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辞发 披文入情
2016-11-22薛霄琳
薛霄琳
摘 要:《荀子》中的《劝学》可以说是集荀子修辞观和修辞特点的代表作品。《劝学》作为《荀子》的第一篇,是典型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本文将以《荀子》中《劝学》的修辞手法为例,从比喻、引用、对偶、排比以及连用和兼用几个方面讨论其修辞特点。
关键词:劝学;比喻;引用;对偶;排比;连用;兼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2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一大思想家、哲学家,生逢乱世,才不得用,但不得不说《荀子》这本巨著充分体现了其修身治世的思想主张和层次丰富的行文方式,其中很多名句名篇被广为传颂,以《劝学》篇最为著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骐骥一跃,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生动深刻的例子阐述了荀子的教育理念,令人过目不忘。正因为《劝学》中丰富的修辞艺术手法,使得该篇文章成为千年流传的教育经典。《大戴礼记》和《群书治要》中皆引用“青,取之于蓝”,只是个别字不同而已。可见《劝学》的流传程度之广。本文试图对《劝学》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讨论来深入了解《荀子》的语言特色。
一、无处不在的比喻
之所以说《劝学》中的比喻无处不在,是因为比喻是该篇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修辞手法。《劝学》作为《荀子》第一卷的开篇,仅仅千字中就出现了近六十条运用比喻手法的语料。文章中的比喻变化丰富,形式多样,明喻、暗喻、比喻和对比兼用等形式使得其文章突增异彩,并且使文意更加突出明了。
(一)形象自然的喻体
《劝学》中对比喻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荀子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目的喻于各种事物之中。从花鸟虫鱼到车马工具,从鼓瑟抚琴到自然现象,无不成为喻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相呼应。王先谦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1]就是运用颜色和自然现象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即王先谦所谓的学习从而质变。
再如通过视觉和听觉“登高而招,臂非家长也,而见者远;顺丰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来比喻“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修身在于学习这个道理。
(二)比喻方式多样
这里所说的多样,是指荀子善用暗喻和兼用的方式进行比喻说理。
暗喻是荀子最擅长的修辞手法。《劝学》中很多例子看似与主旨毫无关系,却是在比喻君子安身立命的原则和道理。
1、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已发,系之以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上述三个例子看似与君子“近中正”和“慎其所立”没有关系。但实则将这两个道理都暗藏在例子中,以达到说教明理的效果,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并且例一和例二从上下文的角度看是散句间的对偶,这种暗喻和对偶使得并列关系的文意能够层层递进,为之后的“君子居必择乡,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打下基础,容易被读者接受。
此外,荀子还纯熟的将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兼用,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令语段富有层次美。就拿最著名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例,典型的对偶、比喻、排比三种修辞手法连用。古今很多优秀作品在综合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时, 十分注意文章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做到灵活变通, 浑然一体。《劝学》一文, 虽说是一篇阐述浅显道理的说理文, 却能表述得如此深刻明白、鞭辟入里, 这就要归功于荀子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娴熟程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
二、酣畅淋漓的对偶
对偶是古代文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形式,究其根本,对偶有着强烈鲜明的视听效果,因而被广泛使用。所谓对偶,既是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荀子作为儒学大家,更善于运用对偶来达到精确、明朗、朗朗上口的表达效果。大量的对偶运用于整句和散句中,两部分或此开彼合或相辅相成,韵律抑扬顿挫, 节奏鲜明体现出语言的均衡美。荀子在笔者看来可谓对偶手法运用的集大成者。他在对于该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其不同于他人的高明之处。
(一)句中对偶
句中的对偶在《劝学》中表现为整句中的对偶、散句中的对偶。
整句也就是形式整齐均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整句中运用对偶是古文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形式。荀子在开篇就运用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首句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主张。
荀子对对偶的运用经常是放在比喻等修辞手法列出的例子之后来归纳总结其主张的。例如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后做陈辞“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也就表明了荀子坚持做学问要专默精诚的原则。
此外,除了通过正面对偶来递进文意,荀子还善用反面对偶来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其治学主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两根整句的分句间进行反面对偶,在说明再好的马跳一步也不可能跳得很远的同时,突出表现了资质平庸的马走万里路在于坚持这个道理。除了在例子之后进行归纳总结之外,《劝学》中直接用对偶句抒发议论,表明态度的例子也很多。
1、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2、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劝学》中,荀子将对偶运用于散句之中,散句的结构和形式都不甚整齐均匀,但也能够很好地起到表达思想的效果。
3、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上述几个例子中,荀子都是用对偶句直接发表议论,简单直接,使人一目了然。
(二)句子间对偶
句子间的对偶在《劝学》中多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兼用作为阐发道理前的例子。比如前文中比喻方式多样性的例一和例二就是典型的句与句的对偶。句子间的对偶使得文章的前后衔接更加紧密,更深入的表达作者的态度。
三、恰到好处的引用
《劝学》中的引用集中于对《诗经》的引用。全篇中有三处结论式的语句引自《诗经》,分别为:
1、诗曰:“嗟爾君子,无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爾景福。”该句出自《诗经·小雅·小明》。表达的是要谋恭其位,好正直之道,这样神明才会庇佑。荀子引用此句,完美的概括了《劝学》篇第一段中所讲述的道理,劝勉世人不辍学习。
2、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义一兮。其义一兮,心如结兮。”引自《诗经·曹风·鸤鸠》。用鸤鸠喂养幼鸟的平均来比喻君子应该用心坚固才能学有所成。
3、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引自《诗经·小雅·采菽》。言与人交往,不敢舒缓,因此受到天子的赐予。从而成为荀子坚持的为君子之道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荀子坚持“诗言志”的观点。因为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因此在他的论著中必然会呈现出以“圣人之道”来统摄,有“文以载道”的观念。在荀子的观念中,《诗》的论断首先都是正确的,其次是可以为己所用的。因此《荀子》中大量引用《诗经》作为其理论支撑,从而使其观点被广泛接受。可以说,《诗经》是《劝学》的理论基础,荀子利用《诗经》使其主张得到了升华与肯定。
除了上述几个特点外, 《劝学》中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作为《荀子》中最著名的篇章,《劝学》在行文构思上的造诣自是不必多说,其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可谓是炉火纯青。荀子正是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阐发道理,说明主张,使得其治学态度和为人原则得以发扬光大。
注释:
[1]《荀子集解》 [清]王先谦撰 中华书局 2012年3月第一版 卷一 劝学篇第一 第1页.
参考文献:
[1]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1988年第一版.
[2]王海天校释 荀子校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3]杨新生 略论《荀子》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 凯里学院学报 2008年4月第二期.
[4]何兰 《劝学》的比喻手法赏析 语文教学研究 2011年第一期.
[5]《杨树达讲文言修辞》 葛剑雄主编 凤凰出版社 200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