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2蒋丽萍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服装

蒋丽萍

(江西服装学院 服装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有关服装的文化、设计、结构与工艺等方面知识[1]。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古今中外各时期的重要服装特征为基础,在继承的同时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独立进行既体现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服装设计创作[2]。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运用PPT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中教师单向将大量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且繁多的服装样式特点,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3]。针对“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国内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教师利用一半课堂时间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其创新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1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称为PAD课堂。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4]。自复旦大学从心理学科开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试点后,陆续有教师将其应用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5-8]。

二、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 编写课程大纲

鉴于是首次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中,笔者选择我校(江西服装学院)成衣设计1班、2班作为试点开展教学实践。授课前笔者重新编写了“中外服装史”课程大纲,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课程大纲中详细列出了各个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在设计授课进度时对作业进行了调整,减少理论题,增加绘图作业。将一些理论题作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内容,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做成PPT。

2. 教学过程

试点班使用的教材为由黄士龙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服装史》,每周2学时,总学时为32。该教材主要分为中国服装史与西洋服装史两部分,各为16学时。实施方式如下:(1)第1次上课教师首先整体介绍课程教学方式,然后讲授第一章内容的总体框架以及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课下复习上课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教材自学第一章内容,将学习所得制作成PPT,并按要求绘制冕服及十二章纹样,在第2次上课前提交PPT及作业。(2)第2次上课时先利用半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章内容,学生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其他同学分享,也可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尚未弄懂的问题请教其他同学;后半节课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及学习所得PPT,解答学生问题。(3)第2次上课的第2节课,教师讲授第二章内容的整体框架及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第二章内容,将学习体会制作成PPT,同时按要求绘制袍服,在第3次上课前提交PPT及作业。其他章节的课程均按照此方式进行,即第1节课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作业及PPT,解答学生问题;第2节课教师讲授新的内容,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学习上课内容,将学习所得制作成PPT并完成作业,在下次上课前提交。

3.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学习所得PPT三部分,分别占15%、20%、15%;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

三、 教学效果

1.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所提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课时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未对课程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制作成PPT并参加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必须在课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几个星期下来学生便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2. 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中外服装史”是一门理论性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课堂参与度较低,甚至会出现走神、玩手机等现象。在课堂上融入讨论形式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交流,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一些学习较被动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另外,在学生向教师提问时,其他学生也能够参与解答,这样学生的专注力始终在课堂上,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授知识点,课下完成作业,学习被动,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对知识的掌握度提高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讨论时,学生在“考考你”环节中,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且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能够及时地给予纠正,说明他们掌握了所学课程内容;在“亮闪闪”环节中,学生能够有深度地介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准确回答。(3)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平均成绩较之前班级有所提高。

四、 学生反馈评价与解决问题

在“中外服装史”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笔者多次对学生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进度,不断完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1. 第3周调查

在第3周上课前,针对前两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笔者对试点班学生进行了初步摸底,80%的学生认为可接受此教学模式,15%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均可,5%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更好。说明大多数学生是认可这种教学模式的,因此笔者继续进行试点教学。

2. 第5周调查

在授课进行到第5周时,笔者发现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且出现了部分学生玩手机、睡觉、不参与讨论等现象。为此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交流,找到其原因主要为:(1)课下未查阅资料,学习所得PPT仅从网上下载后进行适当的修改,并没有认真复习,因此在小组讨论时无法融入到讨论中;(2)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逃避讨论。其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为遏制课堂不良现象的继续发生,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1)缩短学生小组自由讨论时间,留出部分时间抽取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学习所得PPT;(2)加大学习所得PPT所占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其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作业由20%下降为15%。改进后原来讨论时消极的学生开始在课下阅读教材,搜查资料,认真制作PPT,使小组讨论得以恢复正常;性格内向的学生因被抽上台讲解PPT,在语言表达上得到了锻炼,慢慢地不再回避讨论,逐渐加入到小组讨论中。

3. 学期末调查

在学期末,笔者收集了试点班学生的反馈意见与评价。其中有两点比较突出:(1)讨论的形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提问,集思广益,展示在学习中的收获,将课堂内知识进行了延伸,拓宽了知识面。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们互学互长、共同进步,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做到的。平时交流不多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增进了交流与了解,有助于同学之间感情的提升。(2)上台讲解学习所得PPT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认为,经过上台讲解学习所得PPT后,自己对于课程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西洋服装史中的服饰名称比较长,读起来比较拗口,不易记忆,如拜占庭时期有一种极有特色的侧开身大斗篷服饰叫作帕鲁达门托姆,为了表示权贵,在前身开口处缝一块菱形的织绣布作为装饰,这种装饰物叫作塔布里昂。上课时教师强调该知识点,并要求学生重复该服饰名称,但学生依然难以识记服饰名称及其特点,即便是当堂课记得,课下很快就会忘记。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并上台讲解该知识点,不断地重复“帕鲁达门托姆”“塔布里昂”后,就比较容易记住了。此外,上台讲解的学生为了让同学更清楚地了解“塔布里昂”,还举例说明了该装饰类似于清朝官服的补子,这不仅让台下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加深了自己对该知识点的记忆。

试点班学生对“中外服装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后的学习效果也作了评价:约10%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非常好;约6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比较好;约2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一般。总体来说,学生是认可这种教学模式的。

五、 结语

“中外服装史”作为服装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必修课,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该课程的教学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外服装史”课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不论是“对分课堂”还是其他教学模式在“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掌握该课程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审美要求的服装作品。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如何帮助开放教育学生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服装