者主要来自学校优势学科,反映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依托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学科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好的积累和传承。

2.本科和硕士生阶段大多在国内一流高校学习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优质生源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高起点的入学质量,才能使以后的一系列培养措施得以顺利实施[2]。统计结果也显示,发表eSI高被引论文博士研究生群体中,硕士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①本文的国内一流高校特指原“985工程”高校。的博士研究生108名,占 83.1%,毕业于其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22名,占16.9%。进一步考察该群体的分年级情况发现,该群体中硕士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的生源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 70%以上,证明了优质生源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优质生源是保障和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因素。

表1 2005~2015年中山大学eSI高被引论文入选情况及博士研究生参与情况

表2 2005~2015年中山大学各年级博士研究生参与eSI高被引论文发表情况

近年来,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本科化”倾向,已经影响到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3]。对发表 eSI高被引论文博士研究生群体中可获取数据的 101名博士研究生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共71人,占70.3%,毕业于其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30人,占29.7%;从分年级情况看,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比例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术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本科阶段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时间最长和奠定基础的阶段,在此阶段接受到良好的指导和教育,有助于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研究能力,也为今后学术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本校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呈增加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参与eSI高被引论文发表的博士研究生中,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且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而与此相对地,硕士毕业于外校的博士研究生作者所占比例除2001级外均不超过50%,且近年来下降趋势日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创性高水平科研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来自外校的博士研究生往往是在确认被录取后才会真正参与博士生导师的相关研究,而硕士毕业于本校的博士研究生,大部分在硕士生甚至本科生阶段已不同程度参与了相关研究,因此能在博士生阶段产出高水平成果。而中山大学近年来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为确保生源质量,逐步加大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的比例,也是加剧该趋势的重要外界因素。

4.多数拥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

中山大学一直重视资助和支持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博士研究生仅在2010~2015年期间,就有67位曾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导师或社会捐赠奖学金等渠道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所占比例为51.54%;到海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或合作研究一年以上的有38人,所占比例为29.23%。实证研究也表明,研究生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在学术前沿、学术交流、综合素质提升等各方面均得到锻炼与提高[4]。参与论文发表的博士研究生至少过半拥有海外派出经历这一群体特征,也与学校对曾参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人员的跟踪调查结果相互印证:该跟踪调查的初步统计显示,绝大部分研究生在出访期间及回国一年内有学术成果公开发表[4]。

5.获优秀导师的培育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统计,中山大学参与论文发表的130位博士研究生分别由62位博士生导师指导,其中在近十年间指导了2名及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有30位。对相关导师群体进行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符合一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特征,包括优秀的师德与特质、高水平的教学与指导、卓越的学术与科研、高效的管理与合作[5]。据统计,截至 2015年,该导师群体中共有院士2人、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青9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科技奖励第一完成人2人(同时获得多项人才工程或科技奖励的仅统计 1次,下同),占该导师群体的近 50%。指导 3名及以上博士研究生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16位导师中,获上述人才工程或科技奖励的导师占比高达75%。可以说,相关导师普遍是在各自研究领域深耕多年、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表3 中山大学近十年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学科分布情况

除了较高的学术成就,他们在师德和学风、教学与指导上更是表率。从研究生培养角度看,导师对研究生的有效指导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6];而相关导师群体均是爱岗敬业、对“为什么指导、何时指导、如何指导”研究生有较深刻认识、受到学生爱戴的导师。以近十年来指导了7名博士研究生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庄诗美教授为例。庄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学术水平毋庸置疑,但她最让学生敬佩的却是对学生的责任心。庄教授的研究生介绍,庄教授十数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学生在学习和做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找她指导;庄教授“不搞副业,全身心地扑在实验室”,把时间都用在指导学生和开展高水平研究上;庄教授还为实验室购买了很多科技类、文化类的书籍供师生随时学习和查阅,在实验室和团队中营造了协作友爱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三、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师出名门”是这个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本科和硕士生阶段就读于国内一流高校,在学校优势学科,师从优秀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大多数人员读博期间还曾获派到境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基于中山大学近十年来发表高被引eSI论文的自然科学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群体特征,笔者对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如下:

1.发挥优势学科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发展

优势学科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究其原因:①优势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其较高的学术水平、雄厚的师资力量上,而这正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②优势学科往往能在校内外的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先进的硬件条件、更充足的经费、更多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等。③优势学科一般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和积淀、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能通过学术团队实现传承和创新。由于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可分配资源的总量有限,建议高校在配置学科建设资源时,要向优势学科倾斜,以加快形成学科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与此同时,建议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发挥优势学科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学科间优势互补,构筑起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带动学科群整体实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全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普遍提升。

2.加强学术规范,筑牢基础

原始创新对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事科研创新,必须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为前提,把基础打扎实,然后才有资格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原始创新。如果连基本的规范都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也不扎实,却去进行“科研创新”,就只会走弯路,只会事倍功半。可以说,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本科和硕士生阶段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打好基础,对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开展原始创新工作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议高校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普及和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建设基本科研训练平台,设立科研资助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比赛,鼓励研究生导师吸纳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让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更多更早地参与科研选题和实验设计工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形成学术规范,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锻炼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筑牢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有利于导师发掘有潜力的学生,选择优质生源,更可为今后开展高水平科研提供一系列准备和保障。

3.改革招生制度,推行弹性学制

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然而,早有学者指出,“博士研究生生源尤其是优质博士研究生生源不足”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后日趋严重,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更加剧了优质博士研究生生源不足的情况[7]。因此,为留住本校优质生源,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近年来纷纷增加了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的招生计划,以稳定部分优秀生源。但增加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的招生,也存在学缘结构单一化的危险,值得引起注意。事实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8],高校可根据不同学科或博士研究生个人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建议高校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支持和鼓励各学科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和培养体制改革。在招生改革方面,加大试点力度,将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由过去的学校统考逐步调整为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相结合,发挥院系招生自主权,留住和吸引优质生源,以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质量;在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根据博士研究生教育更为注重专业领域研究向纵深发展的特点,加大弹性学制推行力度,既有利于促进博士研究生个性发展与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增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时代适应性,也有利于缓解跨学科招录、硕士生阶段非就读于本校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对校外优秀生源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4.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实践证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开阔博士研究生的视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山大学在“985工程”三期建设期间完成了“学术会议—实习考察—短期访学—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等多种类型的资助项目设置,逐步形成形式多样、时间梯度完整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模式[4];实证研究证明,在读期间有出国学术交流经历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表现更为稳定,论文同行专家评阅结果明显优于无出国学术交流经历的博士生[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开展以我为主的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有效路径。但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需处理好国际化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既要推进国际化又要保持中国特色”,要求高校必须处理好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10]。建议高校一方面在继续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学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定广大研究生的信念,激发爱国热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报效祖国、实现个人价值,真正做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将引进的国际先进教学体系进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创新性。

5.组建和发挥跨学科导师组的作用

博士研究生导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提高素养的基石;也已有实证研究指出,导师的学术水平是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产出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11-13]。目前我国的高校和学科仍普遍实行单一导师制。单一导师制下的师承关系确定、培养责任明确、培养环境稳定,有利于导师主动承担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以及对其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单一导师制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一流学术成果的重要途径;再优秀的导师,其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眼界视野也存在局限性,难以对博士研究生超出其专业领域外的研究进行有效指导。建议在明确第一责任导师的前提下,通过组建跨学科导师组,在促进学科交叉的同时,给予博士研究生学习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培养其参加大科研团队的协作能力,进一步开阔眼界,锻炼思考科学问题的维度和深度,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一流学术成果的产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和后备人才,是我国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关注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群体,总结出该群体的共同特征,对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将具有显著的效应。

[1] 周玉清, 黄欢, 付鸿飞.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3): 1-6.

[2] 顾云南. 完善招生政策 改革招生制度 确保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J]. 中国高教研究, 2003(7): 43-45.

[3] 阳荣威, 胡陆英.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及其应对措施[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2): 11-16.

[4] 戚兴华, 高久群, 汪华侨.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校本发展策略: 以中山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0):28-33.

[5] 彭兰, 潘午丽. 高校博士研究生导师胜任特征模型构成要素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8): 19-22.

[6] 林青国, 吴素英, 王静娴, 等. 研究生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状况调查与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11):74-76.

[7] 优质生源严重不足 名校博导 BBS发帖广招博士研究生[eB/oL]. [2017-08-08].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2-03/28/node_2.htm.

[8] 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1): 68-70.

[9] 戚兴华, 高久群, 宁黎, 等. 博士生资助与博士质量保障的体系互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2): 20-24.

[10] 陈钟颀.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12): 1-4.

[11] 李雪梅, 王秉中, 甘国龙. 博士研究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质量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5): 28-33.

[12] 高会军, 杨学博, 邱剑彬, 等. 选题前沿化 过程精细化素质国际化——“三位一体”国际化视野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5): 18-22.

[13] 李艳, 马陆亭.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4): 78-84.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生源博士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制冷博士来帮忙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神奇博士感冒了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注释体例
博士蚊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