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学生主体思维 加强数学导学设计

2018-04-02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对顶角木棍导学

杨 芬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中 226534)

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提问学生基本数学概念时,学生一般都能按照教材表述或老师所讲的内容顺利答出,但如果进一步追问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或者与其它概念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一般都不知怎么回答了.类似的现象还体现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他们一般都能针对某一具体的例题讲出具体的解题方法或步骤,但如果追问这个解法是如何思考出来的?是否有其它更合适的途径与方法?这类试题的解题是否有规律性?学生又不会回答了.这类现象充分说明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而过分侧重了公式定理的直接、机械的运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充分参与到观察体验、探索谈论、实践操作等各种思维形成的教学活动,很明显是收不到理想学习效果的,导致学生的学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的数学导学设计要着眼学生思维培养,真正体现学科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走进思维

如果学生对某一未知的新知识具备学习的动机,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活动,由此形成良性学习效果.那么我们我们应该如何导学才能诱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导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提出具有明显思维导向性的问题,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思维的境地.通常来说,对学生提出看似熟悉又雾里看花、似是而非、充满认知冲突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这类问题往往是学生具备一定认知的,但又接触到了未知的学习内容,思维坡路比较平坦但又吸引学生努力往上爬才能看到顶端的风景.如关于正负数概念的导学设计,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两种情境导入:一是关于温度计上O刻度上下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数,二是从两正数进行减法运算不够减的矛盾导入.这两个问题的联系在于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紧密联系,但运用已有知识又难以解释现有矛盾,由此顺其自然地促进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类似的还有数学公式、定理等知识,我们在进行导学设计时也不应该直接呈现,而应该通过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对公式或定理大胆猜想,然后进行必要的证明或设想一定的反例.要重视的是创设类似的问题情境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分析、比较等学习方法,还在于为新知识的后续运用提供必要的思维路径.

二、合理示错,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合理示错是教师针对某一个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故意给出错误解答,调动学生进行正向思考.也许我们在教学经历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一旦有机会发现老师在导学中的错误,他们就会积极纠正,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学习效果也更趋良性方向发展.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题时,我们可先提出如下错误结论:“三根木棍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时部分学生开始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态度,饶有兴趣地拿出三根木棍亲自动手演示,一开始还能顺利围成三角形,但当换了一根较长的木棍时,怎么围都成不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中最长一根木棍掰断一部分,让学生再次动手演示,这次顺利地组成三角形了.当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老师一开始提出的结论竟然不一致时,无不感到兴奋和激动.教师此时可以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探究三根木棍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思维过程在老师的合理示错下、在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中充分体现,知识的生成度、思维培养的目标达成度都顺利达成了导学目标.总之,良好的数学情感、数学态度也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依托,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与探索创新的重要精神力.教师适当的、合理的、恰到好处的示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对有效唤起学生的思维动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效设障,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经常听老师们议论:“这道题不知强调了多少遍,还是做错了.”学生也有反应:“这个问题好像老师讲过,但就是想不起来如何做了.”这种现象的形成其实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注重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对某一未知知识产生疑惑时,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有深刻的思维,产生真正释疑的效果.通过故意设障的思维体验能促进学生对较为疑惑的知识形成深层次思维,有效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我们在进行“相交线”的教学时,我们出示了这样一个常规问题:“AB、CD、EF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请找出图中的6组对顶角.”从学生寻找对顶角的思维过程中,我感觉他们在如何寻找对顶角的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规范的寻找对顶角的方法.于是,我故意给学生设置思维障碍,加了一条直线,果然不出所料,不少学生眼花缭乱找不齐了.这时我乘机提问:“到底如何找对顶角?”学生回答五花八门:“依次找”“先找单的再找复合的”“分别找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对顶角.”其中还有学生对第三种方法提出了优化,即将其中的一条直线下移到另外的相交点然后再依次找出对顶角.对这种问题,如果我们当时直接提问学生应该如何寻找对顶角,他们没有经过思维体验可能也不会形成如此热烈的思考氛围.而通过加了一条直线的学习障碍,促使学生进行思维体验,形成探索寻找对顶角方法的动机,才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思考.

总之,初中数学导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根植学生思维素养培养的要求,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热情,更要给学生充分思维、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以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1]卢育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新课程学习,2013(08):112.

[2]任河.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1.

猜你喜欢

对顶角木棍导学
对顶角不一定相等是命题吗
量高度
小木棍的无限联想
余角、补角与对顶角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相交线”检测题
一根木棍
图形前线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