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德性而道问学
——关于荀子《劝学》的几点教学思考

2018-04-02程建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劝学荀子诗经

程建新

(古田第一中学,福建 古田 352200)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也可以说是《荀子》一书最精彩的一篇。全文谈如何学习和学习的作用、意义等等,不断比喻、引证,洋洋洒洒,精义迭出,体现出荀子不少重要的思想。《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若用来比拟荀子和《荀子》一书,倒是十分恰当的。高中课本从中摘录一点,读来只能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而已。但若要教好此文,或者更进一步了解荀子,就应该对《劝学》全文乃至《荀子》一书下一番功夫。

一、虚词、句式、特殊用法与文言文如何教学

讲授文言文,首先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尽量好地理解全文,然后才能更好地学习内容、探究特色、得到启悟等等。

文中的字词,课本已经详细出注了,虚词、句式、特殊用法则需要提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前一个“于”字表处所,后一个表比较,句式是状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前一个“而”字表递进,后一个表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与“吾尝跂而望矣”,两个“而”字表修饰。“而”字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修饰等等,是文言中重要的虚词。文中“而”字很多,用法不同,值得注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典型的定语后置的句子。“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两字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在上面、在下面;“一”是数词作动词,专一之意。

文言虚词、句式和特殊用法需要讲授,但如果一一细细辨析,则费时费力,枯燥乏味,让学生更不喜欢文言文。文言文如何教得精要简约,让学生乐学易懂、轻松快乐,是个大难题。《荀子·不苟》说:“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所以,所掌握的方法愈简要,所治理的事就愈多。五寸的矩,可以穷尽天下的方形)[1]很多教师一直都在探究文言文教法,希望能像数理化那样有公式套路,简明扼要,以简驭繁。有的教师以为把文言文中各种句式、虚词、特殊用法等弄明白,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于是把课上得像语法分析课,琐碎沉闷,实际上反而是花费甚多而所得甚少,用荀子的话说是“操弥繁而事弥小”了。

二、文中几个实词的探究

文言文教学,实词非常重要,学生如果实词、成语典故和文史知识等积累越多,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越来越好。语文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多加强调引导。

汉语里,很多字往往有多种含义需要多加识记,在课堂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积累字词。比如:“至”,《辞源》(商务印书馆,1992年)中列出以下义项:①到达;②极;③大;④至于;⑤夏至、冬至的简称。根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致”有如下义项:①送达。如:面致;致函。②表达;传致。如:致意;致谢。③到达;求得。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见“致仕”“致政”。⑥尽;极。如:专心致志。⑦意态。如:情致;兴致。文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字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至”字都是到达之意。有人说,文中“至”是“到达”,“致”是“使到达”。“无以至千里”是无法到达千里之远,“而致千里”是使之到达千里之远,用法很严谨。实际上《辞源》《辞海》里,“至”和“致”都有到达的意思,不必如此辨析。《劝学》一文,“至”字出现五次,“致”字出现三次。其中“及至其致好之也”一句,“至”是“到了”之意,“致”是“极为”之意。《荀子》一书,致字多是“极、尽”的意思。而“致”字为“到达”的意思,再举两例:一是《修身》里有“跛鳖致之,六骥不致”(跛足的鳖能够达到目的地,六匹良马拉的车却达不到);一是《不苟》里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君子修养身心没有比诚笃不欺更好的办法了,达到诚笃不欺的境界不需要其他办法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里的“江河”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里的“江海”都是泛称,不过是大江大河之意。“江河”有专指长江黄河,也有是泛称。有人以为先秦时都是专指,这样读古诗文就可能扞格难通了。比如《诗经》里的《汉广》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和《江有汜》有“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之句,两诗中的“江”字,朱熹和今人高亨、程俊英先生以为都是指“长江”,但陈子展、金启华、袁愈荌先生似乎都把它看作是泛称河流,只有其中的“汉”字,诸家都认定是指“汉水”。可见“江”字在诗经时代,既有专称也有泛称,得看具体语境,即使是在具体诗文中有的也难以辨识,见仁见智。*

字和音是连在一起的。文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跂字,有的注为qǐ,有的注为qì,也让教师感到迷惑。《辞源》《辞海》注释一样:跂(qǐ):通“企”。踮起脚跟。《史记·高祖本纪》:“日夜跂而望归。”笔者以为读第三声为好,且举《诗经·卫风·河广》为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君子生非异也”的生字通性字[2],即本性,这很重要,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需要后天不断努力地学习完善。但这是清人才有的注释,按本字来理解句子也可以讲得通,若师生提出异议,也可以借此探究一番,不必定于一尊。

三、此文内容与行文特色

《劝学》主要是论证学习的作用、目的、方法和态度。作用是弥补自身的不足,就像人要靠舆马舟楫才能走向远方;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以达到智慧明达行事正确,乃至圣人的境界;方法态度是积累、坚持和专一,这需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心无旁骛。

荀子善于譬喻,而且是一连串的譬喻排比下去,生动形象,琅琅上口。人教版课本说:“运用大量的比喻、对偶、排比,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精练简洁,琅琅上口。”就选文而言,确是如此。又说:“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寻味。”则未免恭维太过。《荀子》全书都是说理文字,行文繁复单一,“强聒不舍,始终如一”[3],通假字又多,读来颇觉枯燥费力,比起孟子、庄子、韩非子就差得多了。《荀子》一书到了唐代才有杨倞作注,杨倞在《荀子序》中说:“独荀子未有注解,亦复编简烂脱,传写谬误,虽好事者时亦览之,至于文义不通,屡掩卷焉。”[4]古人就感慨《荀子》之难读了。但荀子是大儒,其思考既深且广,又使得《荀子》一书精光四射,厚重醇美,启人思辨。

教师讲授《劝学》一文,多数只着重字词讲解和文意疏通,对其中所讲如何读书为人的道理,就略而不言或语焉不详了。其实,荀子作书,意在阐发思想,弘扬儒道,有益人事。

就《劝学》一文,谈了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还谈到环境熏陶的重要,提倡要阅读经典,亲近良师,好学不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蓬草生长在大麻中间,不用护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在黑泥里,便和黑泥一起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定居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交往一定要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人影响,而接近于正道),告诉人们环境和益友的重要性。“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简便了,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崇敬良师更近捷了),告诉人们要亲近并崇敬良师。“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只要真心长期积累就能深入,学习到死才能停止),是提倡终身学习,也很好地照应了开头的“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荀子推崇学习,希望人们提高修养,有益行事,成为君子、大儒甚至圣人,这是君子之学。而我们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如何得高分,在荀子看来不过口耳之间的诵读,只是小人之学而已。《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真是一说再说,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了。我们现在强调树德立人,但应试教学往往让教师减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德性方面长期的教育熏陶,不利于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劝学》原文与课本节选的思考

笔者多次讲授《劝学》一文,每次都补上一处文字:“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所以,没有埋头专注的志向,就没有显著的成绩;不会埋头专心地做事,就没有巨大的成就。走入歧途的人到不了目的地,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容忍。眼睛不能同时看两处而把东西看清,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把它们都听清)还要出示解释和翻译,并且举陈景润和生活的事例加以印证,要求学生抄下背诵品味。这几句话正好接在课文最后,非常警拔。很奇怪编者为何不加上去呢?

《劝学》原文有1619字,课本所选的文字只有291字(都不包括标点符号),不足原文的五分之一,如果将选文增加到四五百字,当会更加厚实精美。《劝学》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很注重全部和纯粹,课文大刀阔斧地删削拼接,原文内涵之博大,思想之深邃,文气之磅礴充沛就很难感受出来。选注古诗文,选者的眼光和目的不同,选文也就千差万别。但不好的选文,如鲁迅先生所说,往往将作者“缩小”甚至“凌迟”了。[5]不过,这个选文富有权威性,在一茬茬学子的不断诵习中被普遍接受,成了经典。但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注,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选取原文开头到“故君子结于一也”为止,后边都删去,想来应该是觉得全文都很精美,但文长难录,后边只好割爱,而读者对象又是大学中文系学生。

翻看高中课本,文言文节选的文章往往删削偏多,要求背诵偏少,甚至像《滕王阁序》这样通篇都极美而又不长的文章,曾经也有只选入开头的一小部分,像《兰亭集序》这样只有324字极为精粹的美文,课本只要求学生背诵第一段(122字)。可见,编者是希望高中课本的文言文总体文字要少,背诵要少,详加注释,易于教学,让师生字字句句落实。但是,这其实有违语言学习的规律,没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阅读,没有多加自读品味,学生很难达到阅读粗浅文言文的水平。

五、努力去做好学深思的语文教师

《劝学》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学习先于思考和优于思考。有的教师引用《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印证,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精神倦怠而无所得。教师这样说,自己就犯迷糊了。此话是说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因为很可能想入非非,走火入魔。这里学与思显然有主次轻重之别,而孔子与荀子这两位大师是英雄所见略同。其实还可以引《论语·卫灵公》里的另一句话,意思更加显豁:“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是强调片时的学习胜过终日的思考。细节彰显素养,语文教师应该好学深思,不断积累,像《劝学》强调的那样。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一直提倡语文教师要博学深思,他说要教好鲁迅的文章,最好通读《鲁迅全集》;要教好朱自清的文章,最好把朱自清的散文都读过。他自己在这方面就为中学语文教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很喜欢《劝学》里“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要用诵读和训释来融会贯通它,用思考和探索来理解它)这句话,在《我即语文》一书中写道:“‘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而后思,贯而后通,也就是必须先‘不断地听取、记住’,才能进行‘分析、比较’,这是学语文的一条基本规律。”又说:“诵读的遍数要足,要尽量熟读课文,努力去体验‘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亲切感、愉悦感。”[6]鲁迅说孩子学话“只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最后学好了。陈先生深深服膺鲁迅先生,认为此话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对此不断加以称引。

《劝学》一篇在《荀子》一书中就像《逍遥游》之于《庄子》一书,冠之篇首,精彩绝伦。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通读此篇,还应该反复诵读品味,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通读《荀子》全书,那么一定大有裨益,而教起课本里的《劝学》一文,自然就如小菜一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了。

注释:

*文章有关译文,综合了朱熹《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注析》、陈子展《诗经直解》、金启华《诗经全译》、袁愈荌《诗经全译》等各家看法。

猜你喜欢

劝学荀子诗经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和谐
《劝学》
雕刻在石头上的“劝学”“尽孝”故事
情动辞发 披文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