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的要素解析与模式建构

2018-04-03张梅珍曹欣怡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研究生

张梅珍 曹欣怡

现如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件,科技传播不仅承担着将高新科技知识从各个专业领域向社会各阶层公众快速有效地传播与普及的职能,还担负着将知识向经济转化和科学技术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使命。因此,科技传播是影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经济发展质量和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因素[1],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社会事业。

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即研究生这个高知群体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和高效配置科技信息资源的能力,体现为研究生有效吸收和传播科技知识,专业化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实际效能。

一、融媒体传播特征与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建构的必要性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既有同一性、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推介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传播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2]。在各种媒介形态相融合的“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内容、主体、方式等均呈现新的特征,为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空间。

1.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

(1)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实现全时空传播。融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某一种媒体,而是将广播、报纸、电视等不同媒体,利用互联网载体进行整合。因其取长补短的特性,使信息传播不仅有海量的大数据为支撑,更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壁垒,让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视、平板等终端随时随地接收或查阅个体所需的信息。融媒体的这一优势,大大拓展了研究生群体接受科普知识的知识源,更为其进行科技传播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源和载体支持。

(2)信息发布主体大众化,尊重平等传播。融媒体注重兼顾不同形态媒体间的平等和共享,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发育为融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包括以平等传播为诉求的自媒体。在融媒体实现多渠道、全时空传播的格局下,信息的发布权不再由传统主流媒体所独享,普通的受众也拥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利,发布主体更加广泛,且日趋平民化,一人一媒成为可能。用户生产内容(Users Generate Content,简称UGC)早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生群体更容易接受并有效利用融媒体平台,创作科普作品,推介科普文章,并通过用户分享、再创作等形式进一步促进科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3)信息传播形式多元化,突显受众地位。融媒体传播在理念上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由“一对多”的大众传播转变为“一对一”的分众传播,通过评论等便捷的互动形式,以及兴趣圈、弹幕等互动平台的搭建,增强受众黏度,满足受众信息接收与发布需求;传播模式上,不仅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更依靠传统端、PC端、移动端等多种媒体终端对受众进行全覆盖。融媒体更加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研究生群体获取科普知识和技能,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奠定了媒介基础。

2.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建构的必要性

(1)适应融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环境的需要。融媒体推动着信息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的深刻变革,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新要求,也培育了新的传播环境。研究生群体作为新兴网络媒体的核心受众,与普通民众相比,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科技知识储备、更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更广泛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渠道以及更高效的传播能力。如果能将这个高知群体所拥有的科技传播力量和科技信息资源,通过各种传播平台进行有效整合与高效配置,就能更好地促进科技知识的社会化、共享化,催生科技知识再创造、再生产。

(2)增强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必然要求。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生长的基础保障能力,能有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研究生群体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后备力量,拥有比其他社会群体更为强大的科技创新潜力,无论是科技资源、吸纳能力、传播技能和科技成果转换的效益前瞻,研究生群体得天独厚,理所当然是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蓄养和建构研究生群体的科技传播能力,有利于推动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有效生成和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源动能和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3)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既是新时代广大民众的内生需求,也是国家肩负的一项重大社会责任。科学素养与科技传播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科学素养的积蓄有赖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获取。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融媒体”,为培养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搭建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平台。研究生作为兼具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的高素质群体,作为传媒受众中媒介素养的高位群体,通过加强科技传播与普及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和技术能力,力争依托其群体合力有效地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新时代赋予研究生群体的历史责任。

二、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要素及模型

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的科技传播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包含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科技养成能力、以融合为核心理念的学术交流能力、以技能为核心导向的科学普及能力和以创新为核心途径的技术传播能力。

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全面培育研究生科学人文素养,为科技传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独立思辨和学术创新能力,为科普作品的创作和技术的创新服务奠定基础;有了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训练积累,研究生群体才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要素模型

1.科技养成能力

科技养成能力是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生长的前提,包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融媒体背景下研究生科技养成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要素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科学素养教育包括技术知识教育和技术培养训练,二者涵盖了对研究生科学知识存量和实践能力培育的基本要求;人文素养教育包括科学精神教育和科技伦理规范,分别代表对研究生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引导和道德自律意识的培育。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习得是科技养成能力的主体,科技传播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播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也是其使命之一。因此,知识、技术、精神和伦理四种教育模块共同造就研究生基本的科技养成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科技养成能力构成

融媒体时代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空间,研究生知识的储备除了课程学习外,还可以根据个体需求和兴趣,利用融媒体下的各种工具和应用平台构建更加个性化学习空间,如关注或订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微信和公众号,加入专业或主题讨论社区,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学科知识前沿;同时,研究生的技能培训除了传统的实验室训练外,还能够运用融媒体搭建技能培训与专业实践的远程实训、共享平台。

2.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基础,包括独立思辨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在融媒体背景下,“融合”理念已经贯穿于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三要素的全过程。其中,独立思辨能力是研究生自身科学知识储备和学术思维能力养成的内在融合;综合归纳能力是研究生学术视野和知识集成的内生追求;学术创新能力则是研究生通过质疑与讨论、吸纳与创新的碰撞和交流,去伪存真,积蓄新的学术思想(如图3所示)。

图3 融媒体时代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构成

融媒体思维的核心是“融合”。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利用融媒体技术和工具,构建基于不同学科背景、跨时空的学习交流网络和学术研究平台,促进各学科间交叉融合,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中心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文广,正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在研究中发现前人因缺少对磁铁矿显微结构的研究,所建立的磁铁矿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存在明显缺陷,不能有效区分不同成因的磁铁矿。他通过对前人微量元素数据的筛选,建立了新的磁铁矿判别图解。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化学顶级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3]。

3.科学普及能力

科学普及能力是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的主体,包括科普作品原创、科普平台搭建、科普活动策划以及科普知识传播四个维度。研究生的科学普及能力呈现大多以科学技能的传播为切入点,比如通过对火灾逃生技巧、野外生存常识、生命急救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科学技能的传播,唤起公众对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关切与重视(如图4所示)。

图4 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科普能力构成

融媒体为科学技能和科普知识传播提供了优质的载体和平台。优秀的主题鲜明的原创科普作品,如围绕“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主题,采用图文类、音视频类和动画类等作品形式,针对具体的科普宣传对象,如青少年、务工人员、社区居民等,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也有高校以研究生科技社团的组建为契机,以专业背景为支撑,以主题鲜明的科普活动为平台,促进科普教育和技能传播的整合与共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研究生为核心成员的脚爬客团队,是一支具有地学背景,涉及水工环诸学科、互联网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团队,致力于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和地质公园科普推广。该团队主要围绕地质公园规划、申报、建设及科普、可持续发展提供升级和推广服务。脚爬客首创的科普志愿者训练营已成为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示范活动”。2017年 9月,脚爬客团队项目——“互联网+地学科普”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4]。

4.技术传播能力

技术传播能力是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升华,包括技术学习能力、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和技术人际传播能力,三种能力以技术为中心,以创新为导向。技术传播是技术在社会系统内通过特定渠道进行扩散转移,从而促进技术共享,实现用户采纳的过程。技术知识的习得与积累是技术传播的基础,技术知识体系的构建服务于技术向研发单位的创新扩散以及向消费者的人际传播。研究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运用等渠道将科技与产品相联结,实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通过人际技术交流帮助消费者了解相关技术信息,获得必要的技术知识,激发消费者购买愿望,引发产品消费的模仿行为[5],实现技术信息在社会体系内的多向流动,推动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国家高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如图5所示)。

融媒体时代研究生技术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关键在于创新传播方式。在进行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利用“线下”的技术发布会、技术产品展等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宣传推广外,更主要的是利用“线上”的各种媒体将技术和产品信息进行传递,通过体验式分享和内容营销等更加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及时关注受众的信息反馈,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图5 融媒体时代研究生技术传播能力构成

三、结语

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媒介传播背景下体现新的内涵和特征。融媒体传播环境下,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体现专业化、开放性和多元化等特点。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各要素间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体系,从培养互联网思维到融合理念的建立再到创新路径的实践,研究生完成了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换和提升过程。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对教育传播渠道与教育传播内容的整合,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研究生的科技传播能力教育进行全面拓展,完善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培养体系,充分挖掘研究生群体的科技传播能力,实现其科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1] 翟杰全. 国家科技传播能力: 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3.

[2] 黄雨水.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广告创新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3): 76.

[3] 我校提出新的磁铁矿成因判别图解[EB/OL]. [2017-11-01].http://voice. cug.edu.cn/info/1002/11061.htm.

[4]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团队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喜获佳绩[EB/OL]. [2017-09-22]. http://graduate.cug.edu.cn/info/1141/4550.htm.

[5] 翟杰全. 技术传播: 概念、渠道和企业实践[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92.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普研究生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